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是丁香》剧照
2022年新年伊始,“相约北京·遇见江南”——苏州芭蕾舞团以两场芭蕾精品gala 《精品荟萃:春之祭》及三场芭蕾舞剧 《我的名字叫丁香》,将浓郁的江南风情带到了北京。油纸伞、昆曲、西施、唐伯虎.......这些富有 江南气息的文化符号,与 源于西方的芭蕾艺术交相辉映,呈现出苏州芭蕾舞团独特的艺术气质。
两场《精品荟萃:春之祭》共呈现了八个精彩芭蕾作品,汇集了古典芭蕾、新古典芭蕾、中国芭蕾、现代芭蕾等多种不同芭蕾舞风格, 既展示了苏芭舞者精湛的芭蕾技术技巧、严谨规范的芭蕾训练体系,更展现出苏芭舞者极强的音乐感知与表现力,以及出色的身体运用能力。苏芭原创新古典作品《肖邦的诗》以肖邦的钢琴作品为伴奏,舞者身穿简洁、标志性的芭蕾舞服,细腻的足尖技术和动人的身姿,与光影、音乐交织融合为一首浪漫的诗歌。
在此次gala上,苏芭演绎的 《西施》与 《唐寅》两段双人舞,则堪称是“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
取材自中国古代文学及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名人,两支双人舞用芭蕾舞的形式,将“风流才子唐伯虎”和“西施吴王”两个截然不同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深刻呈现中国文化内核,与现场的观众取得了深深的文化共鸣。
《西施》剧照
《春之祭》剧照
现代芭蕾《春之祭》则展示了一个更加富有张力的苏芭, 充满野性与力量感的舞蹈动作与编排,使得舞者释放出了更多的能量,仿佛将现场观众带回到原始的、野蛮的、可怖而又神秘的祭祀中,探寻自然与人的深刻羁绊。苏芭选用了美国编舞家格伦·泰特利版本《春之祭》,在保留了大多数《春之祭》中共有的能量的同时,编舞家独特的舞蹈语言带来极强的冲击力与新鲜感。苏芭舞者所展现的超强身体能量、舞台张力以及过硬的舞蹈技术,更赢得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苏芭在gala中展现的独特风采延续到了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中。这是苏芭最新的原创芭蕾舞剧,讲述了革命烈士丁香与阿乐于国难之中相识相知相爱,最终却难相守的凄美故事,歌颂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烈士。作品编舞为著名舞蹈编导 王亚彬,抽象的现代舞语言结合着芭蕾动作以及深入人心的江南文化符号,中西结合打造出一部感人至深的完整芭蕾舞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舞美简洁而大气,巧妙的舞台调度让简单的舞台布景呈现出时间空间的转换,电影级质感带来极佳的观看体验。
诚意、 惊喜与 “中国芭蕾”,也许用这三个词汇可以概括苏州芭蕾舞团此次的北京之行。近年来苏芭佳作频出,是中国芭蕾舞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2021年6月《我的名字叫丁香》全球首演期间,我们在苏州芭蕾舞团,对其艺术总监潘家斌进行了一次专访。从作品聊到观众再聊到现代和古典之间的发展。
时隔半年,我们借“丁香”北京之行圆满结束的契机,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和大家分享。
01
在2021年的时候,
为何选择将“丁香”的故事搬上舞台?
这个命题是苏州政府给的,我们 (苏州芭蕾舞团)来做。跟 亚彬的合作,是我们推荐的。其实我们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看国外的编导进教室是非常平常的。作为团来说,就是要提供一个专业的氛围,然后能够激发创作的欲望。
国内也有很多创作过革命题材舞剧的,但是我们希望找一个,不是习惯于创造一大堆人的这种。我们当时是考虑到,亚彬比较习惯于创造小型团队的这种。
他们一直在说要有芭蕾的形式。其实芭蕾是一种方式,和不同的编导结合会有不同的效果。我避免简单性的芭蕾舞,因为简单性的芭蕾舞太简单,课堂组合谁不会。所以,我认为它是可以融合起来的。
02
2021年首演之后,效果怎么样?
