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既需要“董宇辉”,也缺不了“孟羽童”

2023-05-25   单仁行

原标题:企业既需要“董宇辉”,也缺不了“孟羽童”

01

这两天看了一篇很火的文章,让我格外的不舒服。

孟羽童离开格力上了热搜,又恰逢董宇辉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刷屏了朋友圈。

两个人的一举一动牵扯到了格力和新东方两家大企业,对比离职出走的孟羽童,新东方大火的董宇辉显然更符合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于是,有人得出了一个结论:“聪明人走不远,有定力才能让人走得远。”

言下之意得学董宇辉一样有定力,问题是光学个定力,就成得了董宇辉?

童话故事都不敢这么写。

这就好像总有一些所谓的“导师”喜欢说,你看,华为为什么能做大?因为他们坚持长期主义,为什么别的企业做不大?因为他们太短视,没有长期主义。

这道理对吗?

好像挺对,但到现在怎么还没出现第二个华为?

因为眼里只有长期主义,脚下落不了地的企业都死了,华为正是因为有利润,才能去不断去研发,去坚守自己的长期主义。

我一直都喜欢一本书《基业长青》,特别是里面的一句话: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下,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这正是作者柯林斯借鉴中国的二元哲学,来描述伟大企业能够同时兼具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能够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既能坚持长期主义,也知道如何平衡当下的成果,不放弃短期的机会。

今天很多人大谈道理,却不谈时代变化和逻辑,因为前者只需要爽,而后者需要设身处地的思考,需要知行合一。

02

对于董宇辉和孟羽童这一对90后的职场人,从我这个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说,虽然董宇辉身上的光环更大,但我同样觉得他们都很优秀,代表着今天无数努力的年轻人,都值得肯定。

特别是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

但除此之外,两个人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因为时代和平台完全不同。

就像孟羽童头上的“格力接班人”,名头虽响,但谁要真相信她能成为格力接班人,那肯定是脑子不太清醒。

即使是像拥有极强个人能力的董明珠,在格力这种复杂的混合制传统制造企业当中,都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一直到2019年才借助于高瓴资本成为大股东,真正进入到格力的“董明珠时代”。

我们仔细剖析过格力5次转型变革之路,(跌停的格力,是从什么开始下滑的?/ 格力转型的多重博弈:3年0突破,不是董姐不努力)董明珠在2020年借助于直播进行渠道变革,砍掉省级代理商,让格力向线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挖掘孟羽童的网红身份,配合董明珠打造IP和热点营销,完成品牌向年轻市场的活化。

此时,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此一时彼一时,格力的转型陷入深水区,大代理商纷纷脱离,原来的老领导和得力干将站到了对立面,零售商还没能完全承接起市场的能力。

格力的改革还需要时间,需要把新的营销模式培训和赋能给每个地区的经销商,特别是零售网点,再去通过直播激活他们。

对于孟羽童来说,双方的目标和能力就出现了分岔,接班人只是个噱头,排在她前面的人多了去了。

所以,如果说董宇辉是有心人天不负,人间终有美好,孟羽童也可以说人间清醒,她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如果没有格力的平台,没有董总,我什么都不是。”

企业的发展总是阶段性的,每个时期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不同能力的人才也不一样。

我也遇到过人才的离开,跟他们聊过,也跟很多企业家聊过,我们既需要能容得下优秀的年轻人才,让他们看到上升的通道和机制。

也要有一天当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目标出现分岔的时候主动沟通,即使是走,也念着公司的好,带着公司的文化走。

像我们自己一直都有“老兵归队”的制度,公司的人力部门要跟过去离开的优秀人才保持联系,创造跟他们合作或者归队的机会。

很多人在离开公司之后,他们会有更大的成长、更多的感悟,一旦回来,对公司的情感也会更深一层。

03

再回到董宇辉身上,新东方经历了双减,整个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彻底瓦解,在俞敏洪没有放弃的情况下,新东方投身直播助农,才得以浴火重生,

所以,定力固然可贵,但定力的前提是什么?

是正确的方向,是一把手的鼎力相助,甚至是躬身入局。

如果位置错了,方向错了,定位错了,你定在那里100年有什么用呢?

时间是每个人最大的成本。

我们很多企业都在做互联网转型,一把手只希望员工去做,自己在一旁做旁观者,我们想一下,假如没有俞敏洪这个公司一把手的坚持,自己亲自下场推动,去开解和鼓励自己的员工,我相信新东方干不出来,更不会有董宇辉出圈的机会。

董宇辉的坚持,是在俞敏洪和新东方经历了时代变革,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和平台有了统一的目标,才有了价值。

当然,董宇辉自己确认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吸收营养的聪明人,这更是一种“延迟满足”的战略定力。

而且,俞敏洪也并没有亏待董宇辉,人家也给股权,给分红。

我们在谈到营销的时候,总会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求,其实管理的根本也在于“人”,也在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思考。

客户有需求,员工也有需求,我们有些经营者喜欢对年轻的员工脱离利益谈价值,讲精神;对管理者的时候又只谈利益,不看价值;对客户的时候,只谈产品有多好,不去问客户想要什么,对客户的贡献价值是什么。

回头想想,需求是什么?

是供给的正确匹配,是缺什么给什么,是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

基本逻辑不成立,谈精神,讲品德,就像是拿鞭子抽你,还要说我很爱你。

今年的市场在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在一步步多元化,同样,我们的员工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职场,包括更加年轻的00后,他们也有需求,也需要理解。

如果不能理解和包容他们,获取他们的共识,企业又怎么去面向市场永不满足的顾客呢?

我们经营者今天真的需要躬身入局,既要找寻市场变化的机会,也要平衡企业的长期主义,同时,在内部既留得住“董宇辉”,也缺不了“孟羽童”。

这不是简单说一句“有定力才能让人走得远”的鸡汤,而是像任正非对员工说的,只有你们把屁股对着上级,把笑脸对着客户,这样的企业才能长久。

你的员工敢把屁股对着你吗?

所以说当经营者真的不容易,但也祝福我们的经营者,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下,仍能保持行动能力,让企业基业长青。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