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我爱你
文/王喜云
我的家乡是中国抚远,它位于中国最东方,把第一缕阳光迎进祖国,素有〃华夏东极〃的美誉。我生于抚远,长在抚远,是抚远这一片沃土养育了我,于是我也亲临了抚远这座小城的成长。时至祖国的70华诞,我要大声说:“抚远,我爱你!”。
爸爸是山东人,那时候赶上10年动乱,又连着3年自然灾害,老家人没啥吃的,把花生皮磨了吃,山上能吃的草、叶子都采光了,饿急的人实在没啥吃的,就吃土,都把人吃死了。为了活命,爸爸和妈妈投亲到了东北——抚远。
妈妈说刚来抚远,这里到处都是树林子,一条毛草道,十几里路有几户人家就是一个屯子,甚至一户人家也是一个屯。那时候房子就是搭的马架子,里面一口锅连着一铺炕,家里用的干活的用的都在屋里屋外,出门不用挂锁,那时候这里没有偷东西的,路不拾遗就是那时候的抚远。
抚远那时候出行靠的主要通勤工具是牛,马车,公社有辆车那是大胶轮,是干部出去学习办公联系工作用的,有病有灾的到乡里一求也给用,必竟那时候油缺啊。夏天,出门有时候就坐船。满山都是林子,草甸子,山上的狼,野猪,黑瞎子,狍子不少,单独出行很危险,所以有的人家也备个猎枪,那时候猎手的枪法还行。晚上炕边放根棍子,怕半夜野兽光临。当然,想在抚远呆,先得过了东北的瞎蒙,小咬,蚊子这一关,多少知识青年,都咬的受不了,但是坚持下来,你就是地道抚远人了。
尽管抚远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春天山上的马蹄莲花开了,林中的野菜就开始采着吃了,蕨菜,老山琴,猫爪子,酸叶,野葱,山蒜……采之不竭,用之不尽。林中的各种野花也争相开放,白的百合,黄的黄花菜,红的山瓣花,粉的蔷薇花,把绿的山点缀的如一幅山水画,芬芳四溢的花香,沁人心脾。山中药材也不少,采点备着,毕竟那时候医疗设施也不全,最常见的药就是止疼药,打个小针的药也是限量的。山楂树,山丁子,野葡萄,野生蓝莓,各种野果应季而至,大伙结帮上山采回家,吃不了的就酿成果酒。秋天,山上开始出蘑菇、猴头,采回来晾干等着冬天炖着吃。山榛子也成熟了,孩子们跟着大人一筐筐采回来,晒干冬天炒着吃。
中国最大的湿地——三江湿地位于抚远镜内,河流支汊纵多,百草丰茂,沼泽湿地就是鸟的天堂,跟随春的脚步,白天鹅,野鸭,丹顶鹤,白鹳,鸳鸯等候鸟迁徙而至,在这里繁殖后代。没事了孩子们也去摸点鸟蛋回来煮煮吃,套个小鸟打个牙祭,那时候也没有工具,全凭机会和智慧了。大人们也没有时间,那时候是大集体,男人们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从春天一开江就上鱼滩打鱼,两个人一伙,摇撸撒网。乌苏里江、黑龙江鱼多,种类也多,三花五罗,鲶鱼,鲤鱼,秋季的鳇鱼马哈。人们天不亮趴网,迎着朝阳起网,满仓而归,那时候下网生产队规定统一用多大的网眼,不够大的小鱼不打,留着长大在打。妈妈说那时候打的鱼真大,有的鱼不认识都不敢吃,现在都成佳肴了。赶上秋季马哈回游,甩完籽就死了,上江边长在水里的柳树丛都能捡回死的马哈鱼来吃。那时候马哈鱼真多,妈妈就把马哈鱼白,鱼籽腌一坛放那冬季好蒸着当菜吃,总比晒的干菜有营养。女人们就在家领网线织网。打过春鱼的男人们从滩地回来种麦子了,那时候种地全是人工薅草,人工割,种地真累啊,得铲三遍,最后一遍弄完,第一遍铲完的又荒了,顶着日晒这蚊子咬最难受,人们就采来艾草搓成绳晒干,围成圈缠头上,点着用它的烟熏蚊子。人们边种地边开垦,没有化肥,上的都是农家肥,到了秋收,麦子到家,人们拿着袋子分回一年的口粮。到村里唯一一台磨面机那磨成白面,除了留点过年包饺子的白面,剩下的都是平时吃的,为了多出点面,磨的遍数多点,面里存的麸子也多,蒸出的馒头都是黑的,但是吃起来却有淡淡的麦香味。一年的劳作换回一年的工资,上供销社买点糖,扯几尺布给孩子添件新衣服,打点酒,买挂鞭,省了一年的豆油多倒点做几个菜,一家人围桌前吃个团圆饭,孩子们看着那油汪汪的菜也不敢多夹,那吃了顶饿的好菜得留给家里的主劳力爸爸吃,爸爸吃完了,妈妈才给孩子们分分,看着孩子们捧着饭碗开心的吃着,爸爸妈妈心里想的是,这过了年孩子又大了一岁,开春还得使劲干啊,多挣点工分,家里的口粮又长了。