很成功啊。听大家说起来的效果还是很成功的。
我们的创作,包括亚彬他们有很多想法,剧本一直在改。
每个人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不一样,大家都提了很多建议,必须要尊重编导。有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地方那样处理合适,我也会问问亚彬。她有的时候会接受,有的时候会坚持她的,我觉得这个没有错,我觉得其实艺术家就要坚持,否则就没有你自己了。
大家要习惯于艺术家的自我个性,最终这个作品是不是能够立起来,是看时间。拿了奖也没有用,拿了奖的很多作品,还能演吗?没有人看。
一个作品在不停得做的过程当中,会形成一个见解,会不停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往上走。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沉淀的过程。而不是说你必须要做出来,做不出不行。
《我的名字叫丁香》剧照
03
观众因为有共鸣或者看得懂, 而走进剧场;
但是,纯艺术的东西,
并不能完全满足大众审美。
这是个特别大的问题。普通观众他只是去看光很漂亮,服装很漂亮。他其实对舞蹈并不……然后就会产生一个脱节。
我认为:还是一个文化认知的,一个巨大的话题。 你越往上走,你的群体会越少。但你如何来把握这个东西,确实非常难。对我来说,如果他们的导演能对舞感、动感有更高认知的话,他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最后就是发现舞蹈的东西不够。
作为我们来说,我们想去追求的是一个纯舞蹈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很高级,但是他可能看不懂。
我去年做《一呼一吸》,很多人可能看不懂。这个45分钟,其实是音乐的安排,对人员的安排和对舞蹈的一个理解。然后用什么样的形式,用什么样的舞感体现,其实很有意思。
我们这儿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懂。
还有说这个太快了,我就产生一个想法是,你真的慢下来,你真的能够坐下去吗?我做的《唐寅》第一段非常长。为什么,因为第一个它所有的音跟音是连着的,中间断一下,就没法进行了。
另外是对观众的一个考验。在国外他就能坐下来看动感,看引导者的想法,他们就是这样看古典芭蕾。他们一个剧场百分之七八十是满的。
我们这儿呢,不是来欣赏的,他是来看你怎么样呈现,这个高度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也在琢磨观众喜不喜欢,就站在这个高度来琢磨,然后说我还是要做这个东西。
你说我会不知道吗?我也知道,但是,我认为: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东西。然后,这个中间我挖空心思来弥补它的长度,用各种方式来填补他,让它来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状态。到今天我们还是说看没看懂。那为了让你看懂我要放字,像唱昆曲一样的,一句话出来不知道说的什么。
04
当你真正热爱的时候,
慢慢地就会产生更多共鸣
其实在我看来,人体的肢体动感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它是千奇百怪,就四肢,延伸出无穷状态。
我觉得舞蹈这个职业真的……一锻炼身体,而且如果真的对身体有感觉的人,是非常……因为你进到教室里面,马上就知道在这个地方不行,那个地方不行。一看这个人今天不对劲,很明显。自己也会有感受的。
但做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变成工作了。如果在工作责任的状态下,还能有玩的感觉。那真的是……我们经常说玩起来,在教室里面玩起来就找到乐趣了,也给自己寻找乐趣吧。
我一直认为芭蕾课堂要改良,要有自己的动感,然后跟他们动起来。说到教育真的是个大话题。编创好的更少了。在这个框框里面,让他能有突破。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超越他。
我从小跟着听的时候就是站在一个很低的平台跟着学,老师说是这样就是这样,你多出去一点就要回来,自始至终给一个概念就是这个才是对的,然后我们就是现在这个状态。
我们今年排天鹅湖,小女孩们跟着跳得挺开心的,休息的时候就问她们,姑娘们你们喜欢跳舞吗?齐口同声,不喜欢!听完我很震撼。然后我问为什么来学?父母让我们来学的。教和学的这个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名字叫丁香》剧照
05
站在眼下看,“现代”和“古典”芭蕾
在我看起来现代舞有很多。每个人自己就能形成现代舞的状态。这是一种动感的大爆炸。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芭蕾需要改良、改革,这是我所看见的。因为如果还是僵在教室里边,我觉得这是非常落后的。
话说回来就是,从基础性的训练,我认为它 (古典芭蕾)还是不错的,因为它有一个框框,告诉你哪个地方是漂亮的,其实古典芭蕾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来说,它会容易走入一个大线条。
我在跟他们教课的时候说,其实arabesque (阿拉贝斯克)不是说只是一个arabesque,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如果说观念性,就是到教的时候,如果知道更多的细节,相对来说你和别人会是不一样。它不是模仿。
所以,现代舞现在谁都想去学,为什么,就是因为 一看你跟我的动作不一样,他跟我的不一样,然后你产生一种对自己的自信,对吧?
但是,芭蕾都是一样,条件好的就很漂亮,脚背往那一放就很漂亮。我认为, 最终是你的观念,理解上的东西不一样。我说的观念和现代舞的观念是一样的。就是说,这个动作是个规范性的东西,但是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效果也好,自己感受也好。
所谓的效果其实就是它的一个饱满度,对动作的一个饱满,我们看到演员跳得好的话,其实就是他在台上的一个饱满度。tendu (擦地)也是一样,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有自己身体的状态,他们的饱满度,其实我是从这方面看到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其实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可能说的有点太虚无了。
但是,我觉得有时候排练厅好比武术或者是打斗的感觉,你到了排练厅以后,你马上就会感受到对方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层面。他说的,他做的,他的样子,如果说你是很敏感的人。
编舞的人也好,教课的人也好,这背后其实还是观念,你站在哪个观念去教,然后你会出来很多想法,它不是单一的。
芭蕾它是一种习惯,它的用力方式,它的这种方式其实一切都可能。
现代舞拿过来我也能跳。但这里面其实最难跳的还是古典芭蕾,吃条件,吃功夫,要在非常严格的框框里,做到这些东西。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框框里,你还要去有一些个性化,就是它的灵魂,你还要有技术。限制太多了,跳得好的能在这个框框里把他撑开,就是大师级的,太少了。
普通观众最能看得出来的是力量,马上就能看出来弹跳,这个东西是这门职业的一个功能性的东西,必须要具备的,你没有的话就不讨好。但是,要弹跳出味道,就要从灵魂里面来细节化,都是非常细微的一些东西。最终是灵魂,也就是观念。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剧终-
采访由佩潼和大雨进行2021年6月11日
采访文字整理叶东君
审阅 佩潼
配图为2022年苏州芭蕾舞团
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相约北京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
演出期间的剧照
摄影 佩潼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评·史晶歆和《形行·春刹》 | 从身体到“人”
评·“跃动她影在西岸”|一次女性议题下的中法舞蹈创作聚焦
评·《公众》和《群像》 | 段妮在“西岸”完成的“第一次”
众人谈·戏剧在特殊时期的策略 | 线上和现场,挑战或机会
致2022年 | 在“前行”的时代,遇见最好的一代人
评·上话版《红楼梦》 | 清风舞台上,隔与远的梦
评·舞台剧《倾城之恋》 | 看戏,还是“看戏”?
评·进念二十面体·《魅》 | 钢琴与说书,如幻似真的魔法
评·进念·二十面体《建筑城市》 | 好的实验,是在挑战观演体验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上话·新文本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