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流行,很多业余高手的成绩进步巨大,有些已经接近专业选手了,我们常说的某某城市业余一哥一姐,往往代表了该地区业余选手天分与努力的天花板。
然而,如果真的去评价绝对成绩,会发现资深马拉松爱好者与专业选手之间,总会有些难以跨越的鸿沟,究其原因,是马拉松爱好者在时间精力投入上远远不及专业马拉松选手。
训练量和训练效率大不相同
第一个差距就是训练量。对业余选手而言,一个月能用于跑步的时间相对有限。大家有本职工作,训练往往利用工作之余。专业选手一整天主要的事情就是训练、营养和休息。所有时间都是围绕着能力进步进行的。所以我们看到,多数业余选手的训练量都远远不及专业选手。
有些业余选手跑量巨大,比如每天跑20公里可能达到月跑量600公里,但这600公里的“跑量构成”却并不科学,太多单一的距离、速度和强度,无法带来可持续的训练效果。即便是科学的“跑量构成”,在上强度的时候,也难以达到专业运动员的“努力指数”。如果你见过专业运动员在进行速度训练时的状态就知道“不要拿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这句话的含义了。
专业选手除了跑量大,跑量构成也非常科学,该上强度的时候强度非常高,该低强度的时候心率又非常低。专业选手的每次训练都目的性明确,如此方能强度适宜、成长迅速。为了达到某些备赛期的超强提升,专业队还会去高原集训,以促进红细胞生长,达到携带氧气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业余选手难以有的条件。
业余选手,即便是资深马拉松爱好者,往往也难以把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弄清楚。我们力所能及的可能就是找到渠道咨询教练,再通过跑表的数据等,量化评估自己的每次训练的强度,需要恢复的合理时间等等,可以帮助业余选手控制合理训练节奏。
全天24小时的时间管理没法相比
对训练节奏的严格把控,不能变数太大,这是专业选手能够以周期形式持续进步的重要原因。专业选手的24小时都是纳入到训练管理中的。每天训练、吃饭、休息,都是可控的,这三件事儿几乎就是他们生活日常的全部。如果你看过专业队的训练,就不难发现他们每天的训练都排得很满,饮食饭量极大,休息睡眠时间也超多。只有疲劳恢复才能有成长,训练-吃喝-睡眠三大环节对专业选手来说同样重要。
业余选手则最容易忽略的是饮食和休息。训练即便能做到科学训练、保质保量,饮食和休息也难以像专业队那样。毕竟,业余跑者的24小时中还要工作、维系家庭等诸多精力支出,身体缺乏像专业选手那样高效恢复。
只有疲劳恢复,才有进步,专业马拉松选手的“训练-恢复”周期都相当高效。
科技恢复手段差异巨大
提到恢复,则不得不说恢复手段的差异。专业队都有教练、康复师、队医等,每次训练后,队员们相互拉伸,或者康复师来进行精准拉伸,能大大缩短每次训练后的恢复时间。恢复得快,当天疲劳当天满血复活,就能很快投入下一次训练。久而久之,与业余选手的差距就能越拉越大。
每次训练后都满血复活,不造成疲劳累积,这是所有人能持续提高并突破的法宝。现如今高科技手段也多,筋膜枪、加压腿套,甚至氮气冷冻仓恢复等等都有。专业队能使用到的科技恢复手段很多。而业余选手则多半要靠自己,效率和效果都会相对弱一些。
业余选手一个人也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用更广阔的视角来评价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的区别,那就是团队力量VS个人力量的差异。
专业选手的成绩往往都是团队打造的,教练负责精准个性化的训练、监测和调整,营养师进行膳食营养保障,康复师进行恢复康复保障,领队安排参加比赛、安排行程……队员只要集中精力训练和比赛即可,无需在成长以外的地方花精力。如果从这个层面看,业余选手为了追求目标,一个人也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在大量环节需要付出额外精力。
总之,专业马拉松跑者的时间更为充裕,有团队保障整个训练周期的各项事务,训练也更加科学和高效,在需要上强度的科目上,因为队内竞争氛围可以更生猛。
业余爱好的资深马拉松跑者,即使天分突出,训练刻苦,也难以达到专业队那样的训练效率和持久度。还是那句话“不要拿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专业的,都是在代表整个行业的天花板去突破该领域的边界,他们在单项精专和付出,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马拉松生态的发展,有些业余选手也走出了职业化道路,他们可能有的人本身天赋异禀,通过刻苦的训练,转为全职运动员,这时候他们也会组建团队或者加入俱乐部,购买专业服务,有自己的经纪人,走向业余选手转职业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