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裁员7000人:最脆弱的稳定,就是过得太安逸

2020-01-03   单仁行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你的第1372

最近几天,华为掏了10亿元赔偿金裁员7000人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

而关于裁员,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看法是: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企业的员工不能太过安逸,这样公司的氛围会非常懒散,从而失去危机意识,在发展这么快速的时代,没有狼性般的竞争,容易被社会淘汰。”

只能说在这一点上,任正非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

想想看,如果让这7000人继续混下去,华为现在不用赔偿10个亿,以后会因为他们的”安逸“,损失更多的10个亿,甚至100个亿。

可惜的是,像华为这样未雨绸缪,具备忧患意识的企业真的太少了。

相反的是,生于忧患却死于安乐的企业,太多太多了。

在今年,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老面孔,有些已经成为历史,有些还在泥潭挣扎。

比如燕京啤酒、金嗓子、贵人鸟、汇源果汁等等。

曾几何时,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C位,如今却面临着各种危局,他们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些让你成功的事情,最后可能害了你。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再简单点说,可以用两个字总结,习惯。

正如埃米尼亚·伊贝拉在《能力陷阱》这本书中所说:

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

汇源就算做果汁也能赚钱,为什么不做呢?金嗓子继续做喉糖当然能赚钱,为什么不做呢?

结果,这两家一直在做自己最擅长事情的企业,出问题了。

这种情况我们之前在讲富士胶卷的时候,就有讲过,它有个专用名词,叫做路径依赖。

它指的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还会让我们误以为,我们擅长的事就是最有价值而且最重要的事。

所以《能力陷阱》这本书就有个观点,说的是,当你沉迷在自己的优势里,不愿接受新模式、新技术,不愿放弃暂时的荣耀和利益,不愿探索新领域时,也就是你快要出局之时。

那些让你功成名就的事,继续坚持有时不是块甜甜的蜜糖,反而可能是致命的砒霜。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反脆弱》,有讲过这样一个现象:

那些表面上看似稳固的体系,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种现象,放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放在每家企业身上,又何尝不是呢?

不少企业过去活得很潇洒,总觉得生意很好做,也没碰到什么危机,经济行情好的时候,各种搞多元化扩张,花钱肆无忌惮。

结果一到退潮的时候,裸游的比淹死的还多。

所以,很多今天看似强大的东西,其实真的很脆弱,只是那个时候未到。

因为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远好下去。

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危机感跟混乱状态,是永远甩不掉的,哪怕断臂求生流血转型,也只能延缓。

因此,对于企业的领导人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具备反脆弱的思维,生意只会越来越难做,机会也会更少。

因为机会,只会留给更专业、更有准备的人。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那么,什么是反脆弱呢?

塔勒布教授发现,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

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

因为没有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脆弱的对立面,所以叫它“反脆弱”。

他认为,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为三类:脆弱类、强韧类和反脆弱类。

我们可以用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征。

脆弱性:用一根马鬃吊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一切平静, 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杀死达摩克利斯;

强韧性:凤凰,每一次烈火中重生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堪称打不死的小强;

反脆弱性: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加强大。

简单来说,反脆弱就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冲击下获益的能力。

反脆弱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未知的事情,解决我们不了解的问题。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一个企业的脆弱从根源上来说,就是领导者并不具备反脆弱思维。

领导的危机意识不足,就只能做人人都会的顺水推舟型生意,一旦有天遇到不期而至的风暴,他压根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企业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反脆弱思维呢?举个例子。

全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Netflix(奈飞),起初是做DVD邮寄业务,一直以来发展得很好。

光是租售DVD的用户数据,就已经有数十亿条。

但到了21世纪,随着美国的家庭宽带的普及,奈飞立马意识到,流媒体是未来的趋势,开始转型做流媒体点播的生意。

在不改变用户习惯的前提下,吸纳了更多的用户。

而到了2010年,奈飞已经拥有几千万用户,发展到了饱和期,奈飞需要有创新的模式来增加新的盈利点。

于是乎,奈飞通过自身庞大的数据库,发现美国的用户最喜欢演员凯文·史派西,同时最喜欢导演大卫·芬奇。

再后来,就有了奈飞的第一部自制剧《纸牌屋》。

从DVD到流媒体到自制剧,面对变化莫测的未来,奈飞总能以长期思维牺牲利润获取增长,这种成长性思维,就是反脆弱思维。

我们再说回华为裁员这件事上,这件事又让我想到《反脆弱》里面的一个观点:“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所以,当公司遇到危机,任何一个员工的利益都无足轻重,随时可以被牺牲掉。

也就是说,就算是任正非,当有一天他开始追求安逸,他也会成为被裁的一员。

当今这个社会,每一秒都在变化。

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培养反脆弱能力,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边做边学,边栽跟头边站起来。

就像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终使我更强大”。

最后,我想给大家留道思考题: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作为老板的你,眼下有两个选择:

是要固守着着已经达到饱和的市场等待突破,还是重新寻找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未来呢?

期待大家的留言

责任编辑丨范炜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