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9日发布我的原创文章《别再对孩子使用“善良”的恶毒!否则孩子会被你爱得千疮百孔》之后,看到了一些评论,让我感觉很心疼,也有些着急。
我心疼一些家长,知道唠叨、批评、控制与羞辱,都会对孩子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孩子逆反,从而不断拉远亲子关系;可是他们却不知道除了这些,还能用什么方法达到管教孩子的效果。
看到这些留言,尤其是上图中“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绝对一个都不要”,我能体会到说话者地无力感与些许的愧疚之情。
我有些着急,我不想把大家引到自责与无奈的情绪上,我想让更多的家长能友好地与孩子沟通,想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爱与理解。
虽然我把一部分对应的正确的沟通方式写入了上一篇文章中,但是依然还有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
所以,这一篇,我把容易用起来的沟通方式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人逃脱出“唠叨、批评、控制与羞辱”的圈子,进入到有效的良性的沟通模式中,不断引导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能不断增进亲子关系。
这便是我写这一篇文章的初衷。
网络图
“一行禅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懂得如何去爱就去爱的话,会伤害我们所爱的人。要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我们必须理解他们。而要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不会倾听的家长,自然不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如果你认为:听别人说话,多简单!
先别着急表态,想一想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手里没有拿着手机,眼睛没有看到电视,专心致志地与孩子或者伴侣沟通的?
想一想每一次我们与孩子或者伴侣聊天时,没有急于表达我们的看法,而是耐心地倾听对方,体会对方的感受?
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要忙工作,要做家务,要接打电话,偶尔还想玩玩游戏,刷刷抖音,追个剧……
我们的时间那么有限,哪里有耐心去倾听孩子说一些你认为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呢?
我们也认为孩子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家庭作业要按时完成,每天练琴不能中断,书法作业要写,英语阅读要读,古诗也要坚持背诵……
本来剩下的时间就不多,哪有什么时间让孩子漫无目的地去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呢?
网络图
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如果你无法倾听孩子说一些你认为不重要的话,那么,你认为重要的话,孩子也不会轻易说给你听!
这句话读起来有些拗口,希望大家多读几遍。
倾听孩子的基本原则有:
(1)别随意打断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说她在学校的事情时,别随意打断,更别去说:“好了好了,知道了,快去写作业吧!”
当你的关注点总是在作业、钢琴上时,孩子心中对你敞开的那扇门,就会慢慢关上的。等到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同伴,便会彻底没了和你聊天的兴致。
到时候,不要后悔。
(2)别随意评论或建议
孩子说:“妈妈,我把橡皮借给了同桌,结果被同桌弄丢了。”
你千万别说:“你为什么要借给你同桌?下次别借了,长点记性,免得再给你弄丢了!”
孩子对你说这件事,不是想要让你评判他或者他的同桌。也许他只是想和你念叨一下而已。
可是你的评判,会让孩子感觉到指责和压力,下一次遇到同类的事情,他也许就不愿意和你说了。
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和我们叽叽喳喳地说很多话,可是随着年龄长大,孩子的话越来越少。这其中与孩子自身成长有关系,但很大程度上也与我们回应孩子的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你可以问:“橡皮丢了,你有什么感受啊?是不是有些心疼或者失落?”
相信你这句话,能够引导孩子看到这件事背后他自己的感受,然后从感受开始回应,让孩子自己思考这件事,并思考以后如何处理。
我们千万不要急于给孩子评论或者建议,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智慧!
网络图
(3)千万别否定孩子的感受!
在非暴力沟通与正面管教中,都会强调这样一句话: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纳;因为感受带来的行为,有对错之分。
感受与行为,大家要学会分开来看待。
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明天就期末考试了,我好紧张!”
你说:“别紧张,紧张也没用!好好考就行了!”——这种回复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们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回复孩子的话,就是:“是吗?一想到要考试了,你就有些紧张?妈妈小的时候遇到考试,也会有一些紧张的。感觉紧张是正常的,妈妈理解。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如何别让紧张影响了我们的发挥,或者如何才能放松一些呢?”
这种回复会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的感受,也接纳他的感受,同时也让孩子知道,妈妈会和我站在一起面对紧张,支持我鼓励我。
当孩子被打了,哭了:
不要说:“哭什么哭?哭有什么用?!有本事打回去啊!”
