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与汉字金属活字

2022-07-08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戴尔与汉字金属活字

塞缪尔·戴尔(Samuel Dyer,1804 年-1843年)是英国基督教新教伦敦传教 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派往 中国的传教士。戴尔于1824年申请加入伦敦传教会,当他在伊斯灵顿时期,曾有机会从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 年-1834年)的传教所里存放的大量中文 书籍中学习中文。

与马礼逊和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 年–1837年)不同的是,戴尔在伊斯灵顿时就 有了拉丁文金属活字方面的知识背景,并且 非常熟悉印刷、字冲雕刻和铸字的工艺。当 马礼逊返回英国期间(1823年-1825年),他 极力主张用西方金属活字技术生产汉字活 字。因此,伦敦传教会决定再向东方派遣三 名传教士,其中之一就是戴尔。

> 美华书馆1868年的活字销售广告,其中一号字和四号字分别为戴尔的24点大字和13.5点小字。图片来源:小宫山博史先生

早期的汉字实验

戴尔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意识到为成千上 万的汉字雕刻字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不仅 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所以,确定汉字字符集至关重要。 于是,戴尔在1826年左右与两名学习中文的 同学一起尝试计算汉字字符集,他们通过 计算,确定了马礼逊的中文版圣经包含约 3600个汉字字符,仅《新约》就有2600个。 随后,戴尔还在前往印度之前确定了雕刻 汉字字冲的大致成本。每个字冲的成本从 10先令到2英镑不等,这意味着为《圣经》 所需的汉字字符集,在不包括生产字模和 铸造铅字的情况下,仅雕刻字冲的成本约为 1800英镑。

戴尔离开英国之前,受到英国本土通过木 质雕版然后铸成金属纹章的启发,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从中国人惯用的印刷 方式,在木雕版上铸成金属活字? ”戴尔随 即意识到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准备一套木雕 版,利用木雕版铸造铅版,再利用铅版铸造 金属板,然后将金属板锯成等尺寸的铅字。 通过这种方式,不用雕刻字冲就能获得汉 字金属活字。

1827年8月8日,戴尔在抵达槟城并决定留 下承担中文传教部门的责任。戴尔从1828 年开始尝试他之前的想法,通过结合木雕 版来制作汉字活字。首先,由戴尔在槟城 的中文老师按适当比例书写了700个不同 的汉字。随后,在马六甲参照写好的汉字雕刻木板,然后送回槟城审查。审查后,将这 些木雕版送到伦敦进行铸造,并被锯成单 个的金属活字。最终,将这些活字送回槟城。1829年1月,第一批五个实验性的木雕 版被送出。直到两年后的1831年3月,戴尔 才收到汉字活字。虽然整个过程在运输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大部分工程都不在戴尔的掌控下进行,但最终结果却超出了戴尔的预期。

汉字字符集和字频的计算

汉字活字的实验中取得一定成果后,戴尔开 始了汉字字符集的统计,当时还未有传教士 做过这件事。首先,戴尔确定了字符的统计范围。因为字符集是为了制作在槟城编纂基 督教论文和修订圣经中所使用的汉字字体, 所以大多数选择的是传教士出版的有关基 督教的中文作品,其中就包含了马礼逊和米 怜(William Milne,1785年–1822年)翻译的 中文版圣经和一些福音单。戴尔认为有必要 包含在风格和思想上与中国人最接近的本 地作品,不过并不会计算基督教论著中永 远不需要的字符。最终,戴尔选择了14部非 常满意的作品,并在《重校几书作印集字》 (A Selection of Three Thousand Character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的前言中列举了13个书名:《论 语》、《三国》、《马太福音》、《朱子》、《国 语》、《矩矱》、《圣书人各合地号礼记》、 《西游》、《劝世文》、《灵魂篇》、《张远 论》、《新增圣书节解》、《十条戒注明》。这 些被挑选的书籍包括基督教书籍的中文译 本、传教士撰写的中文书籍、儒家经典以及 广泛流传的中国小说。其中,儒家经典在思 想上与基督教书籍最为接近,而中国小说在 写作风格上很相似。

> 上戴尔的24点大字字体在1856年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出版的《地球说略》中的应用。资料来源:邢立先生藏,笔者拍摄

