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23静安戏剧谷的三部国际剧目 | 我们的乐园

2023-05-17     有染

原标题:评·2023静安戏剧谷的三部国际剧目 | 我们的乐园

葬星落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她说自己 最近一次看国外剧团的现场演出是《安魂曲》。

记忆翻起来,那是以色列来的剧团,把他们民族伟大剧作家的作品带到我们眼前。2019年的静安戏剧谷还有图米纳斯,还有福金。 一眨眼三年过去

有些演出,你会忘记它的细节、语言,甚至忘记情节、人物,但依然会在很多年后的某个瞬间,体味到当时坐在剧场中的感受。

它们已经进入你的戏剧体验和认知、创作经验,以及生命。

今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重新带来国外引进剧目, 我连续四天走进剧场观看了三部作品,我相信它们留下了一些会久久存在的东西。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或许是众所周知的,首演的时候出现了很严重的演出事故。但在波折平息,演员重新开始表演之后,没多久,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也很正常,此时最终的冲突已经爆发了,所有角色陷入狂欢后的疲惫。而女主角的表演又是那么地精绝,似乎很难拒绝与她一起心碎——为她刚刚“死去的儿子”和这场痛苦的战争。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谐音梗,是上流社交场合的文字逗乐,将儿歌的曲调和知名的作家连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大的深意,就是随便唱唱。

如果要这出戏取个更契合剧情的名字,大概可以是《婚姻生活》《After Party》《赘婿》《背叛》《中年丁克的育儿游戏》等等。如你所见,这就是这部戏的背景、场合、人物关系、矛盾点、事件、行动等等。

这个演出版本安排了极简的舞台,没有背景布也没有太多道具,用一条狭长的通道作为绝大部分的行动场所。对于一部台词量极重的作品,这样的设置相当于告诉观众:“现在一切交给演员了”。

饰演女主角玛莎的 奥菲莉亚·波比在介绍词中为称为“罗马尼亚国宝级女演员”。

玛莎是大学校长的女儿,超过五十岁了。他丈夫乔治、来家中做客的尼克都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所以她自然是不同的。她是部分名利的象征——原作会有“美国梦”的背景,但这出戏更多聚焦于家庭内部——对她丈夫和年轻的尼克来说都具有女人之外的诱惑力,是同她结婚或者做爱就能得到好处的类型。同时,她可以被归入“恶女”名目,她肆意作弄丈夫,不断升级对他的挑衅,以嘲笑他为乐。与易卜生笔下的海达·高布乐相似,她们在“客厅”的场域里为非作歹,与婚内婚外两个男人搏斗,最终她们同样被毁掉。

不同的是, 有人选择结束生命以抵抗荒芜,有人在脱力后用拥抱继续生活。玛莎是后者。她和他丈夫在婚姻里的牢笼里只能做一些可怕的游戏,不为了快乐,只为了互相伤害。对了,很像他们描述的那场乔治被打趴在地的拳击游戏。

演出最“吓人”的一段,是男主角几乎徒手掐着女主角的脖子将她拎起来,随后甩在地上。那种几乎要把对方置于死地的愤恨就发生在婚姻里,作为观众,是实实在在被吓到了。

因为舞台事故而中段的这个夜晚,我看了两遍。那个本该是最亲近的人,用本来只有他们两人知道的秘密 (一个被编造出来的孩子)威胁她,现在丈夫单方面要让孩子死亡,她却已经打出了所有底牌,现在只能输了。

但没有赢家。当日头升起,他们只是两个极度疲惫的拳击手,既互相仇恨,又只有彼此。

婚姻生活,真的很难的啦。还好,我只是观众。

当然还要吹毛求疵一下,两位年轻演员有很多段落都在站桩。虽然男女主的精彩演出可以吸引观众的大部分注意力,但这不是让我们嫉妒吗——他们竟然可以在台上看戏。

《弗里达·卡罗》

当又发生演出事故的时候,我心想糟了,一起来的朋友不会认为我是瘟神吧?果然,她是这么想的。

这位朋友很爱钻研戏剧演出中的投影使用,这出戏正中她下怀,回去路上拉踩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含投影设备剧目。

《弗里达·卡罗》的投影形式用得多精巧呢?

