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9月10日,随着阿里新任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发布全员信,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完成了领导棒的交接。
蔡崇信接任阿里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阿里集团CEO。
两位都是阿里最早一批的元老,这也意味着,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位乡村教师也在回归。
当然,令人意外的是,卸任了阿里董事会主席与CEO的张勇,也同时卸任了阿里云的所有职务,彻底离开了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而成为了投资人。
花名“逍遥子”的张勇,似乎真的逍遥了。
透过张勇在阿里16年的经历,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电商的风云变化,以及一位职业经理人的沉浮。
02
从张勇彻底退下来之后,外界很多评论都是一边倒的指责,觉得阿里在张勇带领下好像急流勇退,没有什么创新。
其实,从经营者角度,我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张勇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从淘宝网的CFO一路做到阿里的掌舵者。
这16年的时间,如果以2015年张勇接任阿里CEO作为分界线,我们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前8年,张勇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里,实现了对淘宝业务的模式创新,给阿里带来了巨大的价值贡献。
当年的淘宝还是个以C2C为主的网站,也就是淘宝做线上桥梁,实现个人对个人的交易。
张勇加入后开始设计淘宝新的业务模式,2008年4月正式上线了淘宝商城。
淘宝商城的出现,对于阿里的电商业务,乃至中国的电商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需要资格审核和押金赔付的B2C,以品牌为主的模式出现了。
品牌开始入驻平台,就像线下门店一样向消费者出售产品,平台深入介入整个交易流程,从资金、货品、物流提供服务和保障。
第二年,张勇推出了“双十一购物节”一炮而红,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开始关注淘宝商城,把它作为自己线上渠道的开端。
从09年的一篇报道里,我们可以看到,张勇带领的淘宝商城推出一年后便开始盈利,B2C业务开始大放异彩。
2011年,淘宝商城改名天猫,品牌们开始在天猫上投广告、竞价排名,计算每一次的ROI,然后在阿里小二的劝说下砸下越来越高的预算。
张勇抓住了电商高增长的时机点,也抓住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
他用B2C的模式创新,推动品牌企业全面融入互联网,也让自己负责的淘宝商城成为整个阿里的核心业务,源源不断给整个阿里集团带来巨大的现金流。
阿里不再依靠个人业务那一点点可怜的服务费,而是享受品牌心甘情愿投来的广告和推广费用。
这中间,张勇还帮助阿里抓住了移动化的机遇,2013年,刚刚接过阿里CEO的陆兆禧,在移动端的布局和马云产生了严重分歧。
阿里的来往APP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想直接跟微信在社交上来场PK,结果被打得惨败而归。
张勇没去做社交,只是把电商购物从PC端的网站搬到了手机里,默不吭声的完成了整个阿里电商的移动化转型。
2014年,在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39万亿,同比增长59.4%的顶峰期,阿里成功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
天猫,成为了很多对渠道控制严格的国际品牌,几乎唯一的官方电商渠道。
在这前8年里,张勇以“业绩增长”为唯一要求,在电商高增长的顺风局里,用一次次迎合趋势的创新,把阿里一路送上高增长的电梯,乘风而起。
如果用阿里的评分机制来看,那么前8年,张勇作为业务的负责人,可以打上3.75,甚至是4分的高分。
但后8年,张勇成为阿里CEO后,电商的顺风局变成了逆风局,张勇作为整个集团的负责人,评分就可能只有3.5,甚至更低了。
03
为什么后8年,张勇成为阿里的最高负责人,反而评分还低了呢?