而要说:“被小朋友打了,很难过是不是?来,妈妈抱抱。”
等到孩子心情平静下来的时候,问问孩子:“如果下次我们遇到同样的情况,怎么做比较好?或者如何才能不被小朋友打?”
家长要学会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恨铁不成钢的否定孩子的感受,发泄自己的情绪!
网络图
之所以单独拿出这一句来作为标题,代表着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还是上面那句话: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纳;因为感受带来的行为,有对错之分。
感受(情绪)与行为,是可以分开来看待的。
我们要和孩子友好地沟通,倾听是最关键的第一步,而体会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你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不想和你聊太多。
举个成人的例子,让我们感触更深一些。
你上班回到家,和老公/老婆抱怨“领导有太不近人情了,给我的工作这么多!压力太大了!”的时候:
(1)
你老公/老婆说:“这有什么可烦恼的!上班就是这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抱怨也没有用,还不是得继续工作,即使你辞职了换个公司,就能保证没有这样的领导吗?”
那么,如果你下一次遇到领导再次给你安排很多的工作任务时,你还愿意和你的伴侣说吗?
这样的回应,就是在否定你的感受,觉得你不应该抱怨,应该接受这一切。ta不但在否定你的感受,而且还在评判你,在教导你。
这种感受,会有人愿意再来第二次吗?
(2)
如果你的伴侣对你说:“被领导安排这么多任务,还得加班加点地去做,确实挺让人烦恼的。这样的领导确实有些考虑不周。亲爱的,你辛苦了。今晚我来做饭吧!你好好休息休息。”
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会感觉很舒服?
如果你下一次再次被领导压榨时间时,我想你还会愿意和你的伴侣说一说,缓解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
网络图
孩子也是如此。
比如:
当孩子对我们说又被老师批评的时候:
(1)
我们如果回应说:“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不然老师怎么会批评你?老师怎么不去批评别人?自己做得不好,还好意思说!”
这种话就是在否定孩子,在指责孩子,在把孩子往另一个方向推远。
下一次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孩子一定不会和你说,因为他知道,即使说了也只会换来第二轮批评。
(2)
如果我们回应说:“是吗?被老师批评了,你是不是有些难过?妈妈上学的时候,被老师批评的话就会很紧张,也会很伤心。来,妈妈抱一抱。好一些了吗?”
等到孩子难过或者沮丧的情绪好一些之后,再去解决问题。
先心情,后事情。——这个准则,适用于处理任何关系。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能和妈妈说一说,老师为什么批评你了吗?/你从这件事中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以后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类事情发生?……”
当孩子平静下来了,知道已经被我们理解并接纳了,他才会好好思考这些问题。
网络图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情绪的杯子,装着我们的开心和快乐等好的感受。
这个杯子,爱满自溢。
当我们自己的状态很好时,很开心、很幸福、很满足时,我们对待孩子就会有更多的耐心、爱心、倾听与支持。
可是,如果我们的情绪之杯空了,会发生什么?
一个自己没拥有的东西,如何给到别人?
当孩子没有钱,向我们借钱时,我们有钱才能大方地借给他;可是我们两手空空,如何帮助他?
所以,我们要及时察觉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
当发现我们自己的情绪不太好时,要想办法先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逛街,喝咖啡,听音乐,和朋友聊天……这些都可以。只要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那么我们才能元气满满的面对孩子,有耐心有爱心的与孩子互动与沟通。
找到给自己续杯的方式,非常重要!
否则,我们自己情绪很糟糕,孩子说什么不但我们听不进去,而且还觉得很烦,没准一不留意就给孩子飘去一个厌恶或烦躁的眼神,那么不但不能有“有效的沟通”,你会把孩子吓跑的。
长此以往,孩子不但越来越不想与我们沟通,而且在我们这种错误的循环示范之下,孩子的沟通能力也不会太好,孩子的情商也很难提高。
同理,一个拥有良好的状态、能够及时觉察自己、并能更好好照顾与调整自己的妈妈,一定会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们也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察觉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要说的点很多,怎奈篇幅有限。以后我会尽量多写一些能帮助到大家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内容,希望能让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受益。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庭教育讲师,“非暴力沟通”的践行者。我不是专家,我的文字是基于我的学习和实践而写,不一定全部准确,希望朋友们建设性的参考。如果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我很开心。若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