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小女儿忆家父,安徽名人馆里的名人故事

2019-06-01     懒游的故事

接着分享安徽名人馆里的名人故事。安徽名人馆整个展馆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是了解安徽、认识安徽的窗口。最好拿出半天的时间,慢慢参观。

安徽名人馆座落于巢湖之滨的草坡高台之上,这里汇聚了超过800多位安徽籍名人画像、蜡像或雕塑,以及在安徽留下重要足迹的人物,在这里都可以瞻仰到。 我从火车站出发坐地铁1号线云谷路站下,转526路公交渡江战役纪念馆站下车即到。名人馆免费参观,开馆时间为9:00至17:00,周一闭馆。

安徽名人馆展出史前至清朝之间的安徽历史名人。人物采用蜡像制作,形象逼真,并运用电影艺术手法和声、光、电、多媒体等最新高科技手段,展现名人风采和主要事迹。通过展出安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展现他们对安徽、中国乃至人类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体现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好形象。

安徽名人馆分为八大展厅,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集聚名人最多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三层中的第六展厅,主题是变革中的探索的先导,晚晴——民国。今天要讲述的是段祺瑞小女儿回忆父亲的故事。

段氏巽谈其父段祺瑞。1991年3月22日,合肥市一位史学工作者在上海段氏巽家中采访。段氏巽是段祺瑞小女儿,属虎,时年90岁,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不必上班,每月“关饷”时去学习一次,月工资161元。

问:您应该是我们合肥的老长亲了,到过合肥吗?听父亲讲过家世吗?

答:后来到过。那是在合肥的二叔二婶过生日,我们这一代就我一个人去祝贺。爸爸是老大,未去。其实小时候我就在合肥,我家房子离南门近,我常到包河玩。别处塘里的莲子都结9个,独独包河的莲子有10籽。爸爸说我们家原籍江西饶州,道光年间迁六安太平集,那里和合肥西乡接壤,同治时又搬家到离合肥城仅40里的城西桥。1881年我父亲16岁,就是从那里徒步跋涉200 里去威海从军的,后来他上了天津武备学堂,又考取第一名官费进入德国柏林军校。爸爸从克虏伯炮厂回国后逐渐升迁,再后来的事你们恐怕都晓得了。

段祺瑞执政府

问:有人说你父亲“三造共和”,评价很高;也有人说他投机革命,卖国。您作为他身边的女儿,是怎么看的?鲁迅说1926年的“三一八”是民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您是如何看待段祺瑞的责任的?

答:爸爸顶喜欢我这个女儿,我也几乎未离开过他。父亲的一生怎么评价,那是国家的事。不过章行严老告诉我,他给毛主席讲我爸爸的事,毛主席说:“有功有罪,已经化敌为友了嘛。”1963年父亲在北京万安公墓得以正式安葬,行严老题写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三一八”向学生开枪,爸爸一直告诉我不是他下令的,他不在现场。可能是执政府卫队面对涌上来的学生,惊慌失措开枪的。他当时是国家元首,责任当然有,但又不全怪他。

段祺瑞在研究台球

问:好像外界对您父亲晚年不为日伪威逼利诱,坚持不做汉奸,还是很赞赏的。能说说您知道的情况吗?

答:我记得从1932年起,日本人就不断地来做我父亲的“工作”,希望与他们“合作”。蒋介石在保定时,曾是段祺瑞这个校长的学生,他便力邀父亲南下,避开日本人的纠缠。当爸爸以赴沪看望我二姐的名义登车时,大汉奸王揖唐还急匆匆赶来劝阻。我说“王大哥你就不要再讲了,老爷子主意已定!”在上海,爸爸住进霞飞路1487号,那是陈调元的公馆。爸爸临去世前还特别提到“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爸爸死后我随妈妈搬到愚园路68弄10号,远离干扰。他老人家一生不敛财,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我们也没占到他什么光。我年轻时嫁给袁世凯弟袁世普之孙袁家鼐,家鼐病故后,我也一直受到人民政府的照顾,衣食无忧,应该心满意足了。

1950年段家祠堂旧貌

在小女儿的回忆中,我们更能全面了解这位民国最穷总理、号称“六不”总理的段祺瑞。

待续,我在安徽名人馆,我们下文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QS1WmwBUcHTFCnfnQ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