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静的花椒树(爸妈进化论主笔)
前两天看到一则报道《最强陪考!49岁父亲自学通过“天下第一考”,只为和女儿有更多语言》。
朱爸爸备考
朱腾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朱林啸的爸爸,今年49岁,他本科专业是理科,工作中也几乎不涉及法律。
“法考要学习的知识很多,8门课程,还有很多司法解释和法律条款。必须要保持充足的学习时间。”
从2月份备考以来,朱爸爸不论工作有多忙,几乎都保持着每天5个小时的学习时长。
朱爸爸主要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和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学习,晚上经常学到10点,周末更是会集中精力全天学习,刷网课、做真题、背知识点。
当问及法考初衷,朱腾强说:“我姑娘是学法律的,(我参考)也是为了跟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跟她交流的时候不说外行话……”
最终,朱爸爸通过了考试。
朱林啸也被推免到北京大学,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
朱家全家都是学霸,朱妈妈从计算机专业跨考了CPA(注册会计师)。全家人最喜欢的就是聚在一起聊天,交流学习内容。
朱林啸说,自己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绩离不开父母从小的教育和家里的学习氛围。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董卿曾说:“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性格即命运,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在你的成长当中最初的耳濡目染的榜样,就是你的父母。”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践行层面上,很多父母面对熊孩子的教育,大呼:“我太难了”。
成为更好的父母,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内化自己,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进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有一部名为《镜子》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14岁的泽清,沉迷于上网下军棋,母亲关心他,他却经常说母亲“贱”。
母亲在他下棋间隙给他送饭送菜,可能干扰到他,他拽母亲头发,用长指甲抓,甚至动刀子。
这一切的行为,都能在泽清的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泽清说,我妈脾气暴躁,讲什么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和她解决不了的时候,就会用暴力。
甚至当泽清也学着爸爸对母亲施暴的时候,爸爸就躺在一边,闭着眼睛,什么也不管。
在片中,泽清说,我觉得家长课堂实际上比我们学生(训练)更重要,其实我一开始就经常和他们说,要待81天的,应该是家长,而我可能只需要6天。
从家庭层面上,泽清的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父母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我们的认知里,泽清应该是一个上进的孩子。恰恰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父母的“不重视”,让泽清认为自己在家庭中缺乏“存在感”,这也是泽清答应拍纪录片的原因。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里讲到,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父母: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他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正面管教理论给出的解决方法: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
正如纪录片里所讲,我们欠缺的是一个对爱的认知的教育。
实际上我们父母缺的是自省内化和自我接纳的能力。
心理学上讲,缺乏自我接纳能力的人,也不容易接纳他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心理诊疗研究总结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不断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真实自然。
我们要学会接纳,学会反思自己,只有当接纳生气、厌烦、害怕、不幸等负面情绪就像接纳温情、兴趣、宽厚、友好感受一样时,我们才能获得成长,我们同自己的关系、他人的关系才能真实自然,才能真心地改变。
当我们真正接纳了自己,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就会管理好自己情绪,“以身作则”,包容孩子的错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进而采取“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将爱贯穿整个教养过程中,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董卿曾在《面对面》中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为更好的父母,需要我们感同身受地关注孩子,忽略“教育任务”,认识到孩子的真实感受,避免为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所谓“教育任务”是指父母理想中未来孩子的“模样”,可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愿景。
很多父母往往把自己没有达到的目标或者梦想,加持到孩子身上。
约翰·戈特曼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谈到,对于拥有“教育任务”的父母来说,尽管情绪可以成为同理心,交往和辅导的绝佳机会,但也可能带来真正的挑战。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目标,很可能成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绊脚石。
父母将自己的人生过往经验和价值观灌输给孩子,致力于将孩子打造成父母理想中的样子。
一旦孩子的行为与父母所期待的有落差,父母就会不停地批评、指责孩子,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长远而负面影响。
曾是红歌手的陈美龄,将三个儿子送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华人圈是备受瞩目的“教育家妈妈”。她本人曾在斯坦福大学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谈起她的“教育任务”,她说,我只是想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把他们培养成为可以自立、知恩、报恩、幸福的人。
她不断强调,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
在谈到教育方法时,她说,有一个方法就是以身作则。有很多家庭,比如妈妈做不到的事为什么我要做,小孩会觉得不服气。我当女儿时有点娇娇女的感觉,也会偷懒,但是当了妈妈以后,我不想孩子像我一样,所以我改变了很多,我丈夫也改变了,不吸烟了。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儿,你也不要做。
正是这种言传身教的理念,她带着孩子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她说,这样努力学习,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身教的重要性,她举了一个孩子在玩具店要玩具的例子,当孩子因为想要玩具而发脾气时,家长通常先劝他,但最后会让步,让他不难过。
孩子学会了他可以耍赖,用耍赖来面对自己的起起落落。尼尔森建议,这个时候,家长要坚定的把孩子带出玩具店。对孩子说:“等你平静后再说”。这个时候,身教强于言教。
关于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演员陶虹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我们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不是为了要赢过孩子。
他那幺小,你那么大,你欺负一个小孩,你把他制服了,有什么光荣的。
在这种关系中,不要去试图谁输谁赢,就试图去理解他,解决他眼前的问题,就好了。
是的,成为孩子的榜样,做孩子可以信任的父母,解决他眼前的问题和困难,就好了。
有趣而稳定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孩子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努力而向上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孩子的未来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宽松而包容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孩子的格局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定义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有高尚的精神情趣;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有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有良好的家长教养态度;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等。
前些天,有一个以模仿李佳琦的小朋友天天火了。
最近,他和爸爸一起拍了一系列视频,叫做《孩子考了60分》。
视频的内容,就是父母发现儿子考了60分之后会有的各种反应。戏精爸爸用9种深入人心的人设,贡献了9段笑翻全场的表演。
视频发出后,流量高达600多万,而且妈妈也经常出镜和他们一起拍视频。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羡慕的欢乐家庭。
天天红了以后,很多网友纷纷替他担心,小小年纪就成为网红,会不会耽误了学业?
天天爸爸回复:秉持八点前完成作业才拍视频的原则。他说:“拍视频是想尽量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且读书和兴趣培养并不矛盾。”
天天爸爸也明确表示过,不会让天天接广告,不走商业网红的路线。
前一段时间,天天爸爸还专门策划了一期讨论校园霸凌的视频,这则视频还被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引用了。
生活在这样一个健康有趣的家庭环境里,在爸爸妈妈的陪伴支持下,有父母言传身教的引导,天天的未来可期。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火了的“国民才女”武亦姝,以高考成绩613分,进入到了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学习。
武亦姝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科研机构工作,母亲是一名美术教师。小时候开始,她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开始背诗词、学绘画和阅读大量书籍。
她经常与家人一起读书,玩诗词接龙,培养了她对诗词的兴趣,为她后来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学习从来不是她的生活全部,更多时候她会去认识新朋友、看电影、旅游、玩游戏,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武亦姝的妈妈说过一段话: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优秀的武亦姝。
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父母能够做到言传身教的基石。
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首先要使自己变成更好的父母,这需要内化和放下“教育任务”,接纳自己,容许犯错,用爱宽待孩子,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在爱的家庭环境下,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进而将孩子培养成为有用、有趣的人。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
他说:“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时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所以,父母的榜样作用远比任何训练、教训的影响来得深刻而有意义。
作者简介:安静的花椒树,富书专栏作者;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曾做过媒体编辑、高校教师。理性的思考者,擅写教育成长类和职场方面的文章,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