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与世界”的交响共鸣

2023-03-22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身边与世界”的交响共鸣

关注“身边”并不是一种新鲜的态度。波德莱尔、本雅明、布列松都是著名的城市观察者,对寻常事物的关注和表现,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取向。日本一群建筑师搞了个“路上观察学”,其实不是一门正儿八经的学问,而是一种态度,向生活学习,向自发生成的形态学习,这里面蕴含着对精英主义的抵抗,即使最终不能抛开作者身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识带来的框格与无趣,让作品恢复活力。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通廊,金秋野拍摄

但在我看来,向身边日常学习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重新思考“自然”的含义。通常我们会把花草树木等自然物看作“自然”。但广义上看,未经驯化、不假思考的一切,包括聚落、手艺和涂鸦,都带有自然的某种非线性特征,即兴音乐、现代舞和泼墨山水中展现的活力似乎也出自同样的原因。身边日常,因为其无意识而自然,因自然而丰富多彩。相比之下,城市开发区和以遗产之名被保护修缮的街区就失去了这种自然而然的活力。向身边学习,就是向自然学习,是对个体和个性表达敬意,特别是在这个一切走向匀质和平滑的时代。

李涵、金秋野《身边与世界》展墙

去年底,我和绘造社的创始人、建筑师李涵一起策划了这次名为“身边与世界”的展览。将身边与世界的相对性和普遍意义拿出来,唤起每个人对现实的反思。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说:“身边与世界代表了生活的两极。身边是附近,是日常生活,它平淡无奇、日复一日,它是个人的、微观的、具体的;世界是远方,是大事件、热话题,它刺激、复杂,它是总体性的、宏观的、抽象的。”二者之间的张力不仅存在于观念中,它也是每个人的活生生的现实,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探索世界的愿望刚刚被调动起来,就被迫搁置,活动范围一再缩小,看不见的界线越收越紧,直至缚住手脚,而世界越发遥不可及。这时候,发现与超越的能力就变得越发重要。重新发现身边,成为通往世界的必由之路。而疫情或许只是一个隐喻,看不见的界线也许一直存在,有些是外界强加的,有些来自于内心。辩证地看,世界之大,永远无法穷尽,因此也没有具体的含义,人的存在必须根植于个体经验,而个体经验是从有限的身边世界中生出的无限感知。可以说,尽管文化不同、语言有异,古往今来的日常却有某种相似性,让生活可以类比,这也是我们被诗经或莎士比亚的戏剧打动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与群体、身边与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北京建筑大学特别创作《郊区杂草》,王洪跃拍摄

但这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因为差异永远比相似性更重要,能否看见和想象差异,是生命宽度和广度的表征。因此,本次展览期待探讨把“身边”作为路径,开拓属于自己,也属于更广泛群体的中观世界。在这个中观状态下,个人与世界可以建立起真正的息息相关、共鸣自洽的关系。基于此,本次展览邀请8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围绕4条路径(建构、行为、图景、叙事)来探索身边与世界的关系,呈现丰富多样的“身边世界”。每条路径上,2位创作者通过各自的作品形成类比关系,由此呈现同一路径的相似与不同、必然与可能。我们希望探讨一种人人可以使用的方法,同时希望看到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路径可以产生不同的思考和多样的成果,而不是一个标准产品。

乔小刀《寺庙酒吧》,王洪跃拍摄

在“建构”板块,我们邀请乔小刀和罗宇杰两位艺术家来展馆中“盖房子”。乔小刀近年在云南进行了一系列建造实验,他用旧物和日常材料,以反学院派的姿态造出的房子,有一种独特的童话气息和日常属性。这次的展品《寺庙酒吧》更是把儿时记忆中的孙悟空和二郎神拼贴成一座带轮子的小庙,并让巨型尺度熊猫手持手机蹲坐其上,在一种波普的氛围中,隐喻中国民间的朴素、诙谐、具象和真实。罗宇杰则借《鸟笼》这个作品表达出对身边的观察。这个巨大的鸟笼其实来自于传统竹编鸟笼的工艺推演,它融合了标准化制造与手工搭建,甚至3D打印等不同时代的建造方案,成为一个介于鸟和人之间的尺度模糊的“建筑”。也表达了对“自然”和“控制”的思考。鸟笼足够大,鸟在其中相对自由,鸟粮甚至都开始在笼底发芽,长成毛茸茸的草坪。

