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的教育是“傀儡式”的,以为管教孩子、给他们规划好一切就是最好的爱,但却忽略了给孩子“选择权”。
“我管你,都是为你好。”从小到大,多少孩子,被这句话磨得耳朵起茧子。
高分动画短片《继承者》,是就是这种家庭的真实写照,主人公Alan被父母当成提线木偶,每一步如何向前,都被精准地控制着。
它用极为震撼和惊悚的手法,还原了被父母控制之下,变成傀儡的孩子。
01
细思极恐的动画片
是多少家庭的真实写照
男孩Alan从小想要飞上太空,做一名宇航员。
房间中挂着宇航员自画像,壁柜上陈列的火箭模型,桌上放着的飞行模拟游戏机……Alan亲手布置的房间里,每一个角落里都盛放着自己的梦想。
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东西在不断被替换。Alan亲笔画的全家福中,和蔼的爸爸妈妈和小宇航员Alan笑得都很幸福。
这样美好的画却被一双手换下,用证书取而代之,属于火箭模型的位置被奖杯抢占。
Alan经常使用的飞行模拟游戏机还是打开的,却被强行收进了箱子。
眼睁睁看着心爱的模拟游戏机被收走,Alan心里很难过,却不敢上前阻止。
因为这双手的主人,是自己的妈妈。
妈妈对全新的房间布置非常满意,对着满墙的奖状开心得跳脚。望着她欣喜的背影,Alan无奈地将目光转向了一旁。
视线最终的落点,是角落里一个小小的盒子。
它对Alan来说异常宝贵,里面盛放着他关于宇宙的幻想。
转眼间,盒子成了房间中,最后一件与宇航员有关的东西。小心地打开这个盒子,Alan似乎看到了曾经的信誓旦旦。
可就连这最后一点念想,也终究逃不过被收走的命运。被拿走的途中,没有盖好的盒子掉下一张画,正是Alan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未来。
Alan想要上前捡起画,却发现它就像自己渐行渐远的梦想一样,怎样也抓不住。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父母给自己安排好的“黄金”殿堂,里面是课本、证书、奖状……在通往殿堂顶端的路上,Alan被线拴住了手脚,每一步如何向前,都被精准地控制着。
向上的路异常艰难,Alan的眉头皱了一团,这似乎超出了他继续向前的能力。
但线依旧执着地掌控Alan的每一个动作,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抬头向前看,眼前的路已经被课本与奖状铺满。没有尽头的旅程,似乎是Alan余后人生的全部内容。
镜头顺着线转换,我们才看到,线的另一端是Alan的父母,他们一脸满意地微笑着,提着线,安排好孩子的一切。
Alan变成了一个提线木偶,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负责。”可总有父母,只想把孩子修剪成自己预设好的模样。
02
父母强控制欲让孩子无处可逃
别让你的“自私”毁了孩子
今年暑假档热播的《小欢喜》中,丁一也是一位被父母控制欲害惨的孩子。
其中有一段台词,让琪琪印象特别深刻,英子在丁一跳楼后回忆说:有天晚上,他的父母一直看着他,像看犯人一样。
将自己的孩子像看犯人一样控制,孩子能身心健康吗?