80年代承包到户了,牛、马、地,都分到各家了。家家都憋着一股劲,闷头干。没有了生产队的统一规划,没有了队长的统一领导。各家打算着自己的小算盘,把预算用到最低。起征打鱼的,找个合手伙计。上滩打鱼,谁吃苦,谁勤劳,打的鱼就多,卖的钱就多。小木船换成了大铁船,按上了柴油机,满江跑的也快了。鱼贩也多了,大鱼小鱼都能卖钱了。路越修越好了,做买卖的越来越多了,从最初背包走家串户的,到弄个门面做店铺,商品从最初的烟酒糖茶,到生活日需品琳琅满目。女人们买回粗的,细的网线,在家织网,这鱼打的多了,这网也得供应上。抚远的鱼出名了,政府把鱼推进了内地,受到了热烈欢迎。抚远是马哈鱼的故乡,鲟鳇鱼之都,江里生,海里长,最后历尽艰难洄游到江里产完卵死去。淡水鱼苗,深海生长,鱼肉鲜美,全身是宝。这鱼大小都能卖大钱了,这干的劲也足了。可是鱼却越打越少了。茫种之前播种到田,这一年口粮不能糊弄,大人孩子起早贪黑的上地铲锄净草。青年们让年代久远的东方红拖拉机继续发挥余热,把荒原开垦成耕地。崭新的小四轮,进入农田,从种到收农业进入了现代化。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收的喜悦,粮贩到了家门口,抚远的地越开越多,粮食一年比一年丰收了,抚远人的腰包鼓起来了,万元户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了。
政府的路越修越宽,政府的便民政策越来越多。村屯的电按上了,人们置办了家用电器。电话通上了,天南海北的亲人联系上了,往来客商业务更广了,商业范围更深入了。
这一年的年过的丰盛,宰了自家养的猪,请上全屯的父老乡亲,柈子火红通通,锅里的猪肉酸菜炖粉条热的咕嘟嘟,香味飘出老远,出门求学的孩子回来了,吃得饱饱的,躺在热乎乎的炕上睡熟了,送走最后一批老乡,爸爸妈妈收拾完,卸下一天的疲劳,他们在想这一年挺好,过了年把鱼多打点,地在多种点,孩子赶上好时候让他把学多上点,这年头没文化不行了。
改革开放如一缕春风吹遍祖国每一个角落,抚远这个边陲小镇脚步也没停歇,开发商瞅准时机,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县里一栋栋大烟筒拆除了,统一用上了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建成了,垃圾分类处理。家家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用上了清洁无污染的天然气。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站,节能科技普及到了千家万户。抚远更国际化了,火车,飞机,深水港的相继落户,把天南海北的距离拉近了,抚远就是一个代名词,抚远人走到哪就把抚远的鱼文化宣传到哪,抚远人用电子商务把抚远的绿色有机大米,绿色有机大豆,鲟鳇鱼籽,马哈鱼销售到内地,推进了国际市场。抚远采纳世界之精华,容纳各届精英来施展才华。抚远人们更注重保健养生了,他们在工作劳动之余走出家门,来到广场跳起了健身操,扭起了大秧歌。抚远人不在无计划的开采自然资源,建造了人工孵化鲟鳇鱼基地,年年园林工人培育的树苗又让山绿起来了。来过抚远的都说抚远的山真绿,抚远的天真蓝,抚远的空气,真新鲜!
时至祖国70华诞,抚远这座边陲小城曾经的一个小渔村,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和对俄开放示范区的作用,全面构建了一个新城。抚远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高瞻远瞩,把抚远的蓝图构建在时代的前沿,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步履铿锵,发扬不怕苦,肯吃苦精神,把抚远建成充满活力的东方明珠!我成长在抚远,感受着他不断壮大的气息,我要大声说“抚远,我爱你!”
作者简介:
王喜云,70年代农民,抚远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愿用笔记下生活的花絮,诚实做人,认真做事。
本文来自“今日作家”微信公众号。今日作家微信公众号ID:jinriuzoji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