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痛”,源于父母的三种不良倾向

2019-11-16   爸妈精读

作者:但信风(爸妈进化论主笔)

孩子的痛

有多少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昨天晚上散步归来,听见楼下邻居家发出激烈的吵闹,好像是10岁女儿学习上的什么问题,父亲正在怒吼责骂。

女儿一边哭着,一边喊:“爸爸,爸爸,我错了.......”可父亲的暴怒并未随着孩子的告饶而消退,反而愈演愈烈,呵斥责骂变成了敲打,还硬生生将孩子推出家门......

听着孩子无助的哭喊,我不禁叹息良久。

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错误,父母这种暴力压服式的教育方式肯定是错误的,把孩子揍一顿,赶出家门,难道能一次性解决孩子的问题吗?

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可……其二是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

先生写此文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错误倾向还未得到改观。

纵观那些火药味十足、冲突不断的家庭,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犯下的错误,却不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其实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父母脱不开干系。或者是对孩子的诉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倾向纵容、袒护;或者是任由自己的性子随意处置,责骂殴打。

可以说,父母的这三种错误倾向,是造成孩子成长伤痛的主要根源。在您家里,是否也存在,您不妨认真对照、检视一番。

父母的任性

是毁灭孩子最快的方式

今年8月的一天,山东一位母亲因为七岁的女儿吃饭慢,用铁棍殴打孩子近一个小时,后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结果,这是多么令人愤怒的暴行!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没有跟上文明的进程,伤害儿童的家庭暴力案件有增无减,这方面的调查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据《南方人物周刊》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几乎平均每周都有一名未成年人死于家中成年人之手,超过八成的受暴未成年人还不满10岁。

从报道看,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管教显得任性妄为、毫无底线。“不会写数字5和8”, “抄袭作业”,“不想要弟弟,嚷着要爸爸另找新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成了孩子们被打死或严重伤害的理由。

这些打孩子的父母,或因家庭矛盾,或因生活压力,或因孩子成长中必然出现的过错,肆意戕害孩子,誓将自己的任性进行到底。

到终了,整个家庭全毁于一旦。这时候即使悲愤欲狂,可这世上哪儿有后悔药可买呢?

除了暴力管教之外,父母的任性还表现在错误的言传身教上,各种不良习气任由滋长,给孩子树立了很坏的样板。

我有个表哥,一直喜欢打麻将玩游戏,娶妻生子后还是习性不改。孩子慢慢长大,受到他的影响,沉迷游戏、寻衅滋事,三天两头逃学泡网吧。搞得他焦头烂额,悔不当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任性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耳闻目染越来越 “熊”、 暴戾恣睢。当其行为给家庭、社会带来困扰、危害时,父母即使想管教,也已经“鞭打白骨,为时晚矣!”

既已为人父母,就不能像不懂事的孩子一般,使气斗狠、任性妄为。你得时刻记得父母的责任,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像只野牛,践踏毁坏孩子的一生。

纵容孩子

是爱的偏离

一个月前,一位家长带孩子参观广东省博物馆。孩子在馆内跑跳,乱动展品,被工作人员制止。于是,这位家长在留言中表达了他的愤怒:“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管得也太多了吧?”

这些话充分说明,“熊孩子”的背后,肯定有“熊父母”的过度溺爱和纵容。在父母所给予的这种错误引导下,孩子就会变得自私自利,日后越来越难以管教,逐渐成为问题少年。

教育家刘彭芝说:“尊重孩子、解放孩子,并不是放任纵容,而是通过引导、监督与激励,促进孩子形成积极乐观、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效能。”

持“放养式”教育观点的家长忘记了一点,如果孩子连基本的社会规则都不知道,放养只会让孩子“野蛮生长”,最终只能是搬起砖头砸了自己的脚。

朋友圈里转发过这样一段视频:街边的三轮车上,一位七八岁的男孩正大发脾气,死死揪住母亲的头发,就像发疯的藏獒咬住了猎物一般。还一边撕扯一边大喊:“我打死你,我打死你。”

这孩子的行为意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与家长平常的溺爱、纵容脱不开关系。

好的父母,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时,总会制定必要的规则。

当孩子表现出自私、无礼、撒谎、乱花钱、暴力等错误倾向时,他们会及时制止、果断纠正,有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惩罚性措施,来帮助孩子加深记忆。

他们深知,“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

漠视孩子成长痛点

终会让你痛切心骨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当4岁儿子孩子发生意外,在水里拼命挣扎时,离他不远处的妈妈却充耳不闻,正站在泳池里背对着儿子,低着头看手机,一直到孩子扑腾起的水花慢慢消失……

这种让人痛切心骨的悲剧不断见诸媒体。

表面看是由于家长在照管孩子时,不能专心陪伴而引发的。究根结底,是家长对孩子安全、情感需求的漠视与敷衍,而这种漠视,会成为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利剑。

当孩子说:“妈妈,没人跟我玩。”或者“爸爸,我玩啥呀?”你可能会说:“你自己玩吧,我忙着呢。”

当孩子说:“妈妈,我不想报奥数班,我想学画画。”你可能会说:“奥数班必须报,否则怎么能上重点中学?”

当孩子说:“爸爸,我们班的XX总是欺负我。”你可能会说:“人家怎么不去惹别人,你自己也有问题,以后离他远一点。”

生活中,像这样无视孩子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家长的无视与敷衍,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失落和委屈。一次次的拒绝,一次次的冷落,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不会帮助自己,因此同父母渐行渐远。

尹建莉老师说:“教育全在细节中。”好的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介入。或耐心疏导,帮助孩子走出误区;或施以援手,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迈过一个个不能自行跨越的坎。

我女儿上初中时,因一件琐事,遭到一位坏脾气女孩的辱骂。女儿从来没听过这么难听的话,一下子蒙了,傻傻地愣在那里哭泣。

晚上回家委屈地向大人倾诉,但我们觉得这只不过是孩子间的小纠纷,在安慰之后,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然而在接下来的多半个学期,女儿又先后两次遭到那女孩的辱骂。孩子那段时间有几次从梦中哭醒,成天没精打采,成绩也下滑了。

在得知女儿被第三次辱骂之后,我来到学校。等到课间的时候,把女儿叫到教室门口,大声说:“那个骂你的人是到底是谁?说那么难听的话,还像个学生吗?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如果再发生,我就让她在学校身败名裂……”

女儿说,那天以后,那个孩子再也没有欺负过她,每次远远地看到她就主动躲开了。

当然对于这件事情,由于我没能及时处理,给女儿造成了一定创伤。但最终化解了孩子的危机,避免了进一步的伤害。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千万不能退避三舍,任由他在泥潭中挣扎、沉沦。

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父母千万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漠视孩子的诉求,听之任之,无所作为。

特别是当孩子遭受校园暴力时,家长要无条件地信任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及时做出反应,以强硬的态度明确诉求,对霸凌者进行警告。

处理过程中如果遇到推诿、否认,那么应结合受伤害程度的不同,可以找班主任、找学校领导、找对方及家长,找上级监管部门,甚至直接报警。

《孔子家语》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教育的路,漫长而充满艰辛,让我们认真写好《父母修炼手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让我们拒绝任性与暴力,练就一颗“爱心”,百折不挠,静等花开;

让我们拒绝溺爱和纵容,练就一颗“同理心”,给孩子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让我们拒绝漠视与敷衍,练就一颗“细心”, 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及时降落,轻微无声……

作者简介:但信风,富书专栏作者;电视纪录片编导,写过诗歌,散文,现投身于亲子文写作,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