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

2022-07-05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和探讨可追溯至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从事人 际关系研究时写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另一个人友好,并且对方也反过来对他友好,那么对对方而言, 他就是自己的朋友”。亚里士多德对亲密关系的分析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产生,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于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及 社会疏离(Social alienation)的研究即出现于此时期。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大量实例中看到相应的 佐证。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实验性方法和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针对亲密关系的 探索便蓬勃展开了。2004年国际关系研究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亲密关系研究已然成为国际化的多科目研 究对象。

>《背负的迁徙》

这里有一相同的时间线索,在亲密关系逐步成为一 门专业研究对象的过程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悄然发 生,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中数字革命影响了我们对亲 密关系的理解和定义。“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 夫曾说:“互联网成了人类发明的最强大的扩音器。它给人微言轻无人理睬的小人物提供了可以向全球发言的话筒。它用以鼓励和推动多种观点和 对话的方法是传统的单向大众媒体无法做到的。” 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 51.69亿人,其中4/5用户都使用各种社交网络来分享自己的最新情况,分享照片、发表评论抑或是参与话题讨论。原本仅存于亲密关系中的共享信息,如我们的思想、情感、身体等私密的部分在更大范围中被观看、被放大、被消费,一些可知的领域正在形成。在这种情境之下,亲密关系的定义似 乎应该重新界定,我们也应该在更广的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新生艺术家》

笔墨当随时代,社会的变革总能在艺术创作中寻到踪迹,无论是创作媒介还是内容意涵,都给艺术提供了一片恣意生长的养料。“录像艺术”(Video Art)促发于快速消费、即时性和移动形象的不断冲击,在经历录像、影像、多媒体艺术的发生及演进 后,我们看到变化不仅仅是表现手段,更是本质内容的不同:个人性和即时性的表达被日益转化为交叉性和互动性的多元合作。亲密关系作为该创作形式表达的内容之一,映射着数字时代发展下不同阶段对于亲密关系的进阶阐释。影像作品顺应观众对视觉体验不断升级的要求,绝对是最好把脉时代的优选创作形式。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这座与蓬皮杜艺术中心齐名的艺术机构,颇具先锋气质。馆内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影像艺术这一艺术门类时即在馆内设立了专门部门,如今拥有超过200部影像收藏。此次,红砖美术馆举办《自由影像——亲密 关系》展览中呈现的16件影像作品均来自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精选收藏。

>《渐次王国》

有意思的是,展览中探讨亲密关系的逻辑与数字时代下亲密关系的异变高度暗合。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从身份探究到边界守卫,从追逐虚拟技术到对互联世界的质疑,把亲密关系从一个隐秘地带推向了更多元、更深层的思考。

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安热·莱恰的《萨巴蒂娜》,巨幅图像直击毫无防备的观众,艺术家的女 儿像“奥菲莉亚”一样漂浮在水中,女儿的眼神与观众对视直抵人心,升腾出一种暧昧不清的气息。 这是仅存在于私人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景象,同样的亲密场景还体现在作品《猫咪》中,影像内容是平凡又动人的家居场景,然而当其曾展播在纽约时代广场时,形成了一对有张力的错愕:一个私密而普通的场景,以宏大的形式在重要的公共空间中投放。这是否对我们提出了亲密关系边界守卫 的问题?

>《萨巴蒂娜》

与前两件作品相邻的是玛利亚姆·本纳尼的《渐次 王国》和贝尔蒂耶·巴克的《背负的迁徙》。前者呈 现出典型的互联网美学特征,用iPhone拍摄后重新 制作,形成如电子游戏或Snapchat式的美感。影片 所拍摄的内容主要是女性,艺术家身边的家庭、朋 友或是路人,充满了个人的情感注入,质朴而生动的内容用幽默戏谑的形式展现出来。后者取材于艺术家生活的社区,属于半纪实影像,极具诗性地创造出介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叙事。与影像屏幕相对的 酒瓶塞装置有效的呼应了影像中的视觉元素。吉莉安·韦英创作于2000年的《创伤》,讲述了普通人在他们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向观众展示的是亲密世界、内心世界的真人秀揭秘,被曝光到所有人眼前时给人带来的创伤。影像中述说的话语像是在忏悔 一般,在专门搭建的“忏悔室”中播放,尤其容易把观众带入情境之中。在此,完成了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的亲密关系讨论。

>《齐达内:21世纪的肖像》

《齐达内:21世纪的肖像》作为展览的句号,呈现在独立的空间中,以独立跳脱的方式作为展览结束语,给观众观看的是17台同步摄影机对齐达内各个角度的影像捕捉,但实际探讨的是虚和实的关系,虚拟和现 实、虚幻与真切、虚假与真 实,映射到实体美术馆未来走向的发问。摆脱了对简单亲密关系的探究,转而是对互联世界深深的反思。 昏暗的展厅,压低的色调,耳边似乎一直有喃喃细语引导着你走下去。从布展方式可以看出策展人着力考量了影像艺术在展陈中调动观众感官的优势,极具冲击力的大尺幅影像、与屏幕内容相呼应的雕塑、为营造氛围而设计的小独立空间,足见策展人的巧思。更为重要的是,此展不像是回答 问题,相比之下却是给我们抛出一连串问题,问题的终点似乎回到了对博物馆本质的讨论。(编 辑:弥生)

文 Article > 康俐 Kang Li

图 Pictures > 红砖美术馆 Red Brick Museum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9b403ace3b53c2872be4a1dc710b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