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第23届悉尼双年展如期而至,作为澳大利亚最为重要的艺术盛事,自2020年疫情以来,悉尼 已经连续成功地举行两届。在今天,策展人应该如何“交付”一个大型国际双年展?是以壮观的视觉震撼 观众,还是以最新的艺术创作来审视全球思维,抑或以具有说服力的作品将主题凌驾于其他一切?策展 人何塞·罗卡(José Roca)似乎正在试图改变一些传统的双年展模式。罗卡来自哥伦比亚,在过去的两年 里,他一直待在悉尼,亲自协调33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在悉尼本地完成作品的创作。本届双年展中,几乎 没有作品是通过国际运输抵达悉尼,这种举措一方面绕开了疫情带来的交通困阻,另一方面,策展人重 新思考了人类生活的优先次序,低碳环境和生态保护越来越多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课题,本届双年展 明确传达了一种对集体行动的呼吁,这种呼吁贯穿于策展人和艺术家引导的叙事中。
>毛利悠子(Yuko Mohri)的《更多(泄露的)变体》(More More (Leaky) Variations)
本届主题为拉丁文“Rīvus”(河流),河流作为人 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象征,如档案般记录着生 命的诞生和延续,拉近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 但同时也被视为殖民主义扩张的天然通道,成为了 人类贪婪、剥削和暴力的流动战场。双年展涉及诸 如全球政治、战争、殖民主义、企业开发和土著的 土地主张等主题。无论是光明还是暴虐,河流的文 化属性都是人类赋予的,如果河流自身拥有生命和 思想,它是否会因哺育了人类而欣慰,因被动成为 了助纣为虐者而悲泣,因河水污染而哀恸?七条著 名的河流被列为了本次双年展的“参与者”,在每个 展览场地的入口,不同的河流向观众叙述着其文化 意义和生态灾难。这是一个巧妙的设置,它们将悉 尼各地的展览联系了起来,构建起一种去中心化的 平等地位。策展人的灵感来自于2016年哥伦比亚 Atrato河被赋予了法律的人格和权利,以防止稀缺 水资源被不计后果地开采,正如艺术家组合洞穴城 市(Cave Urban)的竹子装置作品《流动》,试图 证明水的健康流动如血液之于身体健康一样至关重 要。在澳洲,原住民也一直认为动物、植物、山川、湖 海等非人类实体都是来自远古的活物,那么,河流会 就污水问题起诉人类吗?鳗鱼们拥有思想吗?沼泽是用方言说话的神谕吗?海浪是大海的意愿吗?瀑 布能拒绝地心引力吗?
> 梅丽莎·杜宾(Melissa Dubbin)和亚伦·戴维森(Aaron Davidson)的作品《海洋中的云》(Delay Lines)
在与双年展配套的出版物《水的词汇表》中,创造性 的水体形象为“河流”建立全新的想象,不断起伏的 力量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启示了瞥见河流的新方式。 67位(组)艺术家,围绕河流、湿地、咸水和淡水生 态系统展开,透过艺术、科学、行动主义、传统知识、 水体的关联性,将生态系统视为交织命运的多孔编 年史,扩展成相互关联的思想三角洲。梅丽莎·杜 宾(Melissa Dubbin)和亚伦·戴维森(Aaron Davidson)的作品《海洋中的云》,在算法中模拟 了海底水体的热量传递方式,为窗户与港口构建了 一种可渗透的联系。类似的,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 (Yuko Mohri)的《更多(泄露的)变体》(More More (Leaky) Variations)以封闭水系统装置的形 式,探索人类设计与自然的联系。这两件作品之间, 是古巴艺术家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一幅 宏大作品《安魂曲》,远看这是一幅用金箔包裹着的 壮丽海景画,靠近时会发现,海水表面由数百个“鱼 钩”构成,人类对世界海洋的影响正如这些鱼钩和 圈套一样险恶。在这里,河流恐怖主义、小溪未来主义、土著科学、多物种正义、水疗愈、鱼类哲学等有 趣的议题,从根本上扭转人类对于自然界与自身关系的理解。
黛西·金斯伯格(Daisy Ginsberg)的作品《替代品》