经过两年多的计算,戴尔确定了不超过5000个字几乎可以满足基督教传教士的所有目 的;再增加约1800字,几乎可以满足任何文学书籍的印刷。另外,为了得到一个实用的 字符集,戴尔在计算所需的字符种类时,还 计算了字符出现的频率“根据我的记录,我 : 发现,(孔子的)四本书的20页,或两张半打印 纸的字符种类,接近或大概,是703个字种; 其中309个字种只出现一次。《三国》的二十 页中增加的字符种类(它们包含的内容比前 四部书相同页数中要多得多)是929个字种, 其中400字种只出现了一次。《马太福音》的 二十页中的再次增加的字种是225个,其中91 个只出现一次。《朱子》的20页中新增字种 的计算并没有完成,但我预计这只是很小的 一部分;在对10位不同的作者进行计算后, 新增的字符将减少到几乎没有。我几乎倾 向于认为,在二十页中,平均不超过2500或 3000个字符出现多次,还有几千个字符只出 现一次。”

通过这个统计,戴尔认为大部分的中文只由 约1200个字种组成;其余的只是偶尔出现, 但一个完整的汉字字符集包含大约13000– 14000个字种。

在计算汉字字符集和字频的同时,戴尔也 曾试图在不使用字冲的情况下生产汉字字 体。虽然这个过程在后期的小规模实验中 获得了成功,但有一个严重的困境:一个经常 使用的字体大概会持续五年或七年,然后必 须重新铸造。除非他们有办法在印度进行 汉字活字的铸造,否则每七年获得一个新字 体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并且费用昂贵。经过六年的思考,戴尔下定决心“无论我们现 : 在的计划有多成功,我们都应该开始进行字 冲雕刻。”为了方便雕刻字冲,戴尔利用其 对汉字结构的理解:“众多的汉字是由两个 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部首’和‘部件’, 这些部分可以分开铸造,而不会对字有丝 毫的损害。"

进一步将汉字进行分组。他在《重校几书作 印集字》的序言中,列举了 11 条观察结果:

1. 本次统计包含 3000 多个字符,是该语言 中的主要字符。

2. 第一章包含了一些不能被切割成两部分或 更多的字符,否则会破坏字符的美观。

3. 第二章和第三章包含了容易被垂直分成三 分之二和三分之一或三个三分之一的汉字。

4. 第四章,可垂直分为两半的汉字。

5. 第五章,可以水平划分为两半的汉字:进 一步水平划分虽然可行,但被认为是不可 取的。

6. 第六章,可以垂直分割,并再次水平分割 成四分之一的汉字。

7. 当两个或更多的字符包含在一个空格中 时,它们表示同一个字冲头可以用来制作空 格中的所有字模:左侧的小字显示哪个字符 要先雕刻,通过字符的比较,很容易就能看 出第二个和其余的字冲需要做哪些修改。所 以通过锻造、修改和回火字冲,一个冲头或 许可以满足 3个、4个或5个字符。

8. 字冲上偶然会有一些附加物,这些附加物 会在铸字后在锡上去除: 因此,“犬”字不仅 代表本身这个字:如果击打出字模,利用这个 字模铸造出的活字就可以通过去除活字上 的任何一个“点”来代替“犬”或“太”这两 个字。

9. 右边的小字表示每种字符在字体中的应 有比例。

10. 在铸造字体时,水平分割的字要用模具 铸造,尺寸正好是垂直分割的字的一半。

11. 由于挑选的汉字布局完全是由一个本 地人完成的,因此在排序的精确性和雕刻 方式上无疑偶尔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但 现在的布局对字冲雕刻师而言是公正的指引。

> 美华书馆1868年的活字销售广告,其中一号字和四号字分别为戴尔的24点大字和13.5点小字。图片来源:小宫山博史先生

戴尔确定了汉字的字符集和优先级后,根据 汉字的特点将汉字主要分为六大类:不可分 割的汉字、可垂直分割为三分之二和三分之 一的汉字、可垂直分割为三个三分之一的汉 字、可垂直分割为两等半的汉字、可水平分 割为两等半的汉字以及可垂直分割并再次 水平分割为四分之一的汉字。并且在此基础 上,他还将类似的汉字细分到一起。戴尔最 终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成果,即《重校几书作印集字》,它可以被视为一本雕刻汉字字 冲和铸造汉字活字的手册。虽然他的计算范 围仅限于14本书籍的部分内容,但其成果具 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后来的传教士制作汉 字字体奠定了基础。

