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需要被讲述和重述” ——澳洲原住民与《大气候》

2022-06-09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故事需要被讲述和重述” ——澳洲原住民与《大气候》

2022年3月,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 利亚州国立美术馆(以下简称NGV)将带 来新展“大气候”(Big Weather)。“大 气候”从NGV馆藏的原住民收藏品中选 取大量作品,它们包括许多原著文化的故 事,如不同景观的形成过程、神圣水道被 更新和补充的方式等。展览将这些作品 携带的大故事串联起来,提醒人们我们 与天气相互共生的关系,也指出讲故事这 一知识传递方式的持续性和重要性。

“故事需要被讲述和重述,这一讲故事的过 程,让我们能够承担责任,并将这份责任代代 相传。”贾里德·M·菲尔德(Jared M. Field)博士 在展评《不过是好的方向》里写道。在气候问 题愈发紧迫的当下,这是一个及时的展览,澳 洲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文化知识里包括 对天气系统丰富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这些 古老的智慧在展览中被立体地呈现。展览突出 了原住民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分享与天气相 关的故事和仪式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确保这 些故事和古老的文化知识在后代继续存活。

> 迈克尔·莱利 (Michael Riley) 的作品《云朵(牛)》

《大气候》展示了来自不同原住民社区的艺 术家的作品,许多参展者对祖先的精神性生 物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它们召唤雨水、冰雹 和季节性风暴,以让这些水融入河流、恢复自然景观并滋养野生生物。多元的作品和不 同背景的创作者共同组成《大气候》:来自 澳大利亚南部艾尔半岛河流之地的编织大 师伊冯娜·库尔玛特里(Yvonne Koolmatrie) 带来近年的编织雕塑。来自约塔约塔的艺 术家唐娜·布莱克尔(Donna Blackall)展出 新编织的盾牌,她的盾牌同时体现自然的基 本层面和库林族的语言群。讨论与动物重 要关系的作品也参与展览,如莉娜·亚林库 拉(Lena Yarinkura)的凶猛针鼹和文化转 变。艺术家农吉林加·马拉维利(Nonggirrnga Marawilli)的《雷阵雨起》和比尔·威士忌 (Bill Whiskey)的《卡塔丘塔附近的岩洞和 乡村》作为NGV重点藏品加入展览。艺术家 海纳·哈姆(Treahna Hamm)受美术馆委托 创作的新作讲述了大气候对乡村的影响,也描述了近年破坏性森林大火的故事。《大气 候》也包括迈克尔·莱利 (Michael Riley) 的标 志性摄影系列的作品《云朵(牛)》系列。妮 西·坎普斯顿(Nici Cumpston)的摄影作品也 入选,展示了巴金吉村(Barkindji Country) 被洪水淹没的情景。

艺术家伊冯娜·库尔玛特里被视为今天澳大利 亚重要的艺术家和编织大师。生于20世纪40 年代的库尔玛特里,在墨累河边度过她大部 分生命。从墨累河下游一直延伸到库容泻湖 的河口,这是艺术家的祖先们生活的土地, 她的祖先们曾在此相遇。从孩提时代起,她 通过开车、骑马和步行的方式,穿行和经历 它的不同景观,家族的艰难境况和从事季节 性劳作的父母是她与墨累河最初的关系。

> 伊冯娜·库尔玛特里的作品《鱼勺》

从接触传统编织技艺到今天,她在曾接纳和 滋养祖先的同一条河流上创作,采用的创作 材料是和祖先们当年播种的作物相同的植 物——灯芯草。自1980年代开始编织以来, 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祖先的传统恢 复生机,让它们重新进入人们生活。开始新 的作品,她会走到河边,不仅采集灯芯草,也 吸收不同的养分和灵感,和她自己族群的文 化与历史产生联结。“这条河给我灵感,我一 边走,一边开始编织,然后我会想,我要做一 架飞机,然后,我会构思它应该长什么样。”

几十年来,库尔玛特里用本土的灯草编织立 体雕塑,将祖传故事与她在河流之地的个人 史交织在一起。有时,她走回个人历史,进入 另一个世界,一个生存艰难、无法保障温饱 的世界。“没有早餐等着孩子们,他们不得不 制作篮子和渔网,去河里捕捉食物。当我创作 时,我回到过去。那些过去属于多年前,但我 仍然喜欢去河边,去他们曾经坐过的地方, 坐在那儿,编织。”她的作品主题也透露她 一次次回到历史的“旅行”——她描绘出自 河流之地充满梦幻的传说故事,如《河流本 伊普》和《彩虹蛇》。1997 年,她带着自己的 作品《鳗鱼陷阱》参与威尼斯双年展,《鳗鱼 陷阱》是库尔玛特对传统工艺品进行现代手 法的再造,作品讨论到创新和文化独创性议 题。这次展览,她带来的作品之一《鱼勺》也 讲述了关于伴水而生族群的生活故事。

