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唱张爱玲》|用“张爱玲”纵观张爱玲

2023-07-29     有染

原标题:评·《说唱张爱玲》|用“张爱玲”纵观张爱玲

张爱玲,华语文学抹不去的符号;她不仅留下了不断再版的文学作品,更是以浓墨重彩的前半生,成为被研究甚至是被消费的对象。

2020年,张爱玲百年诞辰,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以张氏暮年所著《对照记》为底本,由导演 胡恩威,联合京、港、台等三地创作者,打造《说唱张爱玲》。

同年6月,于香港文化中心首演,因疫情所限,首演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和观众见面;又因三年流通所困,直到今年阿那亚戏剧节,该作品才得以在内地迎来首演。

本次的版本由 焦媛苏楚欣杨永德三位演员同台呈现。

翻开张爱玲书写的图文集

《对照记》是张爱玲的最后一本散文集,1993年11月开始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后集结成册;以“看图说话”的方式,张爱玲“对着”照片,回忆了自己一生,述说了家族的故事。

她在这本大概一个小时就能读完的“小册子”的最后写道:

“以上的照片,收集在这里唯一的取舍标准是怕不怕丢失,当然是杂乱无章。附记也零乱散漫,但是也许在乱纹中,可以依稀看得出一个自画像来。”

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张爱玲以“自我”的视角,为七十余年的生平,留下了脚注。

读罢,一丝悲意竟涌上来。

这种情绪,在《说唱张爱玲》中,完全得到了延续。

导演胡恩威,在文本上,基本沿用了《对照记》中,张爱玲笔下的文字, 用“张爱玲”说张爱玲,在焦媛的“说”和苏楚欣的“唱”之间,还原了一位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着修饰、生动丰富。

张爱玲一生的叙事,要如何展开,是个难题;不少作品,是截断式的或是猎奇式的。与其试图看透张爱玲,为其再编织个故事,倒不如让她本人来发声,这或许是在舞台上,再现她为世人迷恋的一生的恰当方式。

看到张爱玲的最终真实

诚然,这是导演胡恩威找到的好视角,却也成为了内地观众诟病的点: 矛盾冲突去哪儿了?

习惯于话剧表达的观众,往往会试图找寻作品中叙事的冲突感,不然就不“好看”。甚至在我们面对一位真实存在的角色的时候,全然不顾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意图挖出些激动人心的事件来。

张爱玲的一生跌宕起伏,已然成“戏”,正如她自己在《对照记》里概括的:“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崎岖的成长期”、而后又说“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

我们热衷于看一出“好戏”,而忽略了聆听本来就有的“戏”。

我们被《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张爱玲编制出来的作品吸引时,是否会想过走进更真实的作者内心?

《说唱张爱玲》缘起于张爱玲的“对照”,于导演胡恩威和观众而言,又何尝不是对张爱玲的一次“观”照:一次解剖式的进入,一次冷静的查看。

当我们在舞台上,一页页翻阅“张爱玲”的时候,我不禁想到2014年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的时候,进念·二十面体带来内地的《万历十五年》,该作品由胡恩威联合《走向共和》的编剧张建伟,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发展而来;以书中张居正等六人的故事,呈现了六段独角戏,还原了历史人物悲剧性的同时,再现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念。

遇见张爱玲的内与外

《说唱张爱玲》,当然离不开“说”和“唱”。

张爱玲70余年的亲情、爱情与友情,被十首歌穿起十多个不同的段落。焦媛演绎的张爱玲,更多以自述的视角,带领观众进入到主角的生命长河之中;苏楚欣则用RAP的曲风,以旁观者的态度,为张爱玲一生的几个重要节点,做了诠释,像做阅读时划下的高亮重点,同时,又为不同段落之间的转换,做了链接。

“说”和“唱”,俨然成为了剧中张爱玲的“内心”与“外在”;并在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转换之间,延长了时间的概念,让张爱玲这一角色的层次,更为丰富

由杨永德饰演的胡兰成,则为观众提供了另一个看到张爱玲“感情”的视角,尤其是“结婚”又“离婚”的段落,在其浓墨重彩的篇章里,勾勒出了更为细腻的线条。

导演胡恩威不止一次以说唱的方式呈现张爱玲和她的作品,例如《半生缘》 (2012年)、《红玫瑰与白玫瑰》 (2014年)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当然,导演胡恩威素来主张的“科技剧场”,在《说唱张爱玲》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影像、声音、灯光等技术手段,俨然成为了剧场主角。在阿那亚蜂巢剧场更加紧凑的观演空间里,这些要素跨媒介地融合,放大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例如张爱玲吟诵“人生三恨”的段落,当巨大的文字打在幕布上的时候,就像是蘸满浓墨的笔触,直接落在了观众的情绪里,伤感也好,哀愁也好,怨恨也好,都成了每一位在场者的记忆。

当“张爱玲”以这样的方式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成了张爱玲呼吸和心跳的组成部分了。

-剧终-

大雨

广告人、评论人、制作人

本文落笔于6月19日阿那亚蜂巢剧场观演后

配图为剧照

来源阿那亚戏剧节

经应允使用

胡恩威采访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聊·饶晓志导演《杏仁豆腐心》|如果早些躲在晴天娃娃头套下,我们能不能不分手

评·《多余的人》|这样的生活是不可以的吗?

聊·话剧《丽南山的美人》| 要痛苦还是要麻木

评·话剧《威廉与我》|这个舞台永远感激他来过

评·《四张机》|在黑暗中寻找光亮

评·《最后晚餐》现实主义叙事中的悲情之歌

聊·舞蹈剧场《大饭店》|我,第三次“返屋企”

聊·话剧《代价》| 真实的家庭,深刻的普世性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aef2b517bfa0ac8177ec3ab96f3c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