戴尔的汉字活字

戴尔制定了两个方案来制作汉字金属活字: 一个是临时字体,另一个则是永久字体。永久字体是为临时字体消耗完后准备的。临时 字体是用戴尔早期汉字活字实验得到的方法制成。戴尔在1831年左右的一次小规模实 验中取得了这个计划的成功。然而临时字体 的制作有很多缺陷。首先,由于木板本身质 地较软,复杂汉字内部的许多细小的笔画可 能会丢失。并且木雕版固有的纹理、缺陷和不平整处都会在铸造时保留到金属版上。 其次,临时字体在使用5到7年后,只能耗费同样的时间和资金,从头重新铸造。因此, 戴尔仅把这种方式生产的字体看作临时字体。戴尔充分意识到字冲和字模对于汉字字体的重要性后,于1832 年底宣称“字冲是永 : 久的基础,为任何一个字符雕刻一个字冲都可以在马六甲、广东、英格兰或其他任何地 方提供足够多的活字,并且,任何字符的字 冲都是如此。”

戴尔的永久字体由两个字体组成,一个是24 点大字(一个活字尺寸约为 8.65毫米),另一 个是13.5点小字(一个活字尺寸约为4.85毫 米)。小字的活字尺寸比大字的四分之一要 大一些。戴尔的大字项目于1833年在槟城开 始,戴尔以1827年在马六甲用木雕版印刷的 《圣经》中的宋体字为蓝本,聘请了几位华 工为大字雕刻字冲。刻工需遵循戴尔之前统计的字符集和字频进行准确地雕刻,依照字符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雕刻,对于出现频率 低的汉字先雕刻在空白铅字上,直到有必要 时再雕刻成钢字冲。

> 戴尔的13.5点小字字体样本,来自戴尔1842年3月29日在新加坡书 写的一封信。图片来源:SOAS,LMS档案,新加坡,2.2.c.,Dyer致 其父亲,1842年3月29日。照片由Darryl Lim提供

为了确保字冲雕刻的质量,戴尔与字冲雕刻 工人达成协议,每一个字冲都要完全满意, 否则就重新雕刻。每当戴尔收到雕刻完成的 字冲都会仔细地检查,以确保只有漂亮和雕 刻良好的汉字才能通过。戴尔对最佳字形的 判定标准是《康熙字典》和马六甲雕刻的汉 字,同时也参考了很多权威人士的意见。与 同时期勒格朗(Marcellin Legrand)雕刻的巴 黎分合活字相比,虽然巴黎活字的质量似乎很精致,但是不适用于印刷中国人使用的书籍。并且文字形状过于僵硬、不成比例,而 且分合的汉字部件在重新组合过程中还会出现放错位置的情况。相比之下,戴尔的汉 字字体相对来说更美观,结构也更合理。戴 尔在1839 年回到英国后,还顺便到巴黎参观 了勒格朗的活字印刷厂,并对自己的汉字字 体质量充满了信心。戴尔曾直言,巴黎活字 至少一半以上的字符具有不恰当的形式。然 而,对于欧洲的学者而言巴黎活字已经做得非常好,获得了很多夸赞,但从未得到中国 人的赞美。就像戴尔所评价的“毫无疑问, : 字是中国字,但在其应用中表现出来的品位是法国的。”

而戴尔的汉字活字在风格上想彻底中国化, 至少在19 世纪还没有任何其他基于西方活版 印刷技术的汉字字体在质量上能与之媲美。

> 戴尔的24点中文字体样本,上面注有“金属活字来自戴尔,马六甲, 1837年”。资料来源:小宫山博史先生

1835年底,在伦敦传教会的要求下,戴尔从 槟城移居马六甲,接管印刷部门。戴尔在马 六甲生活了大约四年,并延续了在槟城的 汉字字冲和活字制作。在此期间,汉字金 属活字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伦敦传教会的理事们改变了对汉字金属活 字的态度,积极要求戴尔生产汉字字体。 伦敦传教会的态度改变主要归功于来自法 国皇家印刷所的竞争和另一位从事过印刷 和排字工作的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年-1857年)提供的汉字活字 方面的专业建议。

