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让孩子去死的爸爸,你后悔了吗?

2020-03-21   爸妈精读

作者:夏天(爸妈进化论主笔)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男孩成绩没考好,回家之后父母又看到他在玩游戏。

父母很生气的说:“不会学习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这些乱七八糟的,要你有什么用!”

孩子听了之后,说:“既然你觉得我没什么用,那我不如去死。”

爸爸回答:“那你去死吧。”

结果,爸爸没有想到,他的一个转身之后,孩子就从25楼跳下去了,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再早之前,无锡学前东路9岁男孩,因顽皮和父亲吵架,被父亲锁在房间内,于是从4楼跳下自杀。

······

近年来,因为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而导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感到惋惜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深深的悲哀之情。

父母与孩子,血脉亲情,拥有的是这世界上最深厚的一种感情,本应亲密无间。可是为何到最后却彼此伤害,犹如仇人一般。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动不动就闹自杀。犯了错误,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好好说也不听,让人极为头疼,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父母们在这么评论自己的孩子之前,应该好好问问自己:我的教育方法怎么了?我平时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对吗?

要知道,天下没有不想跟父母处好关系的孩子,只有不会跟孩子好好相处的父母。

那么,到底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与相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01

拒绝说教和批评

我们通常会因为无法跟孩子沟通而感到困惑、失望和生气。我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而他又拒绝跟你表达。

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对话就是“你在想什么?”“没想什么。”“你要干嘛去?”“不干嘛去。”“你要去哪?”“不去哪。”

父母们很快就会发现,纵使你有千言万语想要去表达,也只能烂在肚子里。或者就是你表达了千言万语,但是孩子一句也没接收到。有可能,还会因为一言不合,而爆发更深层次的“战争”。

对此,父母产生的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听”,孩子是真的愿意听?能听到心里去吗?

很多孩子都会说,我不愿意跟我的父母说话。我讨厌他们每天跟我说道理,讨厌他们的唠叨,讨厌他们无休止的批评。

也正是因为这些“唠叨”、“说教”、“批评”,导致了孩子与你之间越来越深的隔阂。

父母要明白的是:一味的对孩子说教和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跟你的距离感以及怨恨感。

02

思考理解,深挖孩子话语背后的含义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关系,单位也是一直没复工。虽然没去单位办公,但是该做的工作还是要接着做的,家就成了办公场所。

4岁半的儿子总是会在我工作的时候,不停得跑到我面前来问:“妈妈,妈妈,你在做什么呢?”

妈妈在工作。

妈妈,你在做什么工作呢?

妈妈在统计数据,你可以先自己去玩一会儿吗?

好的,妈妈。

可是,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又跑过来,问我:“妈妈,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

耐着性子跟他一遍遍的说,思绪也被一遍遍打断,感觉自己在爆炸的边缘游走。可他还在不停的反复问这几个问题。

最后,我终于明白了,他其实不是关心我在做什么?他关心的是我什么时候能做完工作?然后可以陪他玩。

明白了这点,我问他:“你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玩?想知道妈妈还有多久”才能陪你玩?”

他冲我咧着嘴做了个鬼脸,然后搂着我的脖子跟我说:“妈妈,我就是想让你陪我玩。”

我抱着他,告诉他,如果他不再来打断妈妈工作,问妈妈问题的话,妈妈大概还有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工作,然后就可以陪他玩了。果然,这么说完之后,他就不再来打扰我了。

当你解开孩子话语背后隐藏的含义时,孩子与你之间的亲密感也将变得更深厚。

03

先处理情绪,再关注行为

铮铮,7岁,放学回家,怒气冲冲的推开门,还踢了桌子一脚。以往,妈妈看到这样的他,会特别的生气,甚至于会训斥他,为什么推门那么用力?跟桌子撒什么气?

但是,这次,铮铮妈妈没有这么说他,而是温和的问他:“你看起来很不好?是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不愉快的事情吗?”

铮铮:“我不小心把要送给天宇的生日礼物给弄坏了。”

妈妈:“喔,那太糟糕了,那你一定很伤心吧?”

铮铮哇就哭了:“妈妈,我很伤心也很生气。”

妈妈静静的搂着铮铮,铮铮在妈妈怀里哭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妈妈,我再去给天宇做一个生日礼物吧,”说完,铮铮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要是在以往,遇到这样的事情,他通常会生气不开心很久,直至最后,把全家人都惹到生气。

那么这次,为什么会这么轻易的平静了呢?

因为当孩子情感波动特别大时,他们根本听不进任何的话,尤其是没有什么建设性意义的指责与批评,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理解,理解他们在某个特定场合下的心情。

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时,很容易就失去理智,只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反应。这样往往就导致了更大问题的产生,激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真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再处理其行为。

只有当孩子平静了,才能正常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与决定。

04

情感代入,产生共鸣

不管是父母之于孩子,还是孩子之于父母,都需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好的沟通。

八岁的芊芊回到家就开始抱怨、发脾气。

芊芊:烦死了,我今天在学校被同学给撞倒了,摔了一跤。

妈妈:喔,那你心情很糟糕吧?

芊芊:我现在特别不开心,也很生气。

妈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摔跤了,你一定觉得很丢脸吧。

芊芊:我确实觉得很丢脸。

妈妈:我猜你肯定在心里偷偷的骂了那个害你摔倒的同学。

芊芊:你怎么知道?

妈妈:因为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通常都会这么做。

芊芊:妈妈,我现在觉得心情好多了。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能被人理解,并且发现他的这种情感出现是很正常的,这只不过是人类正常情绪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会感到深深的安慰。 想做到这点,家长只需要换位思考孩子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即可。

当代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不听对方在说什么,他们总是各说各词。

一个充满批评和说教,一个充满辩解和否认。他们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沟通的技巧。

所以,要想让孩子听,减少自己的失望与生气,要想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停止你的那些说教和批评,试着用关心、理解、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吧。

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好好说话的基础之上的。

作者简介:夏天,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亲子写作营第6期学员,二胎妈妈,中学教师。喜欢看书、旅游,最爱美食,爱吃也爱做;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