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戏剧《金钱世界》 | 把它当游戏,你显然就错了

2020-07-28     有染

原标题:评·戏剧《金钱世界》 | 把它当游戏,你显然就错了

《金钱世界》入口

在装点得金光四溢的离合空间,观众们扮演起进行投资买卖的“银行”,落座于十张赌场般的桌子,一桌七位围成一小圈成为一个“市场”,面对相当于市场管理员的演员;所有桌子又围成一大圈,中间是对所有市场进行管理的“国际市场”机构。

“市场”会加印货币、提供借贷和各种金融工具,国际市场之间可以买卖债券,但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或设定。

剧情的推进,看似最依赖于持有这些工具的每个观众在投资时的选择,以及决定投资是否成功的骰子点数,至少对 金钱世界£¥€$(对,那是全称,以下简称《 金钱世界》)的大半部分来讲是这样的。

对了,还包括开场,你的需要带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开启游戏;这对于不少习惯手机支付、出门不带现金的观众,得提前准备。

没太大毛病,如果你想把《金钱世界》当作一个游戏,演员们也这样讲: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一场来放松放松的“大富翁”,那“ 这就是我们金融世界版的大富翁, (这么想)都是可以的 ” 。

带有游戏体验性质的作品,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 除了“好玩”之外,是什么让《金钱世界》从戏剧观众里“出圈”,让越来越多的好奇客,走进这个作品?

正在“算计”的人类

第一个关键词是 真实

在采访演员时我们发现,他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这部戏背后的算法,比如为什么一桌是七个观众而非六个或八个,但他们都明确地意识到,这部戏所描绘的就是真实的世界的样子,如果观众会对这样的剧情问出一堆“为什么”,那么,这些疑问也同样可以指向现实中的“金钱世界”。

对金融知识十分敏感的读者或观众,或许已经在前面的介绍中,嗅到了一丝危机的味道。资本主义世界,总有循环性的危机存在,经济有上坡时候的飞奔,也总会有下行的哭泣。

在金融世界里,因为某些市场制造的巨大泡沫远远超出其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它们面临着失信和破产,而这将让所有银行持有的这些市场的证券、现金变为废纸。

所有市场都不得不停止投资,共同商量对策,尽力降低因这些市场破产而导致的价值蒸发,而最后,损失的数字仍然是高得惊人,而国际市场宣布,为延缓下一次危机,所有市场的投资都必须回到最开始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模式。

这不仅仅是影响所有人的资产这么简单,还意味着参与过程本身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最终谁会“赢”?

也就是说,《金钱世界》是在认真对待危机本身,即使这种认真对待已经脱离了它前面两个小时的投资逻辑。这是与我们的体验不同的,但却十分真实。

我们在别的“游戏”中早已习惯了所谓的危机,因为我们知道,剧情会继续下去;作品既然给出一个任务,通常就一定能完成,否则就是设计师的问题。

就算斗地主输光了欢乐豆,“系统”也会多少赠送给你一些;就算一大波僵尸来临,就算僵尸吃掉了你的脑子,你也可以读档重来。

可是,在现实世界中,身无分文、头破血流、股市崩盘之时,没有人能够立马上赌场、上战场、上证券交易所“继续游戏”,只能首先解决问题本身:填饱肚子,缝合伤口,重整旗鼓。

《金钱世界》中的金融危机,在这个意义上也真实地展现了一次现实中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这种危机将怎样深刻地影响整个金钱世界;即使这种展现打破了观众“沉浸”其中的游戏空间。

这种打破可能是很有力量的。不然,一些观众也不会评论道,他们仿佛上了一堂金融必修课。没错,他们或许是制造了一些泡沫,却没成想搞得整个玩法出了问题,并且好像应该由他们对此负责。

你真的会赢?

因此,如果这些观众来定义《金钱世界》的 第二个关键词,大概会是 “指控”“教育”。然而,同样是面对这样一个有些尴尬的情况,我们在演员们那里收集到的看法,其关键词却是“反思”。

其实也不难理解。

“指控”和“教育”意味着一个人犯了错,接受外部的指控;知识不足,接受外界的教育。而反思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自身、内部造成的问题和后果进行考量。两种认识的冲突事实上是一系列的划分问题:在《金钱世界》中,观众个人之外是什么?如果是观众集体,那它之外又是什么?

我们不如从外而内回答这个问题。

演员和工作人员自然是这样一个系统的最外层,而他们的自我定位,只不过是“金钱世界的领路人”。

我问演员们:“金融危机是必然出现的吗?”他们认为: 是的,一定会有泡沫,这不在于每一个人的选择,而是所有人创造的泡沫的累计。

站在观众的视角,我们无法看到工作人员手上的统计数据,似乎那就是不可预知的危机来源。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在帮我们计算,那些已经在我们身上累积起来的,整体危机的总额,然后适时地把泡沫戳破。

演员们承认: 有些时候,确实像是在看观众们表演,看我们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所有人带到危险面前。

在这个意义上,观众确实需要进行集体性的反思,这种集体性不是让每个人都对自己进行反思,而是对我们所生活在的每一个集体进行重新认识:依靠信任、自由贸易的原则建立起来的集体,真的能维持住这种信任和自由吗?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集体的利益和风险吗?

与这种反思恰恰相反,“指控”和“教育”的理解意味着,一些观众会把自身之外的一切,包括其他观众也包括工作人员,都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含糊的整体,背后的潜台词无异于 “我就想获得很好的体验而已,谁想听你说三道四” 。

然而,“游戏”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每个人的行动必然与他人有关,每场的70位观众并未创造什么财富,而是在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彼此交换筹码和债券,这不是一个单机游戏。

当然,这样划清界限的理解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种理解的存在反过来又说明了,《金钱世界》或许在让观众作为一个集体进行行动的程度上,做的还不够。

尽管,演员们也向我表明: “我们已经在用各种策略调动那些保守 (也就意味着,像是玩单机游戏)的观众了。”

我想假设:在演出前发动观众们自由讨论游戏的策略,在演出后发动观众们讨论危机的来源,这种反思的效果会更强。

当然,不可避免地,这又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方案。

世界,自然有其规律

最终,我们见到了一种“游戏”之外的《金钱世界》。

以沉浸式戏剧的名义,它在制造真实效应与沉浸效果之间做着尝试,在从进行教育到组织一场反思的路上做着实验。

小许

秦听的猪队友

本文落笔于2019年12月21日观看后

新一轮演出票务信息

图片来自主办方

经授权使用

主编:许安琪 &阿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WSBk3MBnz2VwqOVh3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