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木同(爸妈精读主笔)
昨天下午我带孩子在小区游乐场玩耍,有个小男孩突然哇哇大哭。
紧接着就是他奶奶训斥的声音:“她拿你玩具你就去抢回来啊!怕什么?你在家里不是很凶吗?怎么到了外面就会哭!”
老奶奶一边恨铁不成钢的训斥,一边抱着孙子去把玩具要了回来。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因为这就是典型的:窝里横,外面怂。
孩子在家像个小皇帝一样威风得不得了,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求伺候。可一旦出了门,就像奄了的黄菜,被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东西被抢也不敢要回来,只会哭和躲。
这种两面派的行为,使得孩子无法正确的对待爱他的人,也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甚至会影响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发展。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成了两面派?
其实,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并非天生,是有迹可循的。
踪迹一:无边界的溺爱
亲子专家刘志雄有次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看见朋友7岁的儿子把沙发当蹦蹦床在跳,而他的家人都习以为常的样子。
当他们在客厅坐下来聊天时,小男孩依旧吵闹不减,还时不时搞点恶作剧,他的家人依旧无所谓的样子。
最让刘志雄感到震惊的是,当小男孩大喊“我要尿尿”时,他的家人们突然都一窝蜂的冲去洗手间拿便盆。
最终便盆被爷爷抢到,他双手拿着便盆对孙子说:“好孙孙,快尿快尿!”
等这个7岁的男孩站在沙发上尿完后,家人还一个劲的表扬尿得好。
这副场景,直让刘志雄目瞪口呆。
其实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溺爱行为很常见:
孩子想要某样玩具,无论多贵,家长都给买;
孩子想吃某样东西,无论多晚,家长都会去买材料现做;
孩子发脾气打家长,家长不但不躲,还乐呵呵的把脸凑上去让孩子使劲打;
……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溺爱,让孩子失去了边界感,无论孩子做多过份的事情,都不会被指责。
长此以往,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进而失去安全感。
可以说,越被溺爱的孩子,越缺乏安全感。
所以当孩子离开了自己的领地,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他内心就会很不安。他不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交际,家里的那套霸王社交模式在外面完全不适用,别人根本不会去迁就他。
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新环境所接纳,因而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也不敢对周围的人提任何要求。
变成了真正的“外面怂”,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孩子越怂,内心越不安;内心越不安,就会表现得越怂……
家长的溺爱,让孩子变成了窝里的小霸王,也让孩子失去了对外界探索的勇气。
踪迹二:社交没自信
朋友的女儿姗姗是个典型的“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朋友则是个资深宅女。
有次我们好不容易约着一起带孩子去公园玩,来到草地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游戏,我女儿兴奋的就冲过去了,而姗姗明明很想却不敢过去。
我们都劝她:“姗姗也去玩吧,你看妹妹跟他们玩得多开心。”
姗姗听了很烦躁的推了她妈妈一把,才扭扭捏捏的走过去,可她不知道怎么加入,就一直站在旁边看他们玩。还是我女儿看到她,把她拉进去,她才勉强融入了进去。
朋友很纳闷,姗姗在家是个有主见胆子大,甚至霸道的人,怎么到了外面却这么羞涩。
其实,姗姗的主要问题不是羞涩,而是她根本就不会社交。
朋友夫妻因为很宅,很少带孩子出门和小朋友玩,导致孩子社交技能欠缺。
她不知道怎么加入他们,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玩,哪怕后来一起玩了,也常常不知所措,不懂配合。
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儿童社交的爱与痛》一书中明确指出:孩子的同龄交往是他的亲子交往经验的延续。
孩子在家时,都是家长围着孩子玩,孩子根本不需要去思考如何社交,家长也不会去刻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也即,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模式,一开始就是不平等、不正常的社交模式。而这个模式,却是孩子最初社交的参考模式。
如果家长平时再疏于带孩子出门跟人接触,孩子的社交能力将无法正常发展。
所以,当孩子离开家这个“舒适圈”,来到外面发现没人主动跟他玩时,他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融入新环境,不知道怎么与他人产生交际。
这个时候,家长越往外推孩子,孩子就会越恐慌和排斥。
最终,孩子只好把这些无法消化的负能量,变本加厉的发泄到家人身上。
孩子可以不是两面派
有机构曾对“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在家长面前大呼小叫”这种情况做过跟踪研究。
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对外界的人和物有恐惧心理,自信心不足造成的。
所以,当孩子有这种行为时,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觉得孩子不行。
而是应该勇于改进教育模式,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告别窝里横,外面怂。
具体做法如下:
1、树立有原则的爱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个她和她女儿的故事。
有次她女儿想买一样东西,被她拒绝后,就开始大哭大闹。但李教授没有妥协,而是冷静的把女儿带回家,陪她待在房间里任由她继续哭闹。
在这个过程中,李教授除了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鼻涕眼泪,就没再做别的事。
就这样,她女儿哭到精疲力竭,也不见妈妈的态度有所软化,只好放弃了。
从此以后,她女儿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中国儿童教育中心指出:一个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伤心,什么叫无助,这是一个不健全的性格发展。
想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父母的爱就必须有原则,无原则的爱只会让孩子深陷象牙塔,更加走不出去。
再爱,也要让孩子知道“不”的滋味。
主持人闾丘露薇曾说:“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其实也必须同时存在,不然的话,爱,就会变成溺爱。”
爱有原则,行为才会有边界。
只有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都被尊重,社交模式是平等而健康的,孩子才能成为那个受益最大的人。
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对内才会懂得如何正确的对待爱他的人,对外才会落落大方不怯场。
2、社交能力从小培养
很多人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不需要社交,也不需要掌握社交技巧。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美国儿科专家格迪·辛格博士,曾邀请心理学家对200多位婴幼儿进行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BBC将其拍成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
其中有个实验是新生儿的社交测试,研究员将脑部扫描仪戴在刚出生一周的婴儿头上。
当婴儿看到代表非社交刺激的玩具时,他的大脑活动几乎没什么变化;
当看到代表社会刺激的人脸时,他的大脑活动就会变得很活跃。
实验的结论是:婴儿刚出生就有社交需求。
也即,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应始于出生的那一刻。
对待婴儿,家长也应保持一种平等、健康的互动,让孩子从小适应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交模式。
3岁前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对其一生的社交能力都有深远影响。
当孩子3岁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后,家长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帮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
比如:
多带孩子出门结识新朋友,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
当孩子间发生冲突时不急着冲上去,而是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必要时再给与建议和帮助,孩子能从冲突中学到很多实用的社交技巧……
当孩子学会了社交技巧,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在与人交往时,就多了一份底气。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体内蕴藏着惊天的观察和学习能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对内,给予孩子无条件而有原则的爱,对外,交给孩子独立的意志和正确的处世之道,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内外一致、温柔而坚定、包容而克制的人。
摆脱横,克服怂,愿每个两面派的孩子,都能被家人重新正确以待。
作者简介:施木同,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一个热爱文字创作,崇尚科学育儿的全职妈妈,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以文为马,浪迹天涯。本文首发爸妈精读。
注: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