我想,如果说张勇出现了什么失误,可能最重要的就在于这一点。
趋势所带来的业务惯性,以及巨大成功所导致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我之所以没把它们分开,是因为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转变,也是一个职业经理人难以预判的困局。
2015年开始,中国电商的高增长从60%滑落到22.7%,此后逐步下滑,逐渐进入到低增长区间。
当然,这个转变是隐秘而漫长的。
此时在张勇带领下的阿里,延续了天猫的成功战略,萧规曹随的进一步押注消费升级,年销售额突破万亿美元,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
同样是在“业绩增长”为第一要求下,张勇搭建了阿里的“大中台”组织流程。
让所有业务集中在一起,共享数据和技术,但前端业务的决策权被上升到中台统一安排,张勇领导的总裁办也成了整个阿里集团决策的集合点。
张勇非常努力认真的处理每一条业务线,听取阿里线上线下、集团业务、分公司业务、收购业务的各种汇报,试图把它们拧成一股绳,集中到电商上变现,可以说是非常勤勉。
这段时间,阿里几乎所有的投资和收购业务,不是给天猫提供流量,创造业绩,就是追求消费升级。
不管是投资菜鸟物流,收购银泰、大润发,创立盒马,还是支付宝的金融服务都是如此。
从战略方针到组织管理,巨大的业务惯性已经形成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文化的逐渐变味。
阿里的使命不再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因为他们觉得有了电商,天下已经没有难做的生意了,而是进一步升级,“让天下人都能买到更贵的东西,享受到更好的品质。”
阿里内部的员工,也不得不为了增长的压力,思考新的业务方向,忙于汇报,抬升地位,失去了曾经那股子“水浒传”里的草莽英雄的味道,转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黑话”。
这也就导致以前阿里出来的人,被很多企业抢着要,现在的阿里人反而被评价为带着一股阿里味。
实际上,这不能怪员工,而是阿里的文化变了。
阿里在一条已经成功的道路上狂奔,渴求得到更多,为更高的业绩指标负责,但这条路不知不觉走到了瓶颈。
就像同时期在下沉市场杀出来的拼多多,其实就是一个消费降级的象征。
但拼多多并不被阿里所看好。
因为在阿里眼里,那些下沉市场中,并不存在给阿里提供稳定增长的用户,十几块钱的东西还要拼团,你怎么可能会去天猫品牌店买东西呢?
有个有趣的梗,在2018年拼多多上市期间,阿里内部对拼多多调研,思考要不要仿照拼多多做一个特价APP。
但那个时候的拼多多名声不太好,假冒伪劣产品众多,同时期最大的对手“京东”,也对拼多多无动于衷,当然,更关键的一句话来自于总裁办的疑问。
阿里什么时候还要去向拼多多学习了,我向他学什么?
我想这个时期,正是阿里的核心业务和价值观,因为巨大成功而被潜移默化影响的时期,简单点说,就是有点飘了。
张勇没能注意到这种改变,他忽视了阿里内部文化、价值观的偏移。
事实上,当一位职业经理人从一个部门上升到整个公司的领导者之后,业务增长就不是他唯一的使命了。
对文化、价值观的重视,怎么去帮助所有人成功,让大家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可能比业务本身更加重要。
当然,这中间不仅有张勇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责任,还有创始人马云的责任。
张勇作为一名从一线业务因为业绩突出而升上来的职业经理人,他会对业务无比负责,把增长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这是他最大的能力和倚靠。
所以,他当然会选择已经被验证过的成功道路,带领阿里尽可能平稳增长,不可能会去选择冒险的事情。
你说,哪有内部升上来的职业经理人,天天想着带十几万人冒险的?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做了创新的张勇,在升上来之后反而失去了创新的进取心。
其实,在全球疫情期间,对于电商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海外电商。
像亚马逊,2019年营收是2805亿美元,但2023年,营收还能增长到5140亿美元,真的是吃了一大波疫情的电商红利。
包括像字节跳动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希音Shein都积极去到欧美,虽然冒着被封杀、罚款的风险,但依然拿到了非常好的结果。
唯有阿里的海外版图没有太多惊喜,如果不是蒋凡被贬去做东南亚电商取得一些突破,可以说在“大中台”模式下,阿里对于海外没有丝毫的冒险精神,依旧在国内福报频传,让中国人买的更多,更好。
这个时候,只有马云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他有这个义务和能力,退而不休,脱离公司繁杂的业务,站在队伍之外去审视方向,随时对公司进行纠偏。
就像刘强东一样,一察觉到信号不对,嗖一下从美国飞回来整顿公司,调整方向。
但马云没能及时出现,就像马斯克调侃的一句,马云去哪了?
这也就导致在今天电商进入低增长时代,消费升级在疫情后可望而不可及。
老百姓口袋里不管有没有钱,但都不愿意消费了,阿里的战略出现了明显的迟缓,公司文化出现了矛盾、倒退。
大船在顺水的时候,直行起来又快又容易,但在逆水的时候想要掉头,也只有换掉领航员,让有权威的老干部披挂上阵,重新指引方向,带着所有人各司其职,老老实实的回归市场,回归用户了。
只有最真切的贴近消费者,用诚恳的姿态贴近市场的脉搏,才有可能寻找到创造价值的空间。
04
当然,毫无疑问,张勇是今天中国顶级的职业经理人。
阿里愿意花10亿美元的分手费,以及独有的“功勋阿里人”荣誉称号,也印证了阿里不希望看到张勇未来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记得张勇在全员信里的结语,“再相会,任逍遥”。
但最后谁又能真正“逍遥”呢?
更多的,恐怕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