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形塑造在汉字字体设计中的重要性研究

2022-07-08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笔形塑造在汉字字体设计中的重要性研究

汉字的笔形,在文字学意义上指的是结 构成汉字的不同笔画。而设计学意义上 的笔形则指的是笔画的设计形态,如横画的笔形就有多种形态。对于字体设计 而言,笔形是一套字体与另一套显著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就如同一个物体与 另一个同类物体用以区分的明显体态特征。

笔形塑造是汉字字体设计的最关键步骤,它不但决定了字体的风格走向,更是汉字易读性的 重要标志。

笔形设计影响字体的风格塑造

书圣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说:“一点失所, 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 肱。”设计一款好的字体,必然需要有好的笔 形设计,这就像盖房子先要将梁柱、墙石处理 完美一样,一字之中若有一个笔画设计不协调, 如同美人病了一目,瞬间式微。

> 上海字研室的仿宋体、黑体、楷体笔形设计(图片来源: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编,印刷科技实用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1992)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三十余个,东晋时卫夫人写《笔阵图》,将之分为七类,后欧阳询《八决》 又增一类,成为八类:“点”如高峰之坠石,“卧 钩”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 如万岁之枯藤,“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撇”利剑截断犀象 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这些描述很形象的道出了汉字基本笔画美感的要旨,点要有高峰坠石之势,卧勾要有初月的弧度,而横要有如长长的阵云的起伏。这些 要旨,即便是最没有点画美感的黑体字也应遵守,例如捺笔要有一波三折的起伏才能显得灵动有势。

字体设计中,笔形也是必须事先确定的,一经定下,字体的风格便定下大半。比如上海字研室在设计前提取出楷体、宋体、黑体的笔形, 应用在仿宋体、黑体、楷体的笔形设计上。一 般来说黑体的笔形类型最少,楷体为多,因为黑体极大的统一了笔形,减少了变化。再比如宋 体中“十”字的设计,不同的笔形粗细设计使得 二十五个“十”字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各有各的美感。而这二十五种变化还没有加上笔画起至部位的变化,事实上,笔画起止部分的变化才 是风格最重要的塑造者。《永字八法》说:“一 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对 于笔画起止部分的处理尤为关键。

> 宋体的多种笔形设计

我们将常用的不同宋体横画集合在一起,观察 其笔画末尾部分的装饰角,大小、角度、线的弧 度各个不同,再与不同的粗细变化结合在一起, 字体的风格也就变化多端了。

再比如笔者制图的三款骨架结构完全相同的 字,这三款字重心位置、大小比例俱来自同一 个骨架,但是笔形截然不同,形成的观感就是完全不同的字体。而如果笔形相同,重心不同、 宽扁比例不同或者粗细不同,则相差不大,感 觉是一个字族的字。可见,笔形对于风格塑造 具有决定性意义。

笔形设计影响文字的适读性

单字如果没有自身形态特征,每一个字形状差 不多,并且笔划结构单调,近乎几何或图案形式,格式一律,那么排在一起就很容易混同,这 样的文字不易识别且容易引起混乱,读起来也就相当费力。为此,有必要使每个字的笔划尽可能具有一定的特点,显示出强弱高低,以加 强字的整体气势。西文字体在这一方面使用衬 线,笔划的起点和结尾都很分明,还在字体上 突出笔划的重点,使得字母的易读性增加。汉字也应在起笔、末笔、钩和撇、点、字肩等处使 字形具备一定的特点和变化,从而使字体更加便于阅读。

日本字体研究者今井直一也说:“以图案的、几 何学的单调并列交错笔画所构成的文字,缺乏彼此识别的标志,就很容易混同。为使有特征,就要有粗细变化、有突出的特征笔画。西洋文字的装饰线的作用是可参考的。”

> 三款字重心位置、大小比例俱来自同一个骨架,但是笔形截然不同,形成的观感就是完全不同的字体。(图片来源:笔者制图)

