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赤水丙安古镇赶集日,这哪是大集?分明是大家庭聚会

2019-05-01     懒游的故事

接着分享我在丙安古镇的幸福时光。丙安古镇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三面濒临滔滔东去的赤水河。由于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少了外界的纷扰,整个古镇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

从赤水旅游长途客运站发往丙安古镇的车40分钟一班,途径复兴古镇,车程大概40分钟,非常方便。进入古镇要经过这座铁索桥,票价10元,如果你要在古镇上住的话,要保留好门票,这样你就可以多次出入古镇了。

其实我第一天从赤水到丙安古镇,就赶上了“大集”,只不过时间太晚了,大集已经结束了。心有不甘,好在每逢阴历的三六九都有集,临时决定在多住几天,一定要赶一个完整的集。这不,今天又是大集日了,早早出来看热闹。古镇很小,大集的位置在山坡上的一大块空地上,距离我步行一分钟,直线距离几十米。早早上去看了一眼,大家还在准备中,不急,先回客栈。

坐在客栈门前的竹子凳上,和老板随意聊着天。图中的那条小巷,就是通往集市的,我在客栈门前,可以看到赶集的人群。这位老哥吸引了我,这是卖什么的?

原来是卖“白麻糖”的,我好奇地凑上前去,挑担里有两种颜色的糖,一种是白色的,一种是褐色的。买一点白色的尝一尝。很甜很香,但很粘牙,分给客栈里的人都尝尝。有人开玩笑地说,找卖糖的赔牙去,5块钱的糖,倒赔100块钱的牙。

镇上赶集的人却喜欢这样颜色的糖,客栈老板说,这种颜色的糖,大家买回去是腌菜用的,用糖腌菜?头一次听说。一整块大饼一样的糖,卖的时候,用小锤子从边缘开始一点点敲碎。

卖糖的老客用小锤子频繁敲击勺子,发出清脆而短促的声音,吸引顾客,很有特点。

似乎是我给开的张起了作用,老哥的生意变得好了起来,顺势就在我住的客栈前扎下了根。

慢慢地,来赶集的人多了起来。我问了下身旁的客栈老板,这些人你都认识吗?老板说,只要不是外面来的游客,我基本上都认识。

要通过这条小巷子,走几步台阶就到了大集。看来今天赶集的人真不少,客栈老板说,以前人特别多,山上的各个村寨的人都过来赶集,把小小的丙安镇堵的水泄不通。近年来,很多山上的村寨都搬迁到了山下,赶集的人少了一大半。再说了,现在也不是物资短缺的时候了,三天一个集,每个集也不需要买太多的东西,够两天吃的就行了。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去大集拍几张照片去。9点多钟,人开始多了,这场面才是我心目中的大集呢。

丙安古镇的集市,和前面介绍过的复兴古镇的集市不太一样。丙安是在山坡上,只有几百平米的平地,比较狭小局促。

新鲜的蔬菜很畅销,我有点迷糊了,这里不是家家都种菜吗?为啥卖菜的和买菜的这么多?

这里是肉类区域,这个小市场,平时是空着的,只在赶集时出摊。这个“丙滩场”有点儿说道,丙安原名丙滩场,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一一丙滩而得名。

赶集的老乡们一般都会割块猪肉,当然,不用多买,够两天吃的就行了,三天一个集嘛。

市场的一角还有个熟食区。

摊主正剁着一只熏制金黄的肥鸭,看来今晚这位大妈家里要加菜喽。

市场上有一只大狗,不知道是啥品种,就在主要通道上趴着,赶集的人都要从它身上迈过去,真是太过分了。大狗很安静温顺,不乱叫也不乱动。有人说过,一个地方狗的脾气秉性,特别像那个地方的人,你说有没有道理?

市场上还有一家售卖蔬菜秧苗的,这位老奶奶在挑选秧苗,这里的人家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自留地”,可以种蔬菜。

大集上的大蒜很受欢迎,看来黔北小镇里,老乡们也是喜欢用大蒜做调味品。

几位老奶奶在扒豌豆,这是个时令蔬菜,很受欢迎。

集市上,也有很多人会“抓”几个鸡仔或鸭仔回家养起来,小男孩怯生生地看着小动物,充满好奇。

满载而归的赶集人。

女人们坐在一起喝着新鲜的豆浆。

很多人挤在这里,等着理发。

男人们都在大大小小的茶馆里。其是古镇很小,并没有日常营业的专门的茶馆,都是在赶集日里,临时把自家的客厅简单摆几张桌子板凳,临时充当茶馆的。最感人的是这里的盖碗茶是1块钱1杯,可以无限续水。

烟民们会聚在老街中的烟摊前,尝一口新烟叶,这位是不是可媲美纪晓岚的大烟袋锅子?

在老街的一角,有位孤独的“缝补匠”。

老街上的老奶奶,看得出来年事已高,但面色红润,精神头不错。客栈老板总是说,这里的人都很长寿。

这是我前文中说到的,不挂招牌,只在赶集日开门迎客的豆花店,平日里只在门前摆上一个小摊子卖日杂。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一向很严肃的老板娘也开心地笑了起来。她家的豆花饭很有名气,很多赶集的老乡们都要来尝尝豆花饭。

记得上个大集日里,我也在这家吃过豆花饭,由于语言不通,老板娘反复向我介绍的“烧白”,我听成了“烧麦”,一头雾水。吃完饭后,在后厨里看到了“烧白”,应该就是梅菜扣肉吧。为了尝到“烧白”,我一早就过来跟老板娘打招呼,一定给我留一份“烧白”,就为了吃你家烧白,我才又多住了2晚。

上文曾介绍过这家小店,文中提到了这个装米饭的木桶,文后网友评论,这个不叫木桶,这是甑子,甑读音为zèng,是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有屉而无底。甑子是用杉木做的,蒸出的米饭比电饭锅的好吃多了,而且不上火,真是长见识了。

丙安古镇上的大集,虽已没有往昔的盛况,但仍是古镇周边居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赶集由来已久,但时至今日,采购东西倒成了其次,更像是原住民们的一次大聚会,大家聚一聚,聊聊天、喝喝茶,再喝点小酒才过瘾,算是对自己辛苦劳作的一种犒赏吧。

待续,我在丙安古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uX5C2wBmyVoG_1ZH3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