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晴天(爸妈进化论主笔)
最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则微博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一位来北京出差的陈先生,恰好碰到了北京的大雪,三十多岁头一回碰到下这么大的雪,欣喜之余,陈先生决定给自己的姑娘快递一箱雪到广州,并戏称不能让自己的女儿“输在起跑线上”。
他还专门百度了存雪办法,购买保温箱,冰块,雪人模具,尽量保证雪不会融化。但是雪如果融化了怎么办呢?这位父亲的回答是:“那也没关系的,我也是一时好奇,开心最重要。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则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人调侃这个父亲傻气,建议直接寄一箱烤鸭,有人建议他直接带女儿去看看雪,有人怜惜被用烂了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网友直呼好甜,期待续集。
拜托!在丧偶式育儿盛行的今天,出差在外还能心系孩子的爸爸已然少见,碰上这么浪漫有趣的,各位网友千万口下留情!
我们不妨来猜想一下这个故事的续集:
第一、雪没化,女儿如愿以偿地见识到了雪,她分享到了千里之外的爸爸的快乐。
第二、雪化了,既用心又有趣的爸爸,也许正好借机给她讲一讲雪为什么会化成水,甚至他会编一个童话故事给她。那化成雪水的快递,此后会沉淀成女儿有趣的回忆。
不管哪一种结局,因为爸爸的小创意,孩子都会收获一份小快乐。
关注孩子的爸爸本就少,有趣的爸爸更难找。有个有趣的爸爸,实在是宝贝前世修来的好福气!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曾经在他的书中谈到自己的父亲非常有趣。他举例说,父亲在给儿时的他读百科全书时,对于书里提到的恐龙的具体尺寸,他会具象成从后院到客厅的距离,还幽默地提醒他这样会打碎玻璃。
这些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对话,给年幼的他埋下了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种子,为他日后成为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今年夏天,刘若英的先生钟小江在微博分享了他们带儿子参加火人节的照片。在这里他们经历沙尘暴,四十度的高温,沙漠的干燥。然而孩子还是玩的不亦乐乎,欣赏大家亲手创作的前卫艺术,充分释放天性。
仔细翻看微博,会发现钟小江带娃的画风和很多明星家庭不同,他很少谈知识才艺,特别注重各种生活体验,比如他会带孩子骑单车,露营,看各种展览。
常关注钟小江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有趣的人。他能自费筹办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也能在一个建筑中渗透他的幸福观。
这样有趣的爸爸会在生活的细微处影响孩子的眼光和心态,孩子也会常好奇,敢尝试,更自信。即使刚刚四岁的娃,也像拥有永动电池的力量。
有趣的爸爸,通常还豁达。
给女儿快递寄雪的陈先生,他只是好奇想试一下,根本不在乎是否失败。
这种既冒险又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勇敢地尝试各种好奇的事情。
尝试的过程中,他们就会不经意地破解很多个未知。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在《游戏力》里说“对父母而言,共情的表达方式和游戏是与孩子重建联系的最佳方式之一。”
有趣的爸爸天生具有这种优势,因为他们天然自带孩子气,更容易放下家长的头衔,俯下身来做一个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获取他们的信赖。
信赖,是一切教化得以实施的前提。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这本书里,细致地描绘了钱钟书先生的痴气。他会在阿圆睡觉的时候,在她的肚子上作画,会在阿圆的被子下面堆积各种物品称之为“埋雷”,会带阿圆散步,捡各种小石头回来把玩。钱爸爸是女儿的最佳玩伴和淘气盟友。
有趣的钱爸爸并没有止步于嬉笑玩耍。他利用父女之间的这份信赖,引导阿圆,传递他的教育理念。他带阿圆一起逛动物园,观察不同动物吃花生,发现猪是连壳带皮吃的,熊是去壳带皮吃的……引导她“格物致知”。这种引导方式,可谓“润物细无声”。
试想以下场景:一个总是习惯教导和控制孩子的父亲,某天严肃地翻着孩子的作业本说:“作文怎么写得这么差?老师评语说你细节刻画不准确,我不是都带你去动物园观察过了吗?”
接下来是什么情况?也许孩子稍微一反驳,就是一顶“还敢顶嘴”的帽子,或者倾诉自己多么的不容易以彰显孩子的不知好歹。辅导个作业弄不好就鸡飞狗跳,更别谈什么“格物致知”了。
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有一个有趣的爸爸,是孩子的莫大福气。他可能只是悄悄地,就修正了一片云的轨迹。
要做一个有趣的爸爸,你需要这样努力:
1、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心和孩子游戏,让孩子接纳你
莎士比亚说:孩子天生热爱游戏。
孩子的确是通过游戏来感知,理解和确认身边的世界的。
蒙台梭利曾经讲过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捉迷藏的案例。负责藏的小孩子每次喜欢藏在同样的地方,负责找的那个小朋友也都看见他藏在哪里了,但是每次他还是乐此不疲地掀开桌布或者窗帘,然后彼此惊喜地大喊大叫。
孩子这样玩,是因为他们在确认一个他们观察到的概念,就是物品位置的守恒。他藏在那里了,一会儿我来找,哈,他真的还在那!他们的喊叫,更多的是这一概念得到验证的惊喜。
爸妈们不懂这个,总是忍不住想点破孩子的傻气,试图教导他们玩得更聪明些。而孩子呢,觉得父母的“智慧指教”实在无趣,根本不理解他们的快乐。
所以,做有趣的爸爸,首先要抛开成人的自以为是,沉浸到孩子的世界里去,才能被孩子接纳为有趣的伙伴。
2、抛开刻板印象的枷锁,巧用智慧,让孩子更靠近你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一提到父爱,我们总能联想到深沉,严肃,压抑。中国的很多爸爸,总觉得在孩子面前,得端出个“家长”的样子来,否则就失了面子。
演员胡歌在访谈中曾经提到,自己的父亲非常传统刻板。他们交谈很少,绝不可能亲口说出一个“我爱你”。他表示,这种方式其实很不好,自己曾经非常没有自信,也并不太了解父亲,亲子关系比较疏远。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简直就是对传统刻板爸爸的精准打击。
新浪育儿上曾经讲过一个小案例:孩子又违背了约法三章,躺在床上玩起了ipad,你看到以后非常窝火,脑海中开始回旋“约定”“破坏”“信任”这几个词,但是经验又告诉你,搬出约定来训斥然后剥夺的做法一定不会有什么美好的结局。
这时候,假如你抛开家长的“威严”,说“干什么呢?窝在被子里跟个大肉虫子似的,想破茧成蝶,变成蝴蝶飞走吗?”先逗乐孩子,打乱画面,再实施“监管”,效果可能好的多。
对孩子们来说,拥有一个有趣的爸爸,就是拥有一个一起冒险的队友,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一个可以指引方向的良师。
回到文章开头的微博,陈先生的女儿是否能从快递箱里看到雪这一“物体”,不会影响她的起跑线。但这个有趣的爸爸,确实帮她排在了一个良好的赛道。
作者简介:晴天,富书专栏作者;本文首发爸妈精读;二孩妈妈,教师一枚,喜欢阅读,写作,各种杂七杂八;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