比如说汉字隶变的形成就是为了改变篆书笔形 没有形态特征的问题,增加了“蚕头雁尾”的变化。汉隶单字的最后一笔往往是燕尾最为粗重的一笔,书写者在完成这个雁尾的时候犹如画下“休止符”。这改变了以往篆书无休无止的笔形感受,加强了符号特征,便于人们识读。如 果把“蚕头雁尾”笔形去除,则识别特征锐减。 后人根据汉隶的书写痕迹,归纳出另一个有利于识别的规则——“雁不双飞”,即一个字中只有一个“雁尾”这样的重笔,这使得单字的特征更为明显,看到一个“雁尾”就可以意识到这是一个独立的单字,不容易与它字混同。 当然,不适当的、过度的笔形设计也会增加辨识的难度。类似综艺体、娃娃体、竹节体这样 的笔形,有了新奇之意,却使得字形模糊,识 别度降低。而黑体这样绝少修饰的笔形也是 不太适合正文阅读的。日本设计师小宫山博史在《黑体字的现状与未来新世界的构建》一 文中便写道:“黑体的线条造成空间的极度方正,稳定却缺少变化和节奏。在小尺寸黑体排成的长文章中,线条间的白空间会显得狭窄, 从而在识别中增加对眼睛的刺激,使人们感到难以阅读。”

笔形是汉字字体书写性传承的表征

汉字有着无以伦比的书写传承,这种传承在现 代汉字正文字体设计中显而易见,楷体、仿宋体 是毋庸置疑的书写性文字,宋体的起笔、收笔、 转笔、捺笔、点法都是来自书写体的转变,就是 无甚变化的黑体字在设计之初也是极力希望能 对传统笔形有所保留。

上海字研室的老一辈设计师、字体设计非遗传 承人徐学成在他的文章《‘黑二’字体有哪些特 征》中回忆黑二体的笔形设计时,就写到:“黑 二体风格的形成,其笔画形态起了主要作用。 因为其笔画形态和装饰体现了汉字书写时的起笔和收笔的韵味,在横竖笔画的两端加有喇叭口的装饰。一是表示汉字书写时的起笔和收笔,其次是使字形更端庄稳重。在挑、点、撇、 捺、勾的形态上,似有汉字书写的笔意,体现中国汉字的民族形式,造就了鲜明的风格”。

> 华文细黑的结构分析(图片来源:华文字库提供)

我们仔细分析来自黑二的华文黑体的笔形特征,就能验证徐学成老先生所说,竖笔、撇笔的起笔部分极力模仿了书写的痕迹,小小的 装饰角左小而右大,弧线柔和,平捺一波三折的变化更是从粗到细再到粗,完全符合书写笔意。即便是横画,也有书写意味的保留:汉 字正楷书写时横画通常都表现出两头粗中间细的状态,宋体将起笔收笔变成了装饰角而取消了中间笔形的粗细变化,黑体只不过将 两头的装饰角极力缩小并保留中间的笔画粗细变化。

可见,对于黑体字笔划两端的所谓“喇叭口”本 来就是一种笔形设计,有必要对于目前那些从 结果推导的错误说法进行纠正。这些错误的看 法,有一种解释“喇叭口”是为了弥补字体笔划 的视错觉而对笔划进行强调,更有一种说法, 认为是为减少溢墨现象对笔划清晰度的影响, 增强字体在小字号时的识别性,特意放大线条 两头。这两种说法都是笔形设计的附带结果, 是这种笔形设计带来的有益的视觉效果,而非 最初的设计来源。

在此我们可以引用小宫山博史的话进一步说明字体设计与传统的关系:“明朝体(宋体)具有 高度样式化的造型,更为重要的是它仍然维持 着毛笔手写所形成的粗细变化、运笔特征及基本要素的形态,而且没有失去构成‘行’的文字 群中,由大小、字重的浓淡、线条的长短相糅合而形成的,只能用‘呼吸的节奏’来形容的独特氛围,正是这些才使明朝体能够捕捉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结语

汉字字体风格的形成受到笔形特征、中宫形 态、重心位置、字面形态等要素的影响。这其 中,笔形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笔形的不同决定了 字体风格的不同,更进一步影响到字体的易读 性。同时,笔形也是汉字字体书写性传承的重 要体现。充分重视笔形设计是做好汉字字体设 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编辑:九月)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文 Article > 王静艳 Wang Jingyan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94d2914d137588e4edb2ca419d113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