在黛西·金斯伯格(Daisy Ginsberg)的作品《替代 品》中,科学家们使用数字DNA修复了灭绝的生物, 移动的砖块在影像中被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动物。 巴勒斯坦艺术家埃米尔·阿卜德(Emil Abboud)则 以狼、鸟、狮子、瞪羚和孤独的女性形象结合着口述 史、民间故事和神话,展开一系列奇异和忧郁的地区 记忆探索。这些混合媒体作品始于2009年,她在故 乡巴勒斯坦与社区合作,寻找水源并研究其背后的故事,许多故事反映了性别角色的文化规则,而受折磨的儿童、邪恶的继母、有毒的水井和变形的人,也 与世界各地其他文化的民间叙事产生关联。芬兰裔 英国艺术家汉娜·图里克基(Hanna Tuulikki)的电 影《海豹的亲人》(Seals’skin)讲述了挪威神话中的水妖,在神话里,人类有时会被绑架到水下王国, 海豹失去皮肤后会被困在陆地上,她研究这些故事 时,深深地理解了这些神话就是沿海地区关于丧亲 的寓言。
埃米尔·阿卜德(Emil Abboud)作品《茧》(Cocoon)
1982年,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发起了城市造林计划, 在卡塞尔文献展上种植了7000棵橡树,这是世界上 最早、最具标志性的环境艺术作品。1984年的悉尼 双年展也曾参与了该种植计划,而本届双年展中,位 于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的两个项目向博伊斯表达了 致敬,也标志着这环境艺术的复兴。第一个项目来自 英国艺术家二人组Ackroyd和Harvey,他们正在进 行着的植树项目灵感便是来自那7000棵橡树,植物 萌发、生长和腐烂的过程是与地方生态、全球环境问 题结合而表现的,他们还以各种各样的草为环保主 义者里尔·马登制作了不朽的“活”肖像。第二个与 博伊斯有关的作品是《一拍一树》,这是已故比利时 > 埃米尔·阿卜德(Emil Abboud)作品《茧》(Cocoon) > 汉娜·图里克基(Hanna Tuulikki)的电影《海豹的亲人》(Seals’skin)-111 > 纳兹哈·梅斯塔维(Naziha Mestaoui)的数字互动装置作品《一拍一树》 艺术家纳兹哈·梅斯塔维(Naziha Mestaoui)的数 字互动装置作品,它邀请游客用舞蹈动作“种植”一 棵树,并见证这些树在屏幕中的生长。
纳兹哈·梅斯塔维(Naziha Mestaoui)的数字互动装置作品《一拍一树》
跨越时间、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无缝流动是本届悉尼 双年展的缩影,除了正式的展览场地,公共项目和 前后嵌入的社区互动也带领着双年展超越物理场 域的限制。“艺术为大众(A4C)”作为一个公众参 与平台,融合了不同艺术和政治的理念,通过创造 交流、相互行动和分享的机会,试图解决人类移徙、 边界、流动公民身份以及社会和环境正义有关的 突出问题。受悉尼双年展委托,A4C以厄瓜多尔的 Vilcabamba河为背景,创作了一部名为《德拉·弗 卢米尼斯与地球》的两幕电影,配乐是由数字算法 生成。厄瓜多尔是第一个在宪法中承认自然权利的 国家,计算机为河流和其他生态系统提供的GPS坐 标便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人格”,电影聚焦在一个被 采掘业严重威胁的河流源头,这一地区对许多土著 人民而言具有祖先的意义,通过双年展期间的项目, A4C将世界各地的自然维权人士和社区聚集在一 起,为河流争取固有的权利。而在2/3号码头展区, 托雷斯海峡组织(Torres Strait)将澳大利亚政府告 上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指责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 无所作为。
汉娜·图里克基(Hanna Tuulikki)的电影《海豹的亲人》(Seals’skin)-111
第23届悉尼双年展并不是一个枯燥的说教式展览, 行动主义让它充满了惊奇,充满诗意的对话形式让 人身临其境,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科学家、社 区与生物学家们在解决人类各种窘迫问题上正展 现着远见和领导力,他们将“河流”这一生态词汇 扩展成了一个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的艺术 性精神空间,在这个层面上,双年展已经超越了艺 术本身,成为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得以在此发声的平 台。(编辑:弥生)
文 Article > 陈颖 Chen Ying
图 Pictures > 2022悉尼双年展 2022 Biennale of Sy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