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沈伟&《融》的舞者 | 用舞蹈创作,在时代洪流里做引领

2021-05-30     有染

原标题:专访·沈伟&《融》的舞者 | 用舞蹈创作,在时代洪流里做引领

舞者们在排练厅

艺术、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创作,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谁也不能否认,如今的时代,对我们剧场艺术创作的影响,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来得大,即便没有“疫情”的影响。

借着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融》项目的契机,我们深入接触了包括国际知名编舞家、视觉艺术家、《融》艺术总监沈伟,广东现代舞团艺术部经理、驻团编舞李翩翩,谢欣舞蹈剧场艺术总监谢欣,和《舞蹈风暴》舞者苏海陆、魏伸洋、魏伸洲、朱凤伟等,一起分享这个时代下的舞者和舞蹈创作。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迎接这个时代?

我们在这个时代如何坚持自己的道路?

沈伟在排练厅

身处风暴中

“现在数字媒体发达,手机、网络 (对艺术的)冲击是最大的。” 沈伟这么说到。

这种“冲击”,包括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创作者所处的创作环境等。

“《舞蹈风暴》之后,我的粉丝数涨了。”当谈到综艺节目对自己的影响时,舞者魏伸洲说。

在过去,剧场工作者通常用“观众”来称呼自己作品的欣赏者,而现在媒体的兴起,让欣赏者不再受限于剧场空间;同时,“娱乐”程度的增加,让审美需求的深度变得很浅。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使得剧场艺术的受关注度,远高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从“观众”到“粉丝”,数量在几何级增长。

舞蹈,作为一门剧场艺术,在综艺的推波助澜之下,“吸睛”程度更为显著。

魏伸洲的哥哥魏伸洋也发现: “节目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原来中国有这么一帮跳舞的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综艺,除了让观众认识到舞蹈,还通过台前幕后的展示,把观众的视角带入到舞者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成长中。

“任何一个时代比不上现在的传播速度。”苏海陆这样评价我们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舞蹈家创作的作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观众,但那些作品,也会被信息的洪流淹没。

因此,苏海陆坚定地认为:面对市场和观众 “我们需要主动接触” 。在他看来,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的传播范围,不应该只停留在舞蹈学院等小范围内。他拿自己的母亲为例来说: “她第一次来学校,观看我附中毕业晚会所表演的《黄河》,就觉得‘太好看了’……虽然,现在看来,我觉得并不完美。”

苏海陆在排练厅

年轻一代的舞者,是敏锐的,他们在打开身体的同时,也在不断打开视野:周遭的一切,不单单是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试图与观众建立联系的媒介。

打开门之后

能够让更多人走进舞蹈之门的方式,当然不局限于“综艺”。

“我们经常会去学校,做一些普及讲座或者演出。” 广东现代舞团艺术部经理和驻团编舞李翩翩介绍说。不仅如此,由广东现代舞团发起的 “广东现代舞周”,今年将迎来第18届,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舞”盛会。

广东现代舞团的舞者们在排练厅

李翩翩在聊到舞团面向普通人的现代舞培训课程时,非常细致地分享起了包括参与者性别、年龄段、职业背景等因素;这显示出一位艺术管理从业者,对其舞团受众和市场的认真思考和重视程度。

我们发现作为中国第一支现代舞团体,成立于改革开放热潮之下的广东现代舞团,在艺术市场经营方面,也是走在前端的。李翩翩一再说: “观众是需要培养的。”

同样地,谢欣舞蹈剧场除了舞蹈作品创作之外,也在开展包括 “身体最前沿”国际交流工作坊和 “XDT ·Education”的教育普及。

当然,观众的培养,并不单单是让他们来买票这么简单。

沈伟在排练厅与舞者们交流

沈伟就此说: “观众的来源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我们作为艺术家,是要把全人类的素养,往上提高到一定水准上去。”

