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朵之蓝(爸妈进化论主笔)
周末,我带着女儿小牛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儿子正在画画,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很有天赋,我忍不住夸奖了几句。
小家伙面露喜色:“谢谢阿姨的夸奖。”
倒是女儿不高兴了:“丑死了,还没有我画的好呢?妈妈你不是说我画的是最好看的吗?”
当着朋友的面,我十分难堪,好不容易才压住心中的怒火。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小牛,当妈妈在夸奖别人的时候,你不应该说别人的不好,这很不礼貌。没想到,小牛竟然大闹起来。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牛出生后,我就动员全家和我一起进行“赏识教育”。
第一次学会走路,夸!
第一次帮助妈妈做家务,夸!
第一次得了一百分,夸!
第一次独自睡觉,夸!
……
“你真棒!”、“你好聪明!”“你真厉害!”……
小牛从小就是在这样的话语中长大的。
有专家说:赏识教育能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一旦缺乏赏识就会动力不足。充分去肯定孩子,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能够使他们不仅拥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拥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赏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塑造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但却事与愿违,我培养出了一颗玻璃心。
小牛变得骄傲自大,目无他人,甚至承受不起别人的一点点批评。
这不,学校的老师刚刚打电话给我,说她不过是指出了小牛写得不好的几个字,小牛就当场哭起来。这样的一个女儿让我忧心忡忡!
我发现不少用“赏识教育”的家长都获得了背道而驰的结果。
同小区的圆圆,大家都夸她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时间长了以后,圆圆对所有的批评都显示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一次老师批评她的时候,圆圆竟然说:“我长得那么漂亮可爱,大家都喜欢我,你为什么要骂我啊。”
表姐家的孩子木木性格内向,在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时候常常比较怯懦。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表姐常常肯定和鼓励木木,称赞他是最棒的。
木木果然变得外向开朗。但是在一次幼儿园的跑步比赛中,木木跑了第二名,比赛结束后他竟然把第一名推到在地,自己也大哭起来。
难道被众多教育专家推颂的赏识教育是错的。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我研究了很多关于赏识教育的书籍,发现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简单地把“赏识教育”理解成“表扬+肯定”。
赏识教育是一种理念,而表扬只是实现这种教育理念的一种手段而已。
手段的践行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旦我们在理解“赏识教育”上出现了偏差,就很容易得到相反的结果,培养出一个坏孩子。
赏识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赏识,赏识,既有“赏”、还有“识”,在全面认识孩子的优缺点、承认个体差异,允许失败存在的前提下,去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自我评价,让孩子学会找到完成这件事的原因,能够让孩子关注能力的发展以及完成事情的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走进赏识教育的误区呢?
1、没有批评的赏识是溺爱
以前的家长信奉“棒子下出孝子”,随着育儿理念的普及,我们却不小心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舍不得打,舍不得骂,舍不得批评。
我们在为小牛的成长道路上铺就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忘了她的人生随时会迎来风浪和礁石。泛滥的表扬让她无法正视自己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抵抗批评和挫折的能力。
没有批评的赏识是溺爱,只会培养出霸道、任性的孩子。
赏识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是非分明,没有批评的过度赏识也是虚伪的,不负责任的。
圣贤孔子作为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也十分推颂赏识教育,对待弟子多是表扬的,但是碰到花言巧语的学生宰予在白天睡觉时也会十分严厉地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何诛?”宰予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表扬和批评中成为了“孔门十贤”。
无限度地表扬孩子只会抬高他/她的心理感觉,拉大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最终一事无成。善意的批评就是一种赏识教育,重要的是,我们面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时要以宽容的心态,留给孩子克服缺点的时间和空间。
2、使用好“表扬”这把双刃剑
表扬是“赏识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使用好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不能泛滥地使用表扬,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是不能让孩子为得到赏识而保持优点。以前我对小牛的表扬是很笼统的,甚至带有些许敷衍。往往小牛在做了一件事情后,我只是说:“太棒了、你做得真好!继续努力吧。”年纪小小的小牛也很盲目,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知道自己这样做就会得到大人的夸奖。
现在我会明确地告诉她:“孩子你太棒了,懂得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面。”、“你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走进来就觉得很舒服。”具体的称赞能够让孩子觉得他的付出被认可,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会让他们把好的行为延续下去。
其次,赏识孩子的勤奋努力而不是聪明。
有个故事说,一位访问学者去北欧当地的一位教授家做客,忍不住称赞教授那位满头金发,有双漂亮蓝眼睛的5岁女儿:“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教授却要求中国访问者向他女儿道歉:
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
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曾经说过,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就是在慢性地扼杀它的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也更强,是“能力渐进论者”。
与之对应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会认为自己的智力与能力是定量的,不会变化的。
所以,当孩子表现好时夸她们“聪明”,会让她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只和那些定量的天赋有关。
回想一下我以往的教育方式,我的确凡事都往“聪明”上套,结果导致小牛认为自己很有天赋。夸奖孩子时一定不要着意夸奖那些外在、不是自己获得的东西,而要多多夸奖孩子的勤奋、爱劳动、爱整洁等等。
最后,表扬的形式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单纯的口头表扬会让孩子审美疲劳,对表扬产生免疫力。所以不妨开创多一些形式,比如眼神肯定、拥抱、表扬信等等。
3、 赏识教育不能建立在比较之上
在小区的几个同龄孩子里,琳琳的表现是最优秀的。琳琳妈妈常常忍不住称赞女儿:“小宝贝,你是最棒的,你比他们都优秀。”听完妈妈的话,琳琳自然很高兴,但是她不是去继续努力,而是转头对别人的表现指指点点。
“你是最棒的”、“你比他们都厉害”、“他们都不如你”……如何父母长期用这样的语言去夸奖自己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目中无人,培养起来的不是自信而是自大。
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做得比别人更好才能获得肯定和喜欢。
将自我评价建立在与他人比较之上,妒忌心强,长大后难以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接纳与欣赏,而这种接纳与欣赏是建立在“不与别人比较,尊重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独特的”基础上的。
作者简介:花朵之蓝,富书专栏作者,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希望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带给你温暖和力量;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