犬吠工作室《花草茶俱乐部》,王洪跃拍摄

“行为”板块的参展艺术家是胡向前和犬吠工作室。胡向前的作品《庇护所》通过演员们的身体动作,与美术馆里的设备和空间发生互动,来表达看不见的“空”。它打破了物体置于空间中的常规展览策略,通过身体让空间显现。对于艺术家来说,庇护所意味着临时和短暂,也属于某种空间的概念。这种临时的空间概念就是一种表演:随意建造,即时拆除,在动态中切换,但是对生存又极其重要。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纠缠在《庇护所》里得到最大的体现。来自日本的犬吠工作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建筑事务所,他们的工作复杂而多元,涵盖了建筑设计、城市研究、公共空间重建等多个领域。这次他们设计的《花草茶俱乐部》通过对传统中国意象如花、月、六边形的借用,思考往昔生活进入现实公共环境的可能性。他们选择本地花园中的植物,晒干后成为花草茶供人饮用。茶亭由轻薄的实木多层板做成,洞口大于传统园林中的窗洞,向外望去,美术馆的空间呈现出不一样的尺度感。

在“图景”板块,我们请来黄河山与陈维两位艺术家。《秃力城》是数字艺术家黄河山策划的魔幻现实主义虚拟城市构建项目,探讨中国式城乡元气满满但无法直视的荒诞诗意。虚拟的秃力城中,中国城乡结合部式的真实碎片被解构、重组成高雅和低俗互相糅合的消费社会景观。展览现场,三面墙壁同时演示秃力城的不同场景,共同形成一个全景式的城市区域,它五光十色、俗不可耐,却又焕发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而陈维的作品《故障》则让人想起城市中闪耀的霓虹广告牌,随着时间逐渐破损,光影变得模糊、碎片化,文字变得不可辨识或生出歧义,但夜晚因此变得绚烂,充满迷惑性。艺术家把这种“故障”之美在展厅中表现出来,屏幕上同时不断闪现问候语“今晚去哪儿”,观众仿佛置身于城市一隅,带着憧憬奔向下一个失灵的奇迹发生地。

罗宇杰《鸟笼》,金秋野拍摄

在“叙事”板块,我们请来陆庆屹和温凌两位艺术家。陆庆屹的《罗甸的春天》,以一种真正日常的方式展现了家乡的变迁。在巨大的变化面前,那些似乎毫无特点的日常生活、那些习以为常的人和场景变得陌生,开始从常识认知中跳脱出来,成为主角。从城市的参照系回望,家乡的一切都变得鲜活而清晰,存在本身成为意义所在。温凌创作的壁画“月饼人”来自他之前作品中一组卡通人物,他们的脸又大又圆,像个月饼。温凌用他涂鸦一般的绘画语言描述了月饼人的日常,他们跟我们一样,会吃饭、逛街、玩手机,但当放大到巨人尺度,日常的涂鸦与纪念性的壁画再次融合到一起,好像远古时期人们曾经做过的那样。

通过似有若无的线索,展览中的八件作品统一在“身边与世界”的主题之下。作者的身份和国籍是多元的,在疫情条件下,我们与多数艺术家的交流都是在线上,展品的制作和摆放也都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展馆设计与开幕展同期进行,也为大型装置的展陈进行了专门考虑。馆中留出了一个16m见方、高6m的单一大空间,可以通过东侧的“栈道”俯瞰全场。作为场馆的设计师,我希望达成“艺术与空间的互相嵌合”,希望“空间就是艺术品”,身在其中的人能突破尺度的限制,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来欣赏艺术品,并在运动中进行感受。这个展馆,与这次开幕展一道,成为一个历时三年的特殊时期的见证,让我们更审慎地注视身边之微,也更珍惜世界之大。

文 Article / 金秋野 Jin Qiuye

图 Pictures /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Jin Qiuye Architecture Studio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e43ed298e46ba6d90cb1552e204c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