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rupixen.com on Unsplash
本文结合《华人家族财富》团队的采访与调研,也参考了《中国理财师职业生态》一书的调查成果,对理财师的生存现状、成功理财师的画像和客户看重的特质等大家关心的话题,做了一个简略的梳理,供朋友们参考。
1.理财师的生存现状
2019年渐至年末,财富管理行业的重整与洗牌在继续中。
伴随着这样的行业现状,理财师人群也在继续分化。
我们简要地从情绪状态、收入来源和学习动力等几个角度,去观察理财师人群一个相对普遍的生存状态。
总体来说,理财师人群受行业现状的影响较大,部分表现出悲观、迷茫的情绪。
由于一些机构在竞争中出局离场,部分机构开始出现减员等举措,一些理财师也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行业。
离开行业者,部分选择休息一段时间,或有可能重回行业;部分确定转型,有的已经开始在其他行业就业或创业。
有些理财师,开始跳槽换岗,从小型三方等回流持牌机构的现象较为明显;有的理财师仍然躲在规模较大的机构中,遵循惯性无所作为;也有的理财师已然觉醒,在为洗牌后的行业未来不断做准备。
从收入来源说,由于行业惯性使然,主体收入仍然是依靠产品销售佣金回报,但也有极小部分的理财师,开始探索专业咨询收费服务。
多数理财师的学习动力较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买方顾问时代,理财师的核心能力体现在理财规划上——这对于目前理财师以销售为主的业务能力模式,有很大的挑战。
另外,不同年资的理财师生存现状也有差异。年资越长越吃香,年资越长自我规划越清晰。
地域特点也带来理财师的生存差异。相比较而言,东部理财师优势多,中部理财师渴望外部环境有所改善,西部理财师心态则相对积极。
调查显示,东北理财师满意度最高。这一点,有些出人意外。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2.成功理财师的画像
对于仍然期待在财富管理行业能有一番作为的理财师而言,大家普遍关注未来的转型路径。
在接下来不短的一段时间内,产品销售依然是多数财富管理机构主流的模式。这也决定了理财师的转型是渐进的,而非跳跃式的。
不过正如一位资深的行业人士所言,即便理财师的主要任务暂时仍停留在产品销售上,销售的逻辑也需要重建,包括工作方式和习惯都需要重新构建。
至于商业模式,未来将逐步转向客户立场,走向咨询收费。这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即便如今日美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也会是咨询收费和佣金收费并存。有些机构,则会收取资产组合管理费。
这些变化,都对整个行业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于客户,行业必须先要专业,要更专业。但遗憾的是,有些理财师进取度不够,其专业能力的进步速度甚至慢于客户。
目前理财师专业能力的获取路径, 专业认证仍是基本路径,多层次专业培训体系也在慢慢形成,加上机构内部的培训和理财师自辟的学习阵地,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财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对成功理财师所做的画像,目前这个人群普遍持证多、跳槽多,以及在三方机构多。同时,他们手中的客户多、质量好、黏性高。
从成功理财师的表现看,他们更为坚持、独立、主动,且能承压,也往往强调监管,更偏保守。
Photo by Alexander Mils on Unsplash
3.客户看重的特质
《华人家族财富》曾对过去十多年里这代高净值投资者的一些特点做过总结,比如他们的年龄正在慢慢变老,在经历周期之后更为谨慎。
在投资意识方面,部分投资者在经历了市场洗礼之后有了更多的觉醒。
按照《中国理财师职业生态》所呈现的分析,尽管财富管理行业这两年遭遇挫折、面临转型,但投资者的基本需求仍在,整个行业仍将向前发展。
投资者的性别也会影响需求,女性更倾向接受专业理财师的建议,投资者年龄越大,也越依赖专业人士。
有个结论很有意思,比之博士、本科或者其他学历人群,硕士人群表现得最为自信,更依赖自己进行投资。
不同客户选择理财师的偏好也有差异,总体来说,男性注重能力,女性兼顾口碑。有的客户对理财师的从业年限和拥有的证书等,也颇为看重。
投资客户所看重的核心特质,包括理财师要经验丰富、专业度高、所在机构强,以及过往业绩佳,等等。
- The End -
撰文 乔书亚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