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春尽日”。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进入立夏时节,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
立夏习俗
【迎夏仪式】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尝新活动】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立夏秤人】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立夏养生
慎起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以后气候变化比较无常,应晚睡早起,以顺应阴阳变化。
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会让人感觉没有精神。午休时切记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生病就得不偿失了。
慢运动
汗为“心之液”,立夏以后气温渐升,易出汗,若此时再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机体缺水。因此建议大家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
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减少心脏负荷,防止心肌缺血发作。
调情志
“暑易伤心”,随着天气的逐渐升温,我们的内心也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因此,“立夏”时节要做好“精神养生”,应戒怒戒躁,保持神清气和、心情舒畅,通泄自如,以免伤心、伤身、伤神,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
而老年人呢,则要注意避免因动怒而气血淤积,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清淡饮食
夏季阳气上升,若食用过多油腻、易上火食物,会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夏季还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因此,饮食也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1、多吃“杀菌”蔬菜,可预防肠道疾病。
这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这些葱蒜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对细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其中,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蒜,最好生食。
2、饮食应清淡,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为主。
要多吃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以补充充足的维生素;补充水和无机盐也很重要,特别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还需要适量地补充蛋白质,鱼、瘦肉、蛋、奶和豆类中都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
除此之外,炎炎夏日,大家容易出汗和食欲不佳,此时可吃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立夏,吃出健康来
1、吃一蛋
蛋类相当于一个“微型营养库”,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
特别是夏天易出现心火旺,可以吃偏凉性的鸭蛋来缓解,它不但可以去心火,还可补充由于出汗较多所丢失的钠盐,恢复体力。
2、喝二粥
(1)荷叶粥
益处:醒脾开胃,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
做法:取大米煮粥,待粥熟后加适量冰糖搅匀,将荷叶撕碎覆盖在粥面上,待粥呈淡绿色后取出荷叶即可食用。
(2)麦冬芦根汤
益处:对于夏季汗多、头晕、咽干、烦闷、便秘等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做法:鲜芦根30克 (或干品用15克)、麦冬15克,放入杯中,倒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即可饮用,也可一同煎水服用。
3、吃三鲜
苋菜:夏天的长寿菜
苋菜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通利二便,利窍止血等功效。
一般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苋菜有红、白两种。《滇南本草》记载:“ 白者入气,赤者入血。白动痰,赤破血。“
意思是,红色的苋菜能够驱逐淤血,适合气血不畅、有血瘀的人;白色的(根白叶绿)苋菜,能调畅气机,适合有热痰的人。
蚕豆:夏天的快乐豆
中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三鲜”的习惯,嫩蚕豆就是其中之一。
蚕豆能产生五羟色胺,吃了会让我们心情变好。另外,它含有丰富的胆石碱,有增强记忆力的健脑作用,特别适合考生和脑力工作者食用。
蒜苔:夏天的抗菌菜
立夏之后,湿热的雨水增多,人特别容易出现感染和腹泻。
蒜苔所含的大蒜素、大蒜新素,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天然抗生素”。
蒜苔不宜烹制得过烂,以免辣素被破坏,杀菌作用降低;消化能力不佳的人最好少食蒜薹。
忽闻初夏始,河畔绿意浓
清池荷叶盈鱼塘
万物芳舒,共沐时光
夏木成阴,莫负初心
日子匆忙,美好希望在身旁
高邮湖芦苇荡生态湿地
地址:高邮市界首镇大码头西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