舞台中央竖立了一块大屏幕,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梁柱,也可以投影。道具只有一个方块凳,一把椅子,一个因为不给抽烟而只能发出声音的打火机。投影操作者就在舞台下场口架了个台子,像咱们小时候科学课使用的笨拙老式投影仪,老师在镜头下平放几张不同的画片或者画几条线,黑板上的幕布就显现出来。

舞台整体视觉效果

投影操作师

就是这样,操作者好像成了弗里达命运的先知,与这个活生生的弗里达双声部共同讲述了她的一生。他为她画出爸爸妈妈妹妹,就成了她的童年;他投影一张床的形状,她就变成那个知名瘫痪女画家……还有很多精细的、层层叠叠的用法,我不擅长记忆细节,现在已经忘记,但留下了这样的结论——投影可以这样用! 它是形式,也是内容

正如女演员所说,大概这次演出会是她印象最深的,毕竟因为投影不能用重演了好长一段,但她非常自如地与观众、与操作者对话,倒像是弗里达本人出现了,与这群想看看她故事的人聊一聊自己。

“为人物立传”的作品是难写的,尤其这样的独角戏——即使依靠投影,剧作可以存在有限的“对话感”。这出戏按照时间顺序,从弗里达小时候讲起,讲她人生遭遇的喜悦和灾难。情感与婚姻也在这场讲述里占了很大的比重。

说实话,我对弗里达·卡罗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学艺术史时的几个章节,对她的形象感知停留在《寻梦环游记》。

我料想大部分人如是。对于我们这些不够熟悉弗里达的观众来说,文本显得有些细碎、片段化。

无论是小时候的疾病、可怕的车祸,还是热烈的爱情和婚姻,抑或到后期论及艺术创作与个人生命,都有如走马观花。几十年重要的事件被压缩在90分钟里,每个可怕的事件都显得轻巧,是一阵轰鸣、一阵沉默,然后就翻到下一个篇章。这种状态我是不满足的。

但我自问,倘若编创者为她抽出一个概念化的主题,标签式地塑造一个被某一课题概括的形象 (比如我们尝试放大女性、疾病与身体残疾、艺术观念与个人等某个切面),是否会是一个更符合我口味的作品?

各有优劣吧。集中地采取某个 (某类)视角看一个人,她很可能沦为这个议题表达的工具,而在无法避免的筛选之下,尽可能回归到人物本身的历史,是给观众留出更大空间的做法。

尽可能让你看到我,弗里达·卡罗本人,艳丽的、苦难的、充满奇想的、被爱戴的一个人。

也正如演员本人阐述,对于弗里达的偏好,源于自身和她在外貌上的相似性。我想演员大概会因为都从事着艺术的工作,免不了有些自我预示的心情 (纯瞎猜)。因而“复现她本人”的目标会比“理解、解读”更贴近创作初衷 (继续猜)

换个人创作这部戏,不会是这样的选择。

《喜悦》

虽然和前文所述的朋友对前文所述的两部戏的喜爱值排名有差异,《喜悦》都是我们三部中的最爱。

这部戏又让我想到《安魂曲》,同样在戏剧谷观看, 同样与死亡有关,同样与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有关

虽然它叫做“喜悦”,却是男主角,或者说男演员皮普·德尔邦诺对于逝去的好友、剧团伙伴波波的悼念,同时也是这个被抛下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生命的疯狂、快乐和黑洞。

波波是一个聋哑表演者,前半生被困在精神病院,直到他唯一的亲人去世,他成为世上最无亲无故的人,也是最自由的人了。剧场与他的搭档陪伴了他后半生,德尔邦诺形容 “波波心中藏着剧场的深层含义”

