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了爆雷产品,有些客户竟反过来安慰机构

2019-12-08     华人家族财富



Photo by Robert Bye on Unsplash


1.客户才是最后的决策者


前几天,我去拜访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的一位资深前辈,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他们公司推的一个产品,不幸爆雷出了问题。这个产品,最初是当成热门产品来抢的,但没想到,明星产品也有难见“尸首”的时候。

购买这个产品的,大多是他们公司的核心客户。所以,公司的压力也很大——没有一个机构,愿意看到自己的客户利益受损。

按照行业的经验,在产品出事之后,多半是有客户不断来闹,但令这位前辈比较惊讶的是,有一批客户表现得相当冷静,甚至有客户反过来安慰说,投资原本就是伴随着风险。

这些客户,不是一味的抱怨,而是鼓励这位行业前辈及其同事,继续去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我说,遇到产品爆雷,经常看到的是一些拉横幅、砸办公室等行为,这么理性斯文的,倒是少见。

前辈回答说,这跟客户构成有关,这批客户经历过市场的风雨,也认同我们的投资理念。

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才是投资行为最终的决策者。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在投砸后梳理责任时,不会单单推给机构。

Photo by Rod Long on Unsplash


2.高净值客户在分化


我讲上边这个故事,是想说,这10多年来,中国的投资客户在成长,也在分化。

跟西方成熟、平稳的市场相比,起步不久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常常更有惊喜,也更具波动性。

在这个草莽成长的市场中,主要的导向是产品销售导向。所以有人带着同情的口吻说,过往的这代客户,被营销了10多年。

换个角度来看,客户愿意“被营销”,除了财富管理的知识、经验缺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利益的诱惑。特别是在盛行“刚性兑付”的年代,追逐高回报的利益,成为普遍的选择。

一个主张“刚兑”的市场,一定是个扭曲的市场。

随着经济周期的调整和监管趋严,高回报变得越来越难。资管新规之后的市场,更是打破了“刚兑”的迷梦。

这个时候的客户,很多人伤痕累累。面对伤痕,不同客户的表现也并不一样。

有些客户,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有的选择闹场,拉横幅,冲击会场,用相当不敬的言辞“问候”机构相关人士;有的选择性地向媒体披露一些信息,胁迫机构就范,以便能够私下商讨,要回一些损失。

如此等等,花样繁多。

也有一些客户,就平静了许多,更能正视各种投资风险带来的伤害。

高净值客户的分化,与不同人的人格特性有关,也与参与金融投资市场的成熟度有关。不同的成熟度与不同的价值认知,构成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客户群体。

当然,如此讨论客户的分化,并非是忽视机构的责任与义务。必须承认,一些财富管理机构并没有完全走正道——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Photo by Amy Hirschi on Unsplash


3.客户画像正在重构


站在财富管理行业机构的角度,最重视的,当然是各类投资客户。客户是衣食父母。机构存在的所有价值,都来自于客户的需求。

十几年来,中国的高净值客户在不断变化,有两类关键词可以大致概括这些变化:

1.客户老了、痛了、怕了;

2.客户越来越爱学习,越来越懂得负责,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

指称客户“老了”,说的是2000年之后的第一批高净值客户,他们在投资市场中折腾了十几年后,生理年龄逐渐老去。一批更年轻的投资者初露头角——这批年轻的投资者,财富或来自家族传承,或是在一些新兴行业中多有斩获。

两代客户的投资心态与特点,差异很多。这其中不只是年龄、时代因素,也与财富来源不同相关。比如,老一代很多人,财富来自于传统实业;而新生代的新贵,更多依靠传承或在高科技、互联网领域获得财富。

同时,老一代投资客户在市场的洗礼和周期变化中,充分感受到了风险与伤痛。有些投资者伤痕累累,真的是怕了——所以才会出现,有人宁可将大把钱放进银行做协议存款,也不愿再去购买金融产品。

关于高净值客户的画像,积极的变化也有很多。比如,这个人群学习动力非常强。这一点,在各种周末论坛及知名财经院校的课堂上,表现得极为明显。

经过了各种洗礼之后,高净值客户的投资理念和心态均更为成熟。很多人不再追求一夕暴富,长期投资的观念越来越明显,也更理解了自我负责的含义。毕竟,自己才是投资资金的拥有者和决策者。

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投资客户的全球视野大为增强。人们更愿意去了解海外那些离自己较为遥远,似乎更弄不清摸不着的金融产品。

客户的这些变化,诠释着整个市场的改变与进步。


- The End -


撰文 夏朴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1ww524BMH2_cNUgT1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