1834 年 ,在鲍狄埃 ( Jean - Pierre Guillaume Pauthier,1801年–1873年) 的 指导下,勒格朗在法国皇家印刷所利用分 合活字的方式刻制了15点汉字活字,这套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巴黎分合活字。《大 学》和《道德经》分别在1837年和1838年 采用了巴黎分合活字。美国长老会出版社 也早在1836年就订购了一套完整的字模。 因此,法国开发的汉字活字在一定程度上 激起了伦敦传教会的竞争意识。然而,对 于伦敦传教会的理事来说,理解中文和其 印刷问题很困难,但麦都思的建议改变了 他们对中文字体的看法。1836年至1838 年,在麦都思返回英国期间,他向伦敦传 教会详细解释了勒格朗和戴尔的字体的 优劣。麦都思还曾提到,戴尔的字体制作技术非常熟练,并建议戴尔再创造一个小 尺寸字体。这样不仅可以与勒格朗的字体竞争,还可以降低一定的印刷成本。另外, 在中国禁止传教的环境下,可以印刷小尺 寸的传教书籍,更容易携带和隐藏。理事 会最终接受了麦都思的专业建议,主动要 求戴尔制作更小尺寸的汉字字体。在收到 伦敦传教会的要求后,戴尔开始制作小字的字冲。

戴尔于1841年再次离开英国。当时,伦敦传 教会认为传教士进入中国内陆的时机已经 到来,因此,他们把戴尔送到新加坡,以便更 快地前往中国。1842年,戴尔到达新加坡,因 为新加坡布道站的设备很齐全,他随即开始 生产汉字字冲,主要以13.5点小字为主,平均 每月产量为40个字。

> 1814-1851年左右出版的《恒河外方传教士肖像画》(Portraits of Ultra Ganges Missionaries)(1-8)中塞缪尔-戴尔的画像。图片来 源:https://digital.soas.ac.uk/CW00000032/00001。(2021年9月 28日访问

1842年3月29日,戴尔从新加坡给他的父亲 寄去了一个13.5点小字字体样本。1842年8 月29日,清政府和英国签署了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 1842)。此后,新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进入了 一个新时代。伦敦传教会召集传教士到香港,讨论在中国内地的部署。戴尔前去香港 时,完成了1540个大字活字,还不到预估的 3232个字的一半,而小字字体仅有300个左右,远远没有完成。

伦敦传教会在香港的会议期间,考虑到戴 尔曾研究过福建方言,伦敦传教会任命他 去福建的福州,在那里开设传教所。不幸的 是,会议结束后,戴尔于1843年10月24日在 澳门去世,年仅39岁。他被安葬于澳门基督 教公墓中马礼逊的墓碑附近。戴尔去世后, 亚历山大(Alexander)和约翰·斯特罗纳克(John Stronach)征求雕刻工人的意愿后, 决定继续制作戴尔的汉字字体。在1845年 1月7日的一封信中,亚历山大提到有370个 新的字模和1226个还未制作成字模的字冲 被生产出来。换言之,当时的字符数量已经 达到了3041个。他还提到,他在小字字体 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在制作大 字字体,并希望能尽可能地完成它。1846 年,当亚历山大离开新加坡前往厦门时,他 按照总部的指定,将所有的字体和印刷机 交给了香港布道站。当时,字符数量达到 3891个,包括大、小字字体。1846年底,负 责香港印刷机构的威廉·吉莱斯皮(William Gillespie)向伦敦传教会国外秘书处的阿 瑟·蒂德曼(Arthur Tidman,1792-1868)报告 说,大字的字符集达4200多个,小字字符则 只有400个。

>《重校几书作印集字》的第一页,展示了第一章所包含的汉字不能被 切割成两块或多块,否则会破坏字的美感。文字右下角为苏州码子表 明字频,左下角的文字表明哪一个字先进行雕刻。资料来源:SOAS 图书馆,照片由Joanne Ichimura提供

科尔的继承和完善

1847年,熟悉印刷和活字技术的理查德·科 尔(Richard Cole)从美华书馆转到香港的伦 敦传教会出版社,继承戴尔的汉字字体。当 时,来自香港伦敦传教会的传教士们清楚地 知道,在汉字活字的生产和印刷方面,“在中国没有人能与科尔先生相比”,他们认为 科尔可以有效地弥补戴尔逝世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到1847年底,科尔就开始继续制 作戴尔的汉字字体。同年,伦敦传教会的传 教士之一约翰·富勒顿·克莱兰(John Fullerton Cleland)对科尔继承的活字进行了毫不掩饰 地审查“在对字冲进行彻底检查后,发现有 : 许多字被当作好字通过,这些字的形状很不 规则,以至于如果我们想为其他传教士提供字体,并为自己制作一册可读的书,就必须将它们完全重新雕刻。事实上,尽管后来我 们很小心,但还是不断听到有人抱怨工作做得太不认真了。”

