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程长庚,他的嗓音叫“脑后音”,安徽名人馆里的故事

2019-10-15     懒游的故事

接着分享安徽名人馆里的名人故事。逛博物馆类有时很“残忍”,瞬间会让你感到“羞愧”。走进安徽名人馆,就像走进了一个宝藏,信息量太大了,同时让自己的无知暴露无余。

​安徽名人馆坐落于巢湖之滨的草坡高台之上,这里汇聚了八百多位安徽名人及特色文化风采,都在名人馆里集中“亮相”。安徽名人馆分为八大展厅,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集聚名人最多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名人馆免费参观,开馆时间为9:00至17:00,周一闭馆。从火车站出发,可坐地铁1号线云谷路站下,转526路公交渡江战役纪念馆站下车即到。这张照片拍于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出口处,当日天气不佳,在这里拍一张效果还不错吧。

​名人馆里第八展厅主题是艺苑奇葩中的先伶。安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徽剧形成于明中叶,又随着徽商的脚步走向全国,晋京献演成为国剧的雏形,名伶程长庚是其杰出代表。

​戏曲之乡——石牌镇。安徽怀宁县石牌镇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有徽剧和黄梅戏发源地之说,有“梨园佳弟子,无石(牌)不成班”之誉。清中叶以后,以石牌为中心的一些戏曲班社活动范围渐次扩大,常赴省城安庆演出,又转赴京城。

名伶程长庚,他的嗓音叫“脑后音”,安徽名人馆里的故事

​石牌镇历史上名伶辈出。清同光年间,祖籍石牌的程长庚任三庆班主,工文武老生,能戏300余曲,为京剧第一杰出人才。程长庚去世,杨月楼接掌三庆班,在京沪享有盛名,常入宫为慈禧太后演出,因善变猴戏,被誉为“美猴王”。杨月楼次子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博采众长,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被尊为“武生宗师”。

​“怀腔”为黄梅戏的正宗腔戏。清朝同光年间,石牌的黄梅戏班社如雨后春笋,活跃在全国各地,不断发扬光大,并为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奠定了基础。2000 年,安徽省在石牌召开“戏曲之乡一怀宁学术研讨会”。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脱胎于“徽调”,唱腔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以徽音为主。《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叫“脑后音”,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沉雄爽朗。唱和念法,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徽味皖音。

​程长庚的做功身段,一招一式,遵循老徽班演法,不逾规矩。其投袖(单投袖)、扬袖、捋髯等小身段,讲求“端凝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沉稳凝重。

​程长庚喜演忠义节烈爱国内容的戏,多扮伍子胥、岳飞、鲁肃等气节人物。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中国,程长庚曾因英法联军进占北京而口吐鲜血。他演诸葛亮之气概,可使“四座肃然”;演关羽忠义节烈之豪情,可使观众“泪下沾襟”。他认为反二黄太过于悲凉,所以不唱反二黄。注重台风,摒弃剧场积弊陋习,不让观众在演出时叫好,也不让吸烟,否则暂停演出。

待续,我在安徽名人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5Dczm0BMH2_cNUgVr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