> 乔治·诺那(George Nona),雨云头饰,2014

对于库尔玛特里来说,濒临消失的源自具体 生活的河流之地编织技术是她持续创作和 分享她的知识的根本动力。她的雕塑作品 讲述了一位河流之地的现代女性的个人旅 程——她如何与来源地和传统历史保持紧 密联系,并复兴一种缘起古老族群的濒临灭 绝的艺术形式,成为了这一形式的大师。现在,七十多岁的她努力延续她的技艺,并进行大量的教学,她先教她的母亲编织,现在, 她也在教年幼的孙女编织技艺。她认为,将 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很重要;你可以谈论文化, 但你也要去实践那种文化,这种实践让它活着。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种下种子。她希望,有天,当她无法继续编织时,她的孙女会 以自己的方式,延续自己的探索,像她一样, 富于创造力也充满耐心。

另一位参展者唐娜·布莱克尔也是一位编 织艺术家,来自约塔约塔族(Yorta Yorta/ Taungurung)。十多年前,布莱克尔参与来自古纳瓦吉(Gunditijmara)编织大师布朗温·拉泽木 (Bronwyn Razem)的工作坊,对篮子编织这门 手艺重新产生兴趣。维多利亚的篮子编织工艺 已经有数千年历史,许多款式和技术已被澳大 利亚和世界各地吸收和使用。布莱克尔擅长 使用毯式针迹,这一针剂结实而坚固,可以编织出实用而美观的篮子。她喜欢用新西兰亚麻 来编织篮子,这一植物叶宽且强有力,适合她的编织风格。她也将现代材料引入植物纤维, 创作出与维多利亚历史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

> 艺术家海纳·哈姆(Treahna Hamm)受美术馆委托创作的新作讲述了大气候对乡村的影 响,也描述了近年破坏性森林大火的故事

作为一名原住民女性,唐娜·布莱克尔认为,深 入澳大利亚原住民祖先是必要的,他们留下 来的文化艺术遗产,对今天的澳大利亚人探 索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这片土地的可持续发 展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在2020年于项目画廊 (Project Gallery)的第一次个展《我的文化之 旅》中,布莱克尔讲述了她关于学习和归属感 的探索的故事。布莱克尔是维多利亚原住民编织工艺集体组的一员。到今天,和集体组那 些经验丰富的杰出的女性们一同,她仍然在学 习和创造性承继这门古老技艺。和伊冯娜·库 尔玛特里相似,她也经常举办编织艺术工作 坊,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教给任何对它们感兴趣的人。“我意识到,举办工作坊过程中 产生的对话和轻松的氛围让人振奋,人们在学 习手艺的同时,也在学习这个国家的历史。”

原住民艺术家罗弗·托马斯(Rover Thomas) 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也是《大气候》的一部 分。1926年,托马斯生于澳大利亚西部大沙沙 漠的古纳瓦吉。他曾跟随父母过著游牧的生 活,20世纪40年代,住到金伯利南部的比利 卢纳站后,他完全被本地传统民俗征服。20 世纪50年代初,托马斯创作出《阿尔伯特·纳 玛吉拉:透过重树间隙的麦克唐纳山脉》,这 幅水彩风景画记录了他熟悉和心爱的风景。 这时,他的作品比较写实,整体用色朴素,蓝、 黄、绿、棕一齐构成了前中远景分明的草原景 观。早期这些画作,大部分绘制在他的叔叔 帕迪·贾敏吉 (Paddy Jaminji) 制作的木板上; 画中的主题起于一个女性亲戚去世后托给 托罗斯的梦。他将这些画用于Kurirr Kurirr仪 式,这一仪式包括一系列特定的舞蹈和许多 歌曲,而这些歌曲追溯到一位女性去世后的 精神之旅。她的死亡发生在德比海岸附近的 一个漩涡上,她一直“旅行”到她在土耳其河 附近的出生地。在托马斯的画中,原住民艺术 中经常被描绘的尖吻鲈也是常出现的一种意 象,它们的梦想和古老神话,通过它们与地形 地貌的直接联系被呈现。传统神话和讲故事 在托马斯的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景观对他来说,同时是物理空间和精神场所。

