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于做跨境电商的朋友来说,大火的TikTok、Temu这些平台都应该不陌生了。
但是,最近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并非是平台,而是“全托管模式”。
在5月,东南亚电商巨头Shopee和Lazada前后推出全托管模式。
同期16号,Tik Tok shop正式宣布全托管模式,这个在字节内部被认为是S级项目,直接向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汇报。
如果再算上早就布局全托管模式的SHEIN、速卖通和Temu,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
全托管模式就是跨境电商的未来。
那么,什么是全托管?平台为什么全都要做全托管?它会如何影响跨境生态,以及作为卖家来说,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是我们今天跟大家探讨的几个核心问题。
02
第一,什么是全托管模式?
通俗来说,全托管模式就是把之前由卖家承担的工作,交给平台来做。
比如卖家你只需要把货交给平台在国内的集货仓,后续的物流、履约和售后工作全部由平台方来完成。
甚至你的店铺运营工作都可以交给平台,你除了负责供货之外,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做个甩手掌柜,在家躺着就把钱挣了。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香?
别急,商业不是做慈善,平台作为电商经济中的绝对强势方,怎么可能无缘无故的给广大卖家做善事?
03
那么,为什么跨境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全托管模式?
想明白这背后的利弊,就需要分析一下全托管模式推出的原因。
我曾经讲过,任何商业模式的改革,本质上只有一个目标:
降本增效,这是底层的逻辑。
全托管模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秘密就在一个词:
规模经济。
我们可以想想,跨境电商比国内电商难做的地方在哪?
在跨境的物流、在国外的政策、在国外消费者和国内大相径庭的消费偏好这些方面。
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太重要,但它就跟我们上周讲的“出口转内销”的企业一样,说起来不难,做起来全是难题,而且学习成本极高,做差了代价极大,可能有生死之忧。
比如说你物流早几天和晚几天到,对消费者来说是两种概念;货物符不符合当地的进关和销售许可各种细节问题都需要关注。
对企业来说,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干这些事。
这就等于是一笔额外的成本,当然,有些卖家会转嫁到平台的商品价格上;有些没办法涨价,就只能简化流程。
这就造成跨境卖家的水平差距很大,提供的服务良莠不齐,还有专门收割老外,发空盒子的。
这对于平台来说,就是对用户体验的极大损害,如果是你有一次体验不好,那么下一次就不会选择这个平台了。
在国际关系愈发紧张的当下,跨境电商平台在国外如履薄冰,也怕给人家留下制裁的把柄。
所以,拥有海量资源的平台,就产生了把这些事情全部揽过来,发挥规模经济的想法。
过去你一家店一个月发一百件货,现在平台一天就要发成千上万件货,谁能找物流公司要到更优惠的价格?
这些成本节约下来,传导到末端,就是平台上售卖的产品性价比上来了,价格还非常低。
而且,平台整合成一盘棋以后,依托于数据,平台可以不断优化后端体验,也更容易在源头把控产品的质量。
特别是像抖音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这类靠推荐算法起家的平台,把数据打通之后,自然比单个卖家更了解用户,更容易推出爆款。
所以,与其想办法规劝卖家守规矩,还不如把这些事都揽过来自己做更放心。
可以说,对于平台来讲,全托管模式目前来看,只要能够执行到位,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2022年9月,拼多多的Temu率先实行全托管模式。前期用“免佣金、免运费、仓储费、免广告费”为噱头,吸引了一批中国供应商合作。
等供应商集中后,凭借集中配送、统一运营的方式推动供应链条高效运转,同时前端向用户去做推广。
前后端结合后,Temu的美国注册用户目前在5000万-6000万左右。
04
当然,我目前只是说完了平台方的考量,我们再把视角转回到卖家身上。
对于跨境卖家来说,全托管模式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什么样的企业会受益于全托管模式?
我们上面讲了,全托管模式针对的就是那些不懂跨境电商全流程的卖家。
这些卖家,以工厂型卖家为主。
工厂型卖家有什么特点呢?
懂生产,懂产品,但是不懂后端运营一系列流程,更别提跨境运营了,打个英文都费劲。
全托管模式的推出,就能直接解放工厂型卖家的生产力。
他们只需要思考如何生产出有竞争力,能够被平台主推的产品就行了。
但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
企业如果要做全托管模式,会付出什么呢?
我们想一想其中的逻辑,除了生产以外的所有事情,现在都被平台接管了。
那企业是什么,是不是有点像代工厂了?
是不是你进什么货,想推什么货,定多少的价格,全得是平台说了算?
这对卖家来说,就会有一个概念:
如果你的商品没有“独特性”,是个“白牌”,那么你的产品唯一能被平台选中、甚至主推的原因就只有一个因素:“价格”。
你会陷入无边无际的价格内卷之中。
Temu平台有一个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岗位,叫“买手”,我们一般听到买手,是在那些大型商超,比如沃尔玛、山姆、开市客等等。
买手负责审核供应商的产品,确定它是不是值得被引进,每个买手都有推荐权,专业的买手甚至还会影响到价格。
Temu上的买手权力更大,它除了审核企业的产品质量,去到你工厂实地考察,还会直接给你定价,同意就进,不同意就out。
一般来说,这个价格会被压的非常死,甚至留给企业的利润是几毛,纯靠起量才有可能赚钱。
当然,如果我们的产品有“独特性”,我是个“品牌”呢,这会不会好一点?
也不一定,因为品牌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产品、运营、营销、售后,一招一式都是前后呼应的。
一套组合拳打好了,才能建立一个好品牌。
全托管必然让品牌丧失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和话语权。
孰轻孰重,得好好掂量掂量。
05
那么,做跨境的企业,该如何应对到来的“全托管时代”呢?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既然我们没法改变时代大趋势,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顺应趋势,或者逃离趋势。
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首先,要全面认清全托管模式,着眼于全局,着眼于企业想要去到的方向,不要觉得平台是给你做慈善,也不要觉得平台是在害你。
方向一致,大家才能各取所需。
对于成本控制力极强的工厂型企业来说,可以靠全托管模式“扬长避短”,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品类上越早进入,越能吃到信息差的红利。
当然,后面不可避免要在平台的价格战中卷出一条生路。
对于贸易型商家来说,你的业务逻辑肯定会被全托管模式逐步影响,必须要及时转型。
毕竟平台的目的就是直接对接上游厂家,把中间商的利润放到自己口袋里。
同样,对本身实力有限,暂时无力搭建品牌的企业来说: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接受薄利多销,能在越来越卷的价格战中生存下来,那就继续打磨你的成本优势。
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那产品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价值,才是你值得去努力的方向和未来。
短期内,全托管模式是你打开海外市场的“捷径”。
但是长周期来说,寻找正确的营销方法,利用平台的公域流量,培养一批高粘性用户,引流到私域流量池沉淀下来,才是真正的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