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华人能控制南洋经济但地位却不高?专家:不熟悉海洋逻辑

2019-05-05     江雨读书

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也有向海之心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最大愿望就是吃饱饭,生存下去是第一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也不惧怕漂洋过海。

安史之乱、五胡入华、靖康之变,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到十五六世纪,东南沿海人口膨胀,只好向海外移民,东南沿海地区与周边海域逐渐发展为一个广大的贸易世界。

中国人(华人)搞经济、搞贸易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21世纪,华人经济对东南亚经济控制力高达50%以上。具体到国家,菲律宾华人人口占比很低,大概2%,但经济占三分之一;泰国更夸张,华人控制了经济命脉,占了足足八成。

在这两个国家,华人与当地的融合还算不错。

但是,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尽管华人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但政治地位始终不高,成为“二等公民”,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欺凌。

为了生存,为了发家致富,中国人一向肯于吃苦,不惧怕海上的风浪,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可是,政治地位同样是生存逻辑的一部分,为什么华人的政治地位始终上不去呢?

难道他们不想吗?真的是只想赚钱,不想其他?

恐怕不完全是。

这就涉及到海洋的逻辑和中国传统观念的特点。

与大陆不同,海洋需要另外一种秩序规则

黑格尔曾经说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土地和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面,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与陆地上有高山、大河相比,大海虽然凶险,但只要你敢,同样也是一个到达世界任何地方的自由通道,并且无法被任何人永久占领。

因此,海洋逻辑与大陆逻辑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海洋立国的国家,英国、美国。

英国前期还有很多的殖民地,但慢慢就放弃、收缩,只谋求控制海上贸易通道;

美国做的更彻底,如果远离北美大陆,它就不会提领土需求,只控制海上要道。看看它在全球的军事基地,无一不如此。

大陆国家则不然,典型的是俄罗斯,从欧洲一直扩张到远东,对土地的欲求几乎没有穷尽。

海洋秩序,肯定不像中原王朝那样,皇权专制,然后一圈一圈扩展来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是由贸易、争霸形成的自由与武力的结合体。

对大陆而言,以权力为核心,外壳是仁。

对海洋而言,以信用为核心,外壳是法。

这个时候,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有了冲突。

宗族是一把“双刃剑”

要想在海洋上生存,必须贸易,而要贸易,必然以信用为基础。

对于信用,东西方有不同的理解,也带来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去南洋讨生活的中国人,解决办法非常有效率,那就是把家乡的亲戚朋友全都叫来,迅速形成一个熟人社会。这样一个小社会,当然能够很快解决相互信赖的问题。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在政治上,华人服从于当地的王公、统治者;在经济上,又与家长宗族结为一体,两者是割裂的。

为什么会这样?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如果要找信任的人,当然是自己的亲戚。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朝廷的管制下,已经习惯了服从,不会争取政治权力。

也就是说,面对海洋,华人实际上还在运用大陆的逻辑在行事。

而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以武力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超越血缘关系的秩序,这个秩序初期可能不稳定,但在各方熟悉规则之后,能体会到优势。

之所以会这样,有专家认为,这与西方人出于亚伯拉汗系统的一神教精神背景直接相关。初期对于重视血亲的人类本性是个挑战,但是时间久了,就能克服狭隘的视野。

而中国人对于异族的统治,办法更多的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如果你去东南亚国家旅游、访问,就会发现,这个在有些专家眼中一直是儒家文明圈的地方,其思维方式,尤其是秩序结构、治理方式,很多都是西方式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法律体系。

江雨一直认为,带来全球共识的东西,除了贸易,就是语言和法律。

英语是全球话化的语言,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而法律,同样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我们必须培养法治化的思维和舆论语境,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syFGwBmyVoG_1Z0n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