> 卡拉·狄更斯《我们着火了(不是以性感的方式)》,2020

与许多澳大利亚当代原住民艺术家一样,罗 弗·托马斯很晚才正式以作画为主要活动。 玛丽·马查 (Mary Màcha) 于 1980 年代初在 金伯利政府部门工作时,托马斯主动找到马 查,对她说:“我想画画。”由此,他开启短 暂而高强度的创作阶段。他在1989年创作的 《威利威利的梦中故事》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之一,以简约的线条和大地色系讲述着他所 属部落的文化和历史。这时,他的表达更加 简练抽象,颜色也进一步简化,不同程度的 棕色带领观者进入一段非线性的故事。马查 观察到,托马斯对土地有强烈清晰的意识, 对颜料怀有特殊的亲和力——他喜欢从自然 环境搜寻颜料,而不是购买现成版。最初,他 收集和天然色素和木炭一起使用的灌木胶, 这一材料性质不稳定的,导致粗糙、松散的 纹理表面,通常带有轻微的光泽,且随着时 间的推移会生成白点,它们会分解或凸起。 后来,当他接触到一种几乎无色的库拉琼树水溶性树胶,一种卡伦布鲁原住民部落常用 的方法,他能够获得更稳定的表面,同时实 现他理想的天然颜料的哑光效果。

1960 年生于原住民部落的迈克尔·莱利 (Michael Riley)青少年时移居悉尼,主要从 事摄影与实验影片创作。他的艺术实践,给受 众提供了关于原住民文化艺术的一种原创的、 非刻奇视角的入口,也挑战了非原住民群体对 于原住民艺术的刻板印象。2000年的“云朵” 系列除了牛和云朵的拼接,还有很多其他的组 合:天使雕塑与云朵,天使翅膀与云朵,昆虫 与云朵,圣经与云朵等。对迈克尔·莱利来说, “云朵”系列和组成的展览《云朵2000》,对 莱利来说,是一场“决断性的展览”。他将他 生命里所有重要元素组合起来:他的童年、童年与基督教的接触、和基督教的复杂关系、 原住民的历史。他试图在不同要素之间建立 联系,比如,让一头牛在一片具有永恒感的天 空漂浮。牛对于原住民而言是一种奇怪的动 物,不过,当食物短缺的时候,原住民也会杀 牛来解决食物供给危机。而悬在空中的羽毛, 也可以被理解成很沉重的物,“我将羽毛视为 一种信使,它将讯息传递给人、传递到不同族 群和不同的地点。”迈克尔·莱利说。

来自东金伯利巴金吉部落的六零后艺术家、策 展人和教育工作者妮西·坎普斯顿带来摄影系 列作品《鉴证》,她带著档案管理员的视角和纪 录片工作者的背景,记录了和她所属巴金吉血 统部落息息相关的水道。“我发现巴金吉村人 的祖先与墨累河系统和达令河紧密相连,因为 过去,我们常常根据天气模式和不同季节食物 来源的供应情况,决定是否前往内陆湖泊。”

> 罗弗·托马斯的作品《阿尔伯特·纳玛吉拉:透过重树间隙的麦克唐纳山脉》

默里河畔的邦尼湖是《见证》系列最著名的部分。在创作于2005年到2010年之间的作品 《被淹的树胶,卡塔拉普科河,墨累河国家公 园》 里,她用镜头记下饱受洪水侵扰的墨累 河,和那些因水位上涨无法再正常存活的植 物。坎普斯顿的摄影刻画了这一脆弱的生态 系统的衰落过程,但充满悖论的是,它们也 揭示出这儿曾是原住民生活地的证据。这些 原住民部落的遗址在20世纪初部分被洪水掩 盖。但很少有人预料到2011年这儿突发的大 暴雨和新的洪灾。在新一场洪水发生前,坎普 斯顿用她的镜头记录下这条和的鲜为人知的面向,干涸的湖水显露出其古老的标志:露营 地、充满疤痕的树木,它们的树皮和木材被移 除以用于凉亭、盾牌和独木舟,年轮树和其上 不同氏族衍生的标记。 墓地和大屠杀遗址 共存一处,在这一令人不安的发现中,她用摄 影媒介调和叙事的手法记录下这段历史。

天气系统是了解整个生态的关键方式,其基 础是祖先传承下来的亲密的文化知识,通过 与国家的关系,这些文化知识一代代延续下 去。通过记录故事和监测特定环境,艺术也 在交流文化信息上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借 助它们,人们更了解澳大利亚景观的周期性 的特质。而通过创造性的表达,人们可以讨 论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这颗星球之间的 微妙平衡、火灾和风暴等灾难的后果,以及 对高度在场的气候变化的恐惧。

对我们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基本了解,对于人 类未来的生存至关重要。《大气候》策展人汉 娜·普雷斯利(Hannah Presley)指出:“通过认 识天气系统作为不同景观的指示符的角色, 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我们今天生活面临的许 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关于过 去的知识能够如何用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以 及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变化。”(编辑:九月)

文 Article > 张梦卿 Somer Zhang;

图 Picture >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6bcbd2de56c950b209b11158662e7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