果然,刚上大学孩子就因为抑郁而休学,原来丁一喜欢地质专业,想上地质大学,可他父母却只让他读金融专业。
在万般无奈之下,丁一决定用死亡来结束这场被操控的人生,因为他不想像犯人一样过一辈子。
父母过强的控制欲让孩子毫无喘息的机会。
高考结束以后,英子想上南京大学,可是妈妈宋倩却不同意,执意要英子选择北京的学校,在多次尝试与母亲沟通无果后,英子也在崩溃的边缘。
她整晚整晚睡不着觉,一个人在黑夜里哭泣,用手机录下自己无处诉说的痛苦。最后,她选择用跳江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的母亲。
在双方的争吵中,宋倩问:“你为什么非要去上那个南大呀。”英子说:“我不是一定要上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为什么要逃离,因为她不想无时无刻不被妈妈控制。
最后,英子说:妈妈,我配不上你的爱,对不起,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
英子的懂事多让人心疼,英子的无奈又多让人气愤。她善良懂事,学习成绩又好,却依然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内心认为自己不听妈妈的话是自己不好。
而宋倩的高期望和高要求却让孩子,处处与自己拧巴,明明喜欢乐高,却因为妈妈的不允许被没收。
父母的强控制让孩子无所适从:遵从父母,自己委屈;遵从自己,又觉得对不起父母。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华人才女郭衡,也曾因为受不了父母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与操控,最后上吊自杀。
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弃地,以他人的标准,去循规蹈矩地爬了。
以爱的名义,行控制之实。
伦敦大学一项调查认为,父母过强的控制欲会从亲子关系映射入其他亲密关系中,影响到孩子的夫妻关系、朋友关系……
童年所带来的影响,贯穿了孩子的一生。
临床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欲过强,会使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等心理。
不仅如此,过分管制会磨灭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使得孩子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们,希望通过包办与控制孩子的一切,来弥补自己的精神缺失。
孩子长大之后,又继续从下一代身上,寻求自己童年时代缺失的安全感。
这个恶性循环,就像动画《继承者》的结局一样:被操纵的傀儡继续控制着下一代的傀儡,没有尽头。
03
最好的爱,
是还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人生
每个人都要经历两次脐带剪断的过程:第一次是刚出生时,要被剪断与母亲的连结。
这个过程里,被剪断的伤口会慢慢结痂、脱落。孩子也脱离母体,学会自己摄入营养。
第二次是成长过程中,要被剪断的“精神脐带”。孩子们渐渐拥有独立的思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忽略了第二个过程。
- 让孩子做选择,他会更积极乐观自信
我见过很多孩子,不管做什么都要征求家长的同意,甚至上厕所这些小事也要问问。
通常这样的孩子还表现为:与人交往时畏畏缩缩、做事犹犹豫豫、胆怯逃避,不够大方自信。
因为父母什么事情都给他们安排好,孩子只能乖乖服从要求,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依赖父母来做决定的模式,渐渐也会引起性格上的变化。
自信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掌控感,感觉事情可以自己决定和选择。
孩子2、3岁的时候,自主意识开始发展,喜欢强调凡事“我”自己来,这时候就可以逐渐让孩子做一些选择。
比如早餐想吃什么?今天天气有点热,是穿裙子还是短袖短裤?时间有点晚了,想先刷牙洗脸还是先洗澡……晚上睡觉想看什么绘本呢?
从生活中的这些细微处,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在适合的事情上,可以放宽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决定。
这种掌控感,会让孩子对自己感觉很好,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对待事情更加积极乐观。
这样,将来他才不至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因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或者畏首畏尾,不敢挑战,从而做出不正确的抉择。
- 让孩子做选择,他会更有责任感
生活中,无数父母为孩子的生活、学习操碎了心,而孩子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经常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让人心累。
最常见的比如吃饭、起床、睡觉、写作业磨磨蹭蹭,喜欢拖延。
家长唠唠叨叨、软硬兼施,每次都要发脾气闹得不愉快孩子才勉强听话,但没过多久就故态复萌,这个时候,家长其实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一开始,耐心跟孩子讲清楚选择会对应什么样的后果,让孩子自己决定,当然也要自己承担选择导致的后果。
比如问孩子是现在起床还是赖床,现在起床的话,我们可以好好吃完早餐,按时到学校;如果继续赖床,就会迟到,可能还会被老师批评。
孩子这个时候就会去思考,权衡,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
即便孩子的选择不够好,家长也不要去干涉,就让孩子自己去承受几次选择带来的后果,例如被老师批评。
他会在这样具体的实践中收获经验教训,逐渐完善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来。
在一次次让孩子做选择的过程中,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会得到增强,也会更快地学会自立和自我管理。
琪琪记得《奇葩说》有一期的话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琪琪也曾问过兰可琪绘本馆的某位馆主,她的答案是No。因为定制的人生,不但让孩子少了探索的乐趣,也未必是孩子们喜欢的人生。
于我们来说,真正的父爱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和控制,而是一场适时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