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本头条号作者李跃峰原创首发作品
己亥年十一月下旬,吴兢兄从西欧随渭南市烹饪协会一带一路考察团回来,约我和大荔快板王刘志义老师去王棉新开的泡馍馆泡馍西施吃泡馍。泡馍西施是大荔西安牛羊肉泡馍老板王棉的外号,也是她新开分店的另一个店名。装修时,我们吃在大荔给她提供了一些建议,但我却没有去过。在决定去泡馍西施的那一刻,我充满了期待。
泡馍西施在大荔宾馆斜对面的一个十字路口西南角,两层。下层卖牛羊肉泡馍,上层经营北京铜锅涮。店面为中式古典风格,典雅整洁。虽然还没到饭点,但店里已经坐了许多客人或正在享受美食,或正在掰馍,或正在耐心等待煮馍。
王棉第一时间看见了我们,就从吧台走了出来,询问我们想吃什么,然后就安排服务员去准备。随后高兴地引领我们在东面靠窗的位置坐下,静静地聆听吴兢兄分享西欧见闻。
很快,服务员就走了过来,给我们每人端来了一个里面放着两张饼子的大老碗。王棉为我们讲解并示范了掰馍的方法。其实掰馍是很讲究的,先把馍掰成四份,放在碗里。然后拿起一份,随意掰下一角。放下稍大的一块,把手里的那角馍从中间撕开,然后随意地把手里的馍掰成尽量细小的粒,越小越好,王棉示范的都是黄豆大小的粒。她说,馍掰得越碎,煮的时候越容易入味。
泡馍西施王棉(右)示范掰馍,和吴兢(左)交流
我们都按照王棉的示范边掰着馍边聊着闲天。吴兢兄为人豪爽,掰馍时就有些急,掰的馍稍稍有些大,被王棉说笑了。刘志义兄是个幽默的人,掰的馍有大有小,但总归还比较符合王棉的要求。我尽量用心把馍掰成黄豆粒大小,但因为听他们说话,都掰成了玉米粒大小。看来,掰馍也是技术,那是需要耐心和静心的。
快板刘志义在掰馍
王棉说,掰馍可以修心养性,当你想着煮馍香喷喷的味道时,就必须把馍掰成碎粒。当你把注意力放在馍粒的大小时,你就不知不觉地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忘掉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快,渐渐地就手心合一,在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中,享受着掰馍的快乐。
我试着按照王棉的说法掰馍,很快就静下心来,等到两个馍掰完,就像在寺庙中聆听了一会儿禅乐;就像夏日的午后,一个人坐在溪水旁,嗅着花香,聆听旁边小树林中鸟儿的鸣唱,浑身舒泰。
看我们都掰好了馍,服务员过来收走了碗,并给我们留下了对应的牌子。
在等煮馍的时间,王棉给我们介绍了煮馍的来历。
牛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其特点是料重味醇,汤鲜味浓,馍筋爽滑,香气四溢,诱人食欲,是一味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
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与肉合烹的“坨坨馍”酥脆甘香,入汤不散。用餐之前,须把“坨坨馍”掰成碎块。掰馍讲究越小越好,这是为了便于五味入馍。然后再由烹饪师烹调。煮馍讲究以馍定汤,调料恰当,武火急煮,适时装碗,以达到原汤入馍,馍香扑鼻的要求。
相传在五代末期,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后路经长安(今西安),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难以下咽。他恳求一家羊肉铺的店主给一碗羊肉汤,顺手把馍掰碎泡在汤里,馍也软,汤也香,异常可口。赵匡胤后来当了宋代开国皇帝,仍念念不忘那一顿美餐,又去那家羊肉铺,让人如法炮制。他食后大加赞赏。于是,皇帝吃羊肉泡馍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风靡整个长安。自此,羊肉泡馍就成了长安的名食。
话未说完,服务员就送来了香喷喷的煮馍、糖蒜、香菜末、辣椒酱及一小碗清汤。
吴兢兄拿起筷子就在碗里搅,捞着粉丝和牛肉片吃。王棉偷偷笑了。她给我们讲解了牛羊肉煮馍的正确吃法。
牛羊肉泡馍不仅讲究烹调,更讲究“会吃”。没有经验的人,吃前总习惯用筷子来回搅动,这是一忌。咱们“老陕”的吃法是,从一边一点一点“蚕食”,这样能保证汤与馍不分离,使馍能始终吃出鲜味。吃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嗜好,调入香莱、辣子酱、芝麻油或配糖蒜之类佐料。吃后饮“高汤”(即原汁汤加粉丝烩制而成)一碗,异香满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
原来牛羊肉煮馍还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和讲究。
我试着用王棉的方法吃煮馍,还真是吃得鲜香美味,口舌溢香。一大碗饭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我拨进了嘴巴,滑进了胃里,浑身舒泰。
“真好吃。”刘志义兄吃罢感慨地道。
“好环境,好味道,既能吃出美味,还能吃出文化和修养。”我也感慨到。心里想,随后还要带家人和朋友来享用。
就要走了,但我们都有些恋恋不舍。
2019年12月10日于吃在大荔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陕西吃在大荔策划服务中心主编。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于2010年获得了首届全国“铜锣湾”杯“孝问苍生”孝文化征文大赛二等奖,栏目剧《咱们村的监委会》获得了2011年全国廉政短剧大赛铜奖,短篇小说《书怨》获得了2009陕西省首届“益秦”杯“与法同行”征文大赛优秀奖。著有长篇小说三部,中短篇小说数部,散文百篇,诗歌数百首。
编辑:李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