《喜悦》是片段式的,像汇报演出。德尔邦诺用手持话筒轻声地讲述,有时候他坐到观众席来,邀请上马戏团的演员们,舞蹈、唱歌 (假唱)、与观众互动,在部分片段里演绎着瞎胡闹与插科打诨。 诗意的语言、绚烂的色彩、突转的节奏,在各个片段角落里塞入疯狂,波波如婴儿的嘶叫声也参与了这场合奏。

虽然舞台上有很多人上场下场,道具、灯光也常常将舞台“塞满”。但在我看来这更像德尔邦诺的疯狂幻想。自始至终,这里只有他一个人。

演出前半段还提及了《亨利四世》,皮兰德娄那部。呼应着的那一幕,德尔邦诺被困进牢笼里,如同那部戏中需要自己选择清醒还是疯癫,德尔邦诺也需要自己选择,是痛苦,还是放弃痛苦。

《喜悦》里提及了一张长椅,德尔邦诺说他和波波曾经演过一出戏,是两个男人长久地坐在那里。我心想,哦,等待戈多。后来被科普,确实是一部类似的戏。他们还曾在国内一起坐过长椅。戏里有好几次,演员们往舞台上铺展开各类道具,一点一点把舞台填满,又一次次地收拢起来。坐在我座位隔壁的阿姨,交头接耳说,这真累哦。

“让我们在宁静中坐一会儿吧”。舞台上放满了白色的小船,德尔邦诺说了这句话,并坐了下来。我们停顿了一段时间,好像一起在为波波默哀。 我的心既是兴奋的,又是悲伤的

不满足。这个静默时刻明明可以更长一些。就让观众去面对空寂的舞台好了。就让我们去面对丧失与痛苦好了。

德尔邦诺也很老了。他的体态和声音都是个十足的老人。老人悼念死掉的老人。

我年纪已经非常非常大的太婆,我和她握握手,她垂下的皮就掉在我的手里。她摔了一跤,哭泣着说怎么办,好不了了。我说,会好起来的。

德尔邦诺反复地说, 悲伤会过去,快乐会回来的。就好像太婆自己说,会好起来的。

Siamokedeidi!这是拼音,我空耳记录的,呼喊“我们很快乐”的音节。肯定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对应。德尔邦诺反复地喊,直到观众中有人也向他呼喊——Siamokedeidi!

我如释重负,有人告诉了他肯定的答案。

这篇文章,早该写出来了,可生活总是有那么多意外。

我们拥有多少清闲安静的时间去坐在剧场里看一出戏呢?我们有多少时间去细究它对自己的影响呢?

这确实也是我和朋友们很真实的状态。

距离我认真看戏认真写点什么的日子也隔了一整个新冠,并且这也覆盖了大部分我毕业后的时间。很开心重新写作,看到自己显现出一种全新的语调和状态,不一定更好,但更真切。

我说剧场是乐园,似乎是在说日常生活不是。是也不是。《喜悦》有的,生活里头都有。只是我们是当事人,我们自己承担喜怒悲,我们看不出诗意来,我们痛苦就是真的痛苦。

而在剧场,我们只是观众。我们欣赏艺术对于意义的浓缩,我们与人物共情感受脆弱和力量,但到底,只是观众。 还好只是观众

所以, 剧场是乐园啊。是吧。

三场演出的主创签名单页 葬星落

-剧终-

秦 听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

本文落笔于5月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观看后

除标注外,配图为剧照,由主办方提供

摄影 王犁

经授权使用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真好·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历时18天的戏剧“饕餮”之旅,圆满完结

话剧《春风十里不如你》 | 他们最后的14天,就像两人依偎在天堂

评·汉藏双语版话剧《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评·话剧《威廉与我》|这个舞台永远感激他来过

评·话剧《单宁》|只要你不离开,我就不杀你

评·《活动变人形》|总有一瞬,它会刺痛你的心脏

评·《家客》| 在“瞎想”中体味人生

聊·《说唱张爱玲》|在阿那亚的海风里,走进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8af604f35e2b6c99226c4a00bd359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