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说得很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男女老幼、医生、记者、律师、工程师、石匠、木匠……总是逃不开这两种人的范畴,你要么是富人,不然就只能归类于穷人,别无选择。
日本三洋电机的创始人井植岁男,有着成功的事业和辉煌的人生。有一天,他家的园艺师傅对他说:“社长先生,我看您的事业越做越大,而我却像树上的蝉,一生都坐在树干上,太没出息了。您教我一点创业的秘诀吧?”
井植点点头说:“行!我看你比较适合园艺工作。这样吧,在我工厂旁有7万平方米空地,我们合作来种树苗吧!1棵树苗多少钱能买到呢?”
“400日元。”
井植又说:“好!扣除走道,2万平方米大约种2万多棵,树苗的成本是大概1000万日元。3年后,1棵可卖多少钱呢?”
“大约3000日元。”
“1000万日元的树苗成本与肥料费由我支付,以后3年,你负责除草和施肥工作。3年后,我们就可以收入6000多万日元的利润。到时候我们每人一半。”
听到这里,园艺师傅却慌忙拒绝说:“哇?我可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
最后,他还是在井植家中栽种树苗,按月领取工资,始终没有脱离穷人的行列……
看,园艺师傅的思维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他也想致富,但一听说要涉及那么多钱,他可能考虑到风险,考虑到未来的辛苦,考虑到自己将遇到的困难,考虑到……他就放弃了行动,最后只能以“我可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来终结自己,继续过按月取工资的生活。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你怎么能赚到钱呢?
穷人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大家都是穷人,所以我也就是穷人;因为环境让我受穷,我也没办法不穷;因为我自己的力量太小,所以我没有能力改变。
穷人都有共同的特点,能习惯一切,也能适应一切。只知道做事情,不琢磨自己所做的事情对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自己这样做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或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去做,只是随着生活的习惯前行,走到哪步算哪步。有很多穷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苦,但不知道为什么苦。他们的日子今年这样,明年还这样,一辈子还这样,他们会躺在铺满稻草的冷床上发牢骚,咒骂该死的生活,但就是不想换个活法。
他们之中游手好闲者有之,不学无术者有之,破罐破摔者有之,空有皮囊者有之。没有机会不去创造机会,有机会也抓不住机会,却整天抱怨这抱怨那。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总有那么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光阴,整日地没有什么正当事情。贫困的生活,不仅造成他们的身体营养不良,也使他们的灵魂、目光、意志和思想更加贫穷。
这就是穷人,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整日为生计奔忙的人。
穷人为什么受穷?总结起来不外乎这四种原因。
他们缺乏自信或缺少兴趣地说:“我永远也不会变富。”“钱并不重要,它不代表全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财富的形式从农耕时代的土地和工业时代的不动产变成今天的知识、信息、网络,财富让观念陈旧的人看不到它的影子,更不用说利用新的观念去致富了。
例如看到别人下海致富了,一些人边看边说:“我很满意我的位置。”另一些人说:“我对我的位置不满意,但是我现在不想改变或者移动。”他们固执地认为目前的职务可以给他带来生活保障,下海有巨大风险,为自己工作不如为别人或做公务员安全。
富人让资产为他们工作,他们懂得控制支出,致力于获得或积累资产;他们因开展业务而支付的必要花费应该从收入中扣除。但是,他们研究各项开支后得出结论,只要时机允许,就会让自己的支出控制在最低限度。
我们不能说上述原因总结得不好,但也许可以更简洁。“你为什么不是亿万富翁?”原因只有两个:一是思维贫穷;二是不思行动。因为思维的贫穷才使得穷人不思改变,或者改变无方,永远在贫困中自娱自乐;因为不思行动,所以才眼高手低,得过且过。
因此,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谈得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