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3岁、7岁、10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三个重要关键点,更是强化大脑潜能的黄金期。
他的身体、智力、心理,甚至影响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都会在这时期定型。一旦出现任何的闪失和缺陷,都将成为父母和孩子一生无以弥补的遗憾。
所以,父母要抓住这3个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从而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
0-3岁重视开发大脑本能
这段时期锻炼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而要打造长大以后也很活跃的大脑基础,重点就在训练脑神经细胞具备最基本的本能。
3岁之前的儿童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也会让幼儿的大脑出现各种特征。
例如:想竞争,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为妈妈或兄弟姐妹等周围人们的同伴。
比方说,告诉孩子:“把玩具收好。”讲完后却毫无动静,不妨说:“我们来比赛谁收拾得快!”孩子听了就会开始整理。
叫孩子:“快跑!”孩子却依旧慢吞吞,不如提议:“看谁先跑到那边。”孩子就会产生斗志往前跑。
这些都是生存本能产生了想竞争的特性后,进一步引发的反应。
此外,儿童虽然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太多知识,对于学一点点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要锻炼脑神经细胞的本能,就要善用这类“想要**”的特性,妈妈在成为同伴的同时,也累积一起“竞争”或是“多了解一点”的体验。
0岁~3岁这个阶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着孩子有没有会做很多事?或是有没有比别人强?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抱着愉快的心情对话,并且经常夸奖孩子就行。
2
3-7岁形成好习惯最佳时期
作家冯唐曾说,“成功没有捷径,但需要一些好习惯。”
的确,如果将人的各种命运分解、揉碎,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规律的话,那么良好的习惯,敢于抓住际遇的勇气是比天赋更为重要的东西。
而3~7岁是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这时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好习惯,一定会受益终生。
例如,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对物权没有概念,此时,家长在日常教导孩子时,可以反复强化“你的”“我的”区别。
比如说,“这个公仔是琪琪的,不是你的,你现在要把公仔归还给琪琪,如果想玩先征求琪琪的意见,看她是否愿意借你,强抢是不对的。”
多次的提醒,会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另外,7岁之前是教导孩子做家务,培养自主动手的好时期。
习惯将东西归位、随时整理,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还通过物品摆放的规律强化思维、提高创造力。
从小要让孩子知道,公共物品、公共设施都要遵循“先到先得,后来者等待”的原则。
在外面、公共场所、有禁止喧哗标志的地方,要懂得守规矩,安静做自己的事情,不打扰别人。
重点是明确引导孩子,必须在7岁前戒掉粗野粗俗、无理取闹的行为,做错事敢于承认错误,并主动向对方鞠躬90°,说声“对不起”,让别人感受到他的真诚,这样别人才更愿意主动和解,与他和好如初。
所以,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有何种理由,都不要说什么“以后再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也不迟”。有些事情可以“以后再说”,但教育孩子没有以后。所有的一切都在七岁之前。
3
7岁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
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不过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对孩子说“快去念书”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必须妥善指引一条明路,而主要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
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利用好的问题,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4
锻炼大脑潜能的8个方法
日本脑力开发权威林成之博士根据多年研究,特别归纳出10个锻炼孩子大脑潜能的方法。
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发孩子的大脑功能全面运作,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还可以提升思考力与创造力!
1、培养对事物感兴趣与喜爱的能力
想要充分刺激大脑的功能,必须抱着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的积极态度,培养出凡事都想尝试的主动性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这样一来,接触新信息时就会产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会喜欢”的想法。
另一个重点就是:去喜欢学校老师这类指导者。
每个人都一样,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我们通常提不起劲听他说话,不管对方讲了什么都听不进去。
一旦讨厌某位老师,就会连带讨厌他所教的科目,由于对讨厌的内容不易理解、不易思考也不易记忆,讨厌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也不可能有好成绩。
因此,当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师骂了、说老师的坏话时,父母亲千万不能跟着回应:“对呀!”反而应该开导孩子:“不过老师也有这些优点哦!”帮助孩子渐渐喜欢上老师。
2、聆听他人说话并真心感动
大脑中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状核,在情绪活动下会提高判断力和理解力。
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或接触到新知识而有所感动,觉得“好厉害哦”,就能促使大脑的能力充分发挥。凡事都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对于大脑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要告诉孩子:“说不定会听到有趣的事情哦!”、“也许能学到还不会的新知识。”帮助孩子养成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倾听的习惯。
跟孩子一起听其他人说话时,就算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也要对孩子说:“好棒哦!”、“很有意思耶!”让孩子培养感动的能力。
3、培养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率真个性
这里所说的率真,指的是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态度。
主动决定要做,并且设法完成──如果没有这种态度,自我酬偿系统就不会产生作用。倘若只是计较得失,老想着不用太拼也没关系,大脑就无法充分发挥潜能。
不偷懒、全力以赴地面对任何事情,这才是让大脑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好习惯。
4、绝口不说“没办法”、“太辛苦”、“办不到”等否定字眼
做事遇上困难或是觉得很辛苦时,我们总会脱口而出一些否定字眼,象是“没办法吧”、“太辛苦了啦”、“办不到耶”。
说出这些否定的话或是有这类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脑在表现自我保护的本能。一旦想着“没办法”、“做不到”,大脑就会为信息贴上负面标签,思考力与记忆力都会降低。
如果老是负面思考,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会变成做不到,或是得花上更多时间。重视大脑潜能发展的父母不该让孩子听到否定字眼。此外,要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认真的付出表示赞美,别让孩子陷入负面思考。
5、一口气朝着目标前进
想让自我酬偿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事情时要迅速下判断、执行,并且一口气朝着目标前进。
这么一来可以避免“这样真的好吗?”、“搞不好会失败”等想法进入大脑,带来不好的影响。激发大脑能力所需要的全力以赴和埋头苦干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该教孩子只知认真地埋头苦干,而是要教他们订立目标、全力以赴,然后一口气达成。
6、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在大脑自我保护的本能过度作用下,人会有防止自己受伤或被人责备的强烈念头,这么一来就会变得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或者无法面对未能达成的目标。
不承认失败会让大脑功能的运作产生大问题,因为大脑原本就需要想达成的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能够发挥作用,要是没有决定何时完成、什么事、怎么做,大脑就没办法努力。
在锻炼大脑潜能的过程中,大人除了要对孩子的成就不吝赞美,同时也要正视孩子做不到的事,并且引导孩子一起加以克服。
7、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
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让人生过得充实,就得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彼此心意相通。
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出能和他人的大脑“同步发火”的头脑。
同步发火的能力是以真诚的对话、站在对方立场着想、尊重等几个条件为基础,其中,“尊重”是从小就必须养成的习惯,而重点在于父母亲本身也要培养尊重他人的能力。
要是身边的大人老是瞧不起人或嘲笑人,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如何尊重。
父母亲不妨这么做,尽可能地留意旁人的优点,并且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很厉害吧!”、“那个人真了不起耶!”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欣赏别人,进而尊重别人。
8、以“类似问题”来训练判断力
反复思考有助于逐渐提升思考的深度,意思就是经过一再的思考,可以仔细体会“说不定看来相同,其实却有微妙差异”、“搞不好是一样的”等感受。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辨别微妙差异的能力,就无法产生新发现或独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