从克莱兰的评论来看,科尔可能重新雕刻了 戴尔的“不规则形状的字体”,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戴尔字体的质量。也正如传教士们所 期望的那样,科尔的到来大大加快了戴尔的 两套汉字活字的生产。1849年,共切割了2410 个13.5点的小字字冲,击打出了1800个字模。 同年,在中国的英美传教士完成了新版中文 圣经,这为戴尔字体的应用提供了机会。然 而,戴尔的两套字体均不足以印刷新版的中 文圣经。在伦敦传教会的支持下,在1850年 每种字体增加到4500个字符。到了1851年,科 尔基本完成了这两种汉字字体,各4700个字 符,足以用于印刷普通的中文书籍。1857年约 翰·查默斯(John Chalmers,1825-1899)给蒂德 曼(Tidman)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两种字体的确切字符集,都达到了5584个,他还提到了另一 个,专门为边注制作的Bourgeois活字,其字符 集为328个。到1865年,大字和小字的字符集 都达到了6000个,然后一直保留到1873年才 被出售。在19世纪60年代,这两套汉字字体 被美华书馆的姜别利利用电镀法复制,成为 美华书馆的1号字和4号字,销售到全国各地, 并大量应用于印刷。

>《重校几书作印集字》的第十六页,展示了第三章中容易被垂直 分割成三分之一的汉字的部件。资料来源:SOAS图书馆,照片由 Joanne Ichimura提供

总结戴尔对汉字字体的贡献,首先是两个方 面,一个是汉字字符集和字频的统计,另一 个则是汉字金属活字的实践。对于汉字字符 集和字频的计算很有价值。虽然字符集和字 频的计算范围限于14本书籍中的20页,并且 所选的书籍大部分为同时代传教士用中文书 写的文章,最终这也造成字符集的精确性不 是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戴尔的统计范围中包括了世俗的作品,这说明他可能考虑到 将其汉字字体用作一般用途。有学者称戴 尔为拼合活字的设计者,但是笔者不这么认为,拼合活字理念本身即汉字构成时所具备的特性,对于汉字有一定理解后必然会认识到汉字的拼合理念。不过,戴尔统计和分类 汉字字符的方法是基于对汉字的深刻理解, 他并没有像法国王立印刷研究所的汉学家们 一样,简化地理解汉字的分合思维,而是通过对汉字字符的理解,将汉字分类,在不破 坏汉字本身的结构的情况下,增加雕刻师的效率。

除了字符集和字频的调查,戴尔的另一个贡 献是汉字金属活字的制作。主要分为临时 活字和永久活字。临时活字是结合雕版,铸 造整版切割成的金属活字,而永久字体是通 过雕刻字冲,冲压出字模,然后铸造出铅字 的方式生产汉字字体。临时字体可以看作 为了制作永久字体而进行的实验,这也让戴 尔完全理解了字冲和字模对于汉字字体的 重要性。这也表明19世纪的汉字字体正处 于适应西方金属活字技术的过程中,通过 传教士不断的讨论与实验,最终才确定了汉 字金属活字在大量印刷中存在的必要性。 永久字体再次分为 24点大字和13.5点小字, 在戴尔去世之前,大字基本完成,小活字只 进行了少量的制作,后期则由科尔进行品质 的提升和字符的完善,故有些学者称戴尔 的小字为科尔体,也有一定的道理。又因为 在香港完成,故又称之为香港字。被美华书 馆复制后,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19世 纪中文活字印刷的主要字体之一。虽然这两 套字体的发起者是西方的传教士,但不能 完全归功于传教士。在字冲的雕刻,铸造的 过程中都有中国人的参与,才使得字体具 备审美的属性。这些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编辑:九月)

(作者系英国雷丁大学在读博士,ATypI中国代表)

文 Article > 程训昌 Cheng Xunchang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e1bb2885ff01919a5b92364c161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