沈伟肯定“综艺”等现代传播方式,对舞蹈普及的积极作用,他说: “文化艺术,是需要人们去了解” ;但他同时也强调: “艺术家是引领者”

如果说,媒体更多在承担娱乐的功能,让大家关注到舞蹈;那么,舞蹈家则在努力实践教育的意义,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进入舞蹈欣赏领域的“粉丝”,知道舞蹈是什么,了解艺术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站在门前的坚持

朱凤伟在排练厅

“我要留下一些创作的东西,我要影响一些东西。” 朱凤伟在谈自己未来创作的时候,非常坚定地说。在他看来,舞蹈艺术从业者的创作,不应该“迎着观众”;他又不无遗憾地指出: “现在真正做创作的人很少” 。

“风暴”舞者之一的苏海陆,他目前的主职身份是教师,他坦言:上综艺时候的创作思维,更多是电视节目的编创思维,和真正的舞蹈创作差别还是很大。

当他回到教师这个身份的时候,更多“是非娱乐性的”。

“我们又不是明星,我们是舞者,是艺术从业者;我们创造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在谈及参加“综艺”之后,对创作的影响时,魏伸洋和魏伸洲兄弟共同说到。他们都反对把舞者“流量化”,认为在网络时代,流量 “一波换一波” ,很空,对创作更没有意义。

魏伸洋在排练厅

魏伸洲在排练厅

“把自己做好,把实力做强” ,弟弟魏伸洲这么补充;为此在毕业之后,他回到了老家浙江,他觉得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创作发展。而哥哥魏伸洋则感慨:老一辈舞者之所以跳得比我们更好,是因为 “他们只会做跳舞这一件事,对的,只专注地做这一件事情” 。

“我们可能会更追求一个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在从国内到纽约后,一切从零开始的沈伟,并没有在意物质上的匮乏,在创作上反而迎来了更大的突破;在回忆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沈伟表现出了对艺术创作极大的热忱,说到困境时,他说: “我无所谓,我不在乎。”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舞者,会那么坚定,面对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也有舞者会对自己所走的路产生怀疑和焦虑,尤其是面对职业生涯的时候,面对收入、家庭等因素的时候,创作生涯有时候并非是放在第一位的。

作为前辈的沈伟,就此说:

“诱惑是在人生中永远都会有的……你是否真正喜欢舞蹈,真正喜欢艺术;你能否在有诱惑的时候,还是会喜欢去做 (舞蹈)。”

每个时代的创作者,都在经历和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产出带有时代烙印的作品。汇聚了三十余位顶尖舞者的作品《融》,将会带来怎么样的呈现,留下怎么样的印迹?

-剧终-

ARTRA“自定艺”浸入式艺术现场

《融》

沈伟作品2021世界首演

Shen Wei World Premiere 2021 INTEGRATE

时间:2021年6月11日-6月20日

(6月15日休演)

6月11—18日、20日 19:30

6月19日 18:00、21:00(各一场)

场馆: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

(龙腾大道2350号)

---

本活动为浸入式艺术现场

不设座位

大雨

广告人、评论人、制作人

落笔于5月专访和排练厅观察后

配图为排练照

摄影 祝琳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专访·冯英 | 从《红色娘子军》的经典传承,到新创新作新普及

访谈·奥蕾莉·杜邦 | 我们一直在保持法兰西芭蕾学派的特色

与宋欣欣聊 | 《悠悠视界》里的她,或她视界里的《悠悠视界》

评·陆帕《狂人日记》 | 一次心灵轮廓的描摹

评·《断手斯城》 | 每个人注定要与自己的断手和解

评·专属版《宝岛一村》 | 北海的冰化了,春天来了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 桑吉加

张晋浩 |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林怀民 | 蒋瑞征 | 黄俊达

《伪君子》 | 《安魂曲》中文版 | 《手提箱里的死狗》

《夜半鼓声》 | 《秃头歌女》 | 《奥赛罗》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当代剧场版《等待果陀》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KS3vXkByEC4dLnhzX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