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马云回国出现在杭州后的第二天,3月28日,一颗更大的石头砸向了本就不平静的水面。
阿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启动“1+6+N”的组织变革:
阿里巴巴集团全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这是1。
在集团之下,会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这是6。
在6大业务集团外,还有盒马、飞猪、大润发、银泰等多家业务公司单独运行,这是N。
这些集团和业务公司会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做得好就自己上市。
张勇给阿里做了一次难度极高,动作极大的手术,这是阿里成立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变革,也是中国顶级企业组织哲学的一次迭代和实践。
那么,阿里的变革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变革?
02
我们仔细去分析阿里这次的组织变革。
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更多是作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公司主体,一家控股公司存在。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过去的阿里集团是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所有业务的核心都来自于此,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基,它要管理所有的树枝树叶,给它们提供养分,发布命令,思考方向。
现在的阿里集团是在最上面,所有的扩散点不管怎么交叉,都要向上汇聚到一个点,阿里集团就是这一个点,它依然有强大的决策权,但更多是审视、监督业务,提供建议,除非是到了必须要出手的时候,不然不会干涉具体的业务。
有点什么味道呢?
无限集中的中央集权,改成了三省六部制。
六大业务集团就是这“三省六部”,他们的设立也有分工。
云智能集团,包括阿里云、钉钉、达摩院,张勇亲自带队,这代表阿里对于未来科技、数字经济、整体战略的思考和探索。
淘宝天猫商业集团,包括天猫淘宝、阿里妈妈,涵盖阿里的电商业务,元老戴珊带队,这是阿里的基本盘,也是必须要坚守的核心业务。
菜鸟集团,包括物流运输业务,由曾经在亚马逊任职的万霖带队,这是保障核心电商业务的基础,也是链接其他业务的环节点。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包括Lazada、速卖通、国际贸易的海外电商业务,由合伙人蒋凡带队,这代表着阿里在全球业务的布局。
本地生活集团和大文娱集团,包括高德、饿了么、电影这些本地化业务和文娱业务,分别由原UC董事长俞永福和创立支付宝APP的樊路远带队,负责阿里在多线领域的业务拓展。
这6大集团和其他子公司会成立自己的董事会进行决策,自负盈亏,CEO要扛起业务上的责任,向董事会负责。
这就意味着三件事:
1、阿里的一号人物,张勇,不会亲力亲为管理阿里一切的业务,他把责权利全部划分给各个业务的负责人,在具体业务层面做到了真正的授权、放手,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2、每个业务集团的负责人不再向张勇汇报,他们有权自行决策,业务彻底独立。
但是,必须要自负盈亏,自力更生,阿里集团不会给任何帮助,他们要对自己这条业务线的经营结果负责,向各自的董事会汇报,给你权力,给你收益,更重要的是给你责任。
3、阿里过去的“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哲学被彻底迭代,分拆出来的CEO负责制更像是一种敏捷管理。
彼此的生产关系被转换,组织要加速、决策要加速、管理要加速,大家为了自己的业务而战,为了市场而变化。
03
那么,我们深度思考一下,阿里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组织变革?
第一、组织和业务增长的要求。
马云曾说,阿里就算做到102岁,也不应该超过5万员工。
但24岁的阿里已经有着24万名员工,业务从电商扩展到了6条主线,多个支线,庞大且复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庞大组织的行走和方向,都依靠于张勇带领的总裁办。
所以在2015年,阿里探索出了 “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哲学,出发点是解决公司大而低效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XY轴来形象点描述,中台实际上是一个横向策略,就像一条直直的横线贯穿所有的业务单元,用统一的技术架构,统一的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去支撑多种多样的业务延伸。
如果办一件事情,永远要四五个团队一起分头去干,那不是团队有问题,是组织设计有问题。
中台就是整合所有的智慧和资源,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中枢枢纽,把全公司串联一起,上下贯通,政令通畅。
这就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内阁制”。
当然,我们知道,内阁制一开始很有效,但逐渐有个坏毛病,它本身是要横向服务好每个业务,但要管理的事太多,就演化成一个障碍性的枢纽。
你有难题要马上解决,那他也有;这边有个事拿不准往上报,那边怕担责也往上报,怎么办?
这中间的度,非常难以把握和权衡,因为要处理的事太多了,非常考验“内阁大臣”们的智慧和精力。
这也就是第二个问题,领导者的精力和边界。
张勇作为阿里的一号人物,他说自己作为领导者,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是做团队不敢做,也不能做的决定;
第二是承担他们不该承担的责任,他们承担不了的责任;
第三是帮团队搞定他们搞不定的资源。
这也让张勇成为了面面俱到、亲力亲为的领导者,他不但要负责阿里的主要业务,还要跑到东南亚指挥Lazada,到饿了么去看看外卖,去大润发了解零售卖场,即使是小到盒马开了几家店,张勇也得了解。
“内阁制” 会让权力向中央集中,但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管理的边界却是线性增长的,5万人好管,10万人勉强能管,20万人呢?24万呢?
中台太厚的话,前台就很难独立发展,变得低效和僵化。
就像前线在打仗,敌人攻上来了,士兵请求炮火支援,得先打个报告给营长,营长一看,我做不了主,我请示团长,团长说不行,我得问师长。
然后一路问到最高层的决策机构,领导者的反应很快,马上就批示,允许支援,请参谋部拿方案出来。
参谋部一看,我这正忙着另一个战线的方案,这样,你们先等等,我们开个会研究一下。
最后支援下来了,又同样的流程传递给前线,然后发现,仗打完了,阵地早丢了。
怎么办?炮弹都下来了,领导的字都在上面呢。
那就一顿乱丢,然后发个喜报,我们优势很大,正在战略转移,感谢领导的英明决策。
看看,我们都知道,每个组织都有发展周期,在不同的时期,组织的哲学和命题也不一样。
我们需要不断研究这个企业目前处于什么状态,以及需要怎么样的阵型。
这个命题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需要不断的思考和调整。
不拥抱变化,就会变得僵化。
04
最后,我想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些思考,来诠释阿里这家中国顶级企业组织哲学的迭代。
德鲁克说过一个故事:
一名记者采访刚刚下战场的上尉,问他:“在混乱的战场上,你如何指挥你的下属?”
上尉回答说:“在那里,我是唯一的负责人。当我的下属在丛林中遭遇敌人,却不知道该怎么行动的时候,我也会因为距离太远无法告诉他们。
我的任务,只是确保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如何行动,实际上该怎么做,是他们根据情况自己判断。
责任虽然在我,但行动的决策却由战场上的每个人自己决定。”
在真正的战场中,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
今天,我们很多人虽然顶着不错的职位,但并不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我们充其量最多算是别人的上司而已。
我们很多行为,并不能对组织的经营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
也许我们自身很不错,但没办法把能力复制给一个团队,去影响我们身边所有人,把他们汇聚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去战胜所有困难。
我们可能就像过去工厂的那个“监工”,对下属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提意见,却没办法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方向、工作方法,既不担责,也不领导。
所以,组织变革的核心,就是让团队和管理者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成果和绩效,了解别人期望他做出的贡献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对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对外部市场的变化有足够的了解,为别人点亮方向。
从自己的工作转到别人的成果,从对自己负责转到对业务,对客户负责,由自己的专业转到外部的市场,
因为只有外部的市场,才有绩效可言。
正如张勇在全员信里说的一句话:市场才是最好的试金石。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