设计改善生态文明

2023-03-14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设计改善生态文明

文 Article / 邹羽涵 Zou Yuhan

图 Pictures /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The 4th China Design Exhibition &Public Art Thematic Exhibition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设计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在此背景下,以遵循自然规律,推进绿色发展为理念,设计出更多对生态友好,促进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品正逐渐成为设计师们广泛关注的创作方向。在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中,“改善生态文明”板块以一系列生动案例展现了当下中国设计力量对于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如何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治理与保护、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以及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 大南坡乡村改造与更新设计,作者:左靖、梁井宇、唐子颖、彭嫣菡,2020年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在“两山实践:活化乡村聚落的在地性规划”中,坐落于“中国最美画乡”桐庐县富春江镇蟹坑口村青龙坞的“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是中国第一个乡宿文创综合体。该综合体入选了杭州十大文化新地标,也是长三角地区现象级文旅新地标。在该综合体内,汇集了10多位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艺术家作品,希望通过艺术唤醒乡村,改善乡村面貌。以西涛设计工作室设计的乡村胶囊书店为例,它是在原有乡村老屋的基础上巧妙改造而成。按照宿舍布局,设计师用书架隔开空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胶囊”房间,每个房间都以取自书籍或是电影的一个字命名,相关图书就摆在门口附近的书架上。书店最吸引目光的是一整面的玻璃外墙,白天自然光线可以透过玻璃充分进入室内,夜晚则通过室内灯光将书店变成了山坞中的一颗闪耀的“星星”。

> 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设计,作者: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骏,2019年

“合理的、适宜的规划,有利于理清乡村发展思路,明确村庄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该部分策展人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说道。案例中选取的“大南坡乡村改造与更新”便是通过创新性利用存量建筑为乡村盘活新资源,采用双线并行的设计策略,可持续性地为乡村带来发展机遇的代表性作品,以“针灸式”改造,在保持宅基地边界不变的情况下,修复激活了存量建筑空间和原有生态环境,并利用少量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打造了一组具备媒体引流效应的公共建筑,从而激发出流量效应,实现了村落的新生。同样是乡村改造,“新型建造:绿色、智慧、高效的建筑”则以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武家庄村的建筑设计作品“武家庄互动接待亭”展示了新型建造方式对改善生态文明的作用。该作品综合了建筑、机械、环境等多学科技术,实现了建造过程的节能环保,以及建筑的生态化与智慧化。设计采用了不规则的16面晶体形态,依靠安装在建筑里的智能互动系统,其中三块外墙面板在室外温度适宜时可自动打开,而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面板可自动闭合,并打开相应的空调或地暖设备。有趣的是,为融合当地黄土山坡的自然环境,建筑面板还采用了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以再现当地传统民居的夹草夯土墙材质。

> 武家庄互动接待亭建筑设计,作者:深圳市另起一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团队,2019年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在“‘止于至善’:时尚的东方哲思”部分中,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可持续服饰品牌klee klee联合发起的“naze naze独龙族手工艺帮扶项目”展示了生活在云南省独龙族村寨当地妇女手工制成的独龙毯,项目通过织物连接乡村与城市,帮助深藏在大山中的乡村文化符号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独龙毯是独龙族的特有民族织物,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手工腰机织成,古时有“日为衣,夜做被”之用。在独龙语中,“naze naze”意为“慢慢织布”。通过与当地妇女的持续协作,“nazenaze”项目希望发掘出当地文化内涵和保护当地民族特性,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与现代都市审美的独龙毯产品,保留并延续日渐消失的手工纺织传统。“近年来,时尚品牌更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寻 根,试图寻 找区别于西方思 维的生态观念与地方智慧。他们怀‘见素抱朴’之心,在自然中深度挖掘,致力于促成自然生态、民生智慧与产业发展的‘非对抗性’关系。以东方哲思之‘善’,实现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融合创新,体现出了‘向自然借力、与科技融合、向传统借法’的意图。”该部分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吴海燕表示。

>“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建筑设计,作者:袁烽,2020年

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也是 推动生 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所在。“疫情期间,多数 人都 养成了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与物及空间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往方式。即便如今已经逐步放开疫情管控,社会秩序正有序恢复,为防范环境风险,保持社交距离仍然必要。”李翔宁说。在“抗疫建 造:从快 速空间策略到日常公共卫生安全”中,作品“‘聚·隔’苏州国际设计周展亭”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在保持社交距离的时代用于聚集的空间,展亭外包裹着一层由硅胶管制成的彩色弹性表皮,这层表皮保持了展亭与外部广场连接感,同时也可适当过滤视线。如果游客决定进入展亭,他们必须向两侧拉开弹性表皮让自己挤进去。该设 计手段 意在提醒人们当他们的个人空间受到周围人群的挤压时,努力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意义。(编辑:九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798cca827211718f5fb69ce0585e2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