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敦煌的几种方式

2023-05-08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打开敦煌的几种方式

策划 Planner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Pictures / 邹羽涵 Zou Yuhan

文 Article / 邹羽涵 Zou Yuhan

图 Pictures / 各艺术家 The Artise

“敦,大也;煌,盛也。”千年来,这座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边陲小城,随着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交融相会,敦煌从一片小小沙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汇流中心,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为耀眼的一颗西北明珠。从两关遗迹到千佛灵岩,从危峰东峙到沙岭晴鸣,从敦煌璀璨的文化艺术遗产到敦煌学走向世界,敦煌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理解,更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启了全新的一片天地。现如今,在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学的滋养下,当代中国艺术家们也为敦煌优秀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传承、活化与创新带来全新的思维视角。

“殊妙琵琶舞,见念叹千年。”从敦煌出发,来到深圳,当古老遇见现代,会擦出怎样的火花?3月22日,第五届“朝圣敦 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深圳市福田区举办,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参加开幕式。展览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用绘画创作诉说着自己与敦煌的故事,表达对敦煌这一艺术圣地的敬意。我们也从中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基于自我感悟,以己身笔触,重新打开敦 煌、再创敦 煌,以 此形成一种独 具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的全新表达。

>”丝路花雨·敦煌梦“,作者:李璨颖

本届展览共入选171件优秀作品,包括国画89件、油画82件。从作品题材上看,既有民族文化复兴,也有当代全新创造;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也有车水马龙的都市;既有热 火朝天的建设,也有安居乐 业的生活;既有 现实人文关 怀,也有美 好 未 来 憧憬。从艺术形式 来看,中国画部分以 具有写实元素的工笔或兼工带写之作,体现了对传 统 绘画,特别是写意传 统的发扬。油画部分则主要体现了对中西两种不同渊源的艺术和美学传统的继承、融合与创新。

“展览一方面强调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鼓励着面向现实和未来的艺术创新与突破。观众既可以在展览中看到继承和深化古典艺术及美学传统的高雅,也能看到通过现代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对经典的转换和再创造,还能看到那些聚焦于当代和艺术本体的新精神、新情感和新观念表达。”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朝圣敦煌”展览复评专家陈湘波如是说。

不管在什么样的年龄,人们都喜欢听故事。而丰富的“故事性”,是敦煌壁画中最为直观的艺术表达。其中的故事生动形象富有哲理,蕴含着西北地区的独特风貌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画面,会十分有趣、吸引人,这也是我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理念。”艺术家陶宣岑如是说。

>“丝路之旅”,作者:陶宣岑

在陶宣岑心中,敦煌故事是怎样的?“一则有趣的故事,需要为其赋予一位核心的人物形象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陶宣岑说。在作品“丝绸之旅”中,她通过敦煌壁画的手法,以“S”型构图还原了丝绸之路。在这条古老商道上,一位身骑骏马的商人为故事主角,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发,穿过陕西,经过甘肃、新疆,直至月氏,一路上风光无限,趣事不断。“画面构成其实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多人策略图版游戏‘大富翁’,商人在这条古道上前行,一步一景。”陶宣岑说。

“故事性 还体 现在 对人物形 象 的 细节 刻画上。”陶宣岑说。细 观“丝 绸之旅”,我们不难发现,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众多,有留着金色络腮胡须,脚踩黑色尖头长靴,多穿红蓝条纹外衣的外国商人;有头戴毡帽,身穿圆领窄袖袍,骑着骏马,随行们赶着满载货物的骆驼的西域商队;有载歌载舞、舞姿优美的舞伎;还有身姿矫健、来回腾跃、动作惊险的杂耍艺人······丰富多彩的人物齐聚于“丝绸之旅”,让这条古代商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尽管我对敦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可遗憾的是,我至今都还没有机会去一次敦煌。”陶宣岑表示,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敦煌的壮美与震撼,在创作过程中,怎样使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现与历史契合度高、关联性强是她面临的一大难题。“‘丝路之旅’的画面内容主要源于我的想象,但创作这种具有历史性的作品绝不能只靠想象,还是得去寻找参照,了解那个时期真实的人物样貌。于是我经常跑去南京博物院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也曾到西安去看汉唐雕塑、陶俑等。”

>“千年瑰宝映寰尘”,作者:谢强

追寻敦煌历史足迹成功帮助陶宣岑打开了创作思路。“每个朝代绘画的风格和其中的人物造型不一样,体现在那个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也不一样。比如南北朝时期讲究‘曹衣出水’,唐代讲究‘吴带当风’,对应到那个时期的敦煌壁画也是如此。这些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在敦煌壁画中一起出现,体现出了既融合又独立的特征,非常有意思。于是,我也将每个朝代典型的人物造型提取出来,经过自己的想象与艺术加工共同融入到了‘丝路之旅’中,才有了画面中如此丰富的人物形象。”

传统题材绘画如何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艺术家李璨颖看来,可以通过从传统题材中提取关键性的符号元素,对其进行选择性地临摹,并利用线条、色彩或绘画技巧进行形态上的再设计,赋予其当代性。

这种创作思路在作品“丝路花雨·敦煌梦”中可见一斑 。该作品画面主要构成元素源于唐代时期的敦煌壁画 ,包括祥云、树石、佛像、群山等。其中,在对树石的绘画表现上,李璨颖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中国画中“勾”“皴”“擦”“染”“点”的绘画笔法,而是采取了平面性的处理方式。“平面性的符号元素是让作品具有当代性的一种最直观的体现。平面化后的叶片排列整齐有序,其大小、色彩、疏密能够形成更鲜明的对比,装饰性强,极具形式美感,与整体画风相契合。”李璨颖说。

>“圣韵”,作者:李宝兰

符号元素的创新性表达不止于此。“受到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的影响,我将画面中的佛像进行了扭曲处理,来向观众表现出敦煌艺术历经千年,饱经沧桑的感觉,并以此元素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突出‘敦煌’这一主题。与此同时,我还将佛像元素的位置进行交错排列,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延展性。在色彩方面,佛像被处理为符合画面主题的暖色调,保护了画面的整体协调性。”李璨颖说。

“我始终相信作品反映着画者的内心世界,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向大家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感受,一如我的内心。”李璨颖说。在色彩表达上,李璨颖将青绿色与赭黄色定为了“丝路花雨·敦煌梦”的主色调,呈现出了明媚清新的氛围。“这种色调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唐代敦煌壁画的影响,早在唐代,敦煌壁画便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在色彩的运用上十分丰富,使画面显得耀眼与明亮,展现出了唐代的辉煌与繁荣。”

在李璨颖看来,让作品具有当代性,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使命。“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它是对过去艺术历史和文化的最高概括,为艺术家或者学者提供着广阔的思考空间。面向未来,我会继续尝试创作出更多以敦煌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敦煌艺术的表现形式。”

>“芒篙”,作者:杨韵

“2019年,我在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就曾前往敦煌旅游。出发前,我详细了解了敦煌悠久的历史,那些古老的历史为敦煌覆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深深吸引着我。正是这次旅程让我对敦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并想用自己所学专业将它的神秘与美丽记录下来。”艺术家宁倩如是说。

大面积使用暗色调成为宁倩展现敦煌神秘之感的主要方式。在作品“我心归处是敦煌”中,褐色与土黄色被大面铺陈,画面主要元素为宁倩在敦煌现场看到的石窟与树木。“暗色调往往有一种冷峻感,使用这种色调也是为了突出敦煌的历史感,仿佛可以让人感受到敦煌历经的千年风雨。”宁倩说。“作为一名年轻画家,由于经验不足,在创作初期寻找创作色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宁倩说。暗色调包含的色彩众多,到底什么颜色才能更好展现敦煌的神秘?为解决这一问题,宁倩常常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了解美术界的前辈是怎么画敦煌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褐色与黄色最常出现,所以这两种颜色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本次创作的主色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也有根据情况对色彩进行加工处理。比如,我将画面左边变形的树木处理为黑褐色,右边的洞窟处理为更为明亮的黄色,加强了明暗对比,以此突出洞窟这一画面主体,也是在呼应‘朝圣敦煌’这一主题。”

>“千年遗梦”,作者:杨晓霞

在宁倩心中,“我心归处是敦煌”是她创作生涯的一大突破。“过去,我一直都是擅长平面类油画创作,而在创作‘我心归处是敦煌’时,我开始尝试挑战将画面内容立体化。”宁倩补充说:“敦煌艺术包罗万象,有精美绝伦的岩彩壁画,也有雕刻精细的石窟人像,它们饱满、丰富、有生命力,将画面立体化能够使内容更丰富,更有空间感,更好让人们感受到敦煌的神秘氛围与历史感。”创作中,宁倩首先将具有吸附力的方格网置于画纸上方,再用白乳胶铺满画布。以上步骤完成后,她将细小的河沙大面积铺撒,并使用了塑形膏和拼接综合材料来增加画面的厚度和蓬松感。在后期调整中,宁倩还用刮刀对画面进行了揉蹭,体现出了画面的堆积感。

“石窟艺术是古代先民留下的文化 瑰宝,也是 对一 个时代的高度总结。尽管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曾遭 遇过各种人为或者自然灾害,但是众多古代石窟还是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它饱受沧桑却依然端庄地屹立在这尘世,见证着一 个伟大民族不屈的成长,不断延伸着华夏文明,更体现了我国在 发展为世界大国的路途中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状态。”艺术家谢强说。在本届展览中,他以油画作品“千年瑰宝映寰尘”致敬石窟艺术,致敬石窟匠人。

“致敬”体现在作品的绘画技法中。“在‘千年瑰宝映寰尘’的画面中,我大量使用了几何元素。这些几何造型出现在了画面中的石窟、佛像、栏杆中,是通过油画刀刮技艺呈现而出。这种绘画方式增强了石窟线条的凌厉感,呼应着石窟是用石刻工艺打造,直接地传达出了本幅作品的主旨,就是对石窟艺术的敬畏以及对古人精工技艺的赞美与歌颂。”谢强说道。

>“丝路遗音入梦来·二”,作者:刘晨晓

“右下角对游客刻画是本幅作品的一大亮点。”谢强说:“一开始游客的形象不存在我的创作计划中。但经过思考后发现,如果画面缺少游客,所有的视线都只能集中在左侧的石窟上,画面内容会有些单调。与此同时,游客作为观赏者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还能体现出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与对话,带来一种历史感与故事感。”

作为西方传统艺术形式,油画在现代中国应该如何发展?“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如今油画的流派非常多,有玩色彩的、玩造型的、玩肌理的,但是在评判一幅油画创作好不好看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是否在创作中融入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属于我们中国的人文特色。正如在本次展览中,众多艺术家通过油画来表现敦煌主题,便是油画在中国本土化的最好尝试。”谢强说。

>“一个人的朝圣”,作者:胡永桥

“敦煌和深圳,一个是向西开放的咽喉锁钥,古老而富有魅力;一个是改革开放的门户前沿,年轻而充满活力。这两个古丝绸之路和新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交汇于‘朝圣敦煌’展览,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交融。”展览承办方、深圳市博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文峰表示,展览在丰富深圳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同时,还能帮助提升深圳市民的审美素养。人们可以到现场去看、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会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审美风格。(编辑:九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0dab6559e7712c90370c3d143ca09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