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 生活又高于 生活。”人们常用这句话 形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第 十七届“创意十二月”,形式多样的文化展呈和艺 术表达将时代变迁、城市演进、社会生活、未来构 想和自我观察“赋形”于展览展示和互动演绎,生 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碰撞的火花四溅,展现了艺术 创作与现实生活相互塑造和成就的动感、质感和 节奏感。
“2020年是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幻的时间节点和 时代标识,由疫情所导致的一系列变故仍在不确 定之中,因而重新确立我们的存在、寻求走向未来 的途径,已经成为我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 题。”《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主策展 人冯博一说,未来存在于现实的展开之中,现实存 在于未来的想象之中,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变化正 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艺术家和策展人需 要敏感于时代、社会的变迁所存在的问题,而不是 简单地进行艺术炫技或观念贩卖,或者迎合艺术 市场的喧嚣。“我们希望借助展览的能量起到提示 和警醒作用,以期形成社会合力,为疫情后的复苏 提供支持。这正是当代艺术范畴里重要的意义,以 艺术转化的方式唤醒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激励人 们去实现愿景或修订时弊,并力所能及地使人们 参与到当下和未来建构的自信之中。”
> 洗涤,丹尼尔•克诺尔供图
据冯博一介绍,OCAT双年展打破以往周期性大 展的单一模式,采用临时策展群体形成“组合”和 “平权”机制,多方位、多触点地“去”策展中心 化,形成抵达“众声喧哗”的策展民主化尝试。展 览共邀请11位联合策展人形成十个单元的策展, 七十余位/组艺术家的近百件/组多媒介作品堆叠, 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当代艺术生态多维景观。“室内 空间强调参展作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室外展出 凸显公共场所的社区居民,形成‘亲密’参与公共 艺术的‘触感’交流和互动体验。”
> 洗涤,丹尼尔•克诺尔供图
“飞去来器”又称“回旋镖”,最早是澳大利亚土 着人发明的狩猎工具,现在已经变成一项体育运 动。当投掷者将它飞出去之后还会再飞回原处,投 的越猛飞回来越快。“利用这一名称及飞行轨迹作 为双年展的主题,我们想表达全球化与在地性之 间风险相互影响和牵制的处境,又象征性地指涉 出在认识论上对人类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对自 然资源过度开发所形成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甚 至还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的反思。”冯博一说。
《阻力:一次速度的试验》单元策展人钟刚侧重思 考如何更多地对“自主呼吸”的空间进行争夺和拓 展。钟刚说,加速主义笼罩下的珠江三角洲,一轮 又一轮的速度追逐和速度依赖,使得人们的肉身和思维都被卷入到一种惯性运转之中。如何在此 消彼长的关系中争取更多自主性,在快速行进中 重建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整个单元的展览正是 在此背景下提出和实施,它既是我们当前社会现 实和当代情景的描述,也是一种干预,一项博弈, 它呈现出来的轻盈且坚定的介入是歧路与密林之 间的一次婉转前行。”
> 画布雕塑,作者:丹尼尔•克诺尔
由周翊、董菁策展的《喜剧》单元则以幽默戏谑的 方式表达在当前充满喜剧元素的时代,碎片化喜 剧片段截断故事复杂性和背景,带给人们冲击的 同时也使人思考现实。在 策展人看来,社会消费 正从消费实体逐步进化向消费符号,系统算法也 在禁锢人能看到的内容,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被定 义并失去了选择权利,在泛时尚、泛艺术文化中也 有时尚与从众即为正义的趋势,此时喜剧化有助 于令人保持清醒,表达主动的不满意、不需要。而 艺术作为当代一种严肃的表达活动,正越来越主 动地寻找自身的表演性与喜剧传统中剧场性交互 性的融合,并将其奉为当代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 式之一。
自然的变化无穷、生活的千姿百态、城市的更迭变 迁无疑给了艺术家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韩馨 逸策展的《女娲极乐园》单元灵感源起于1986年 建成的深圳地标性城市景观雕塑“女娲补天雕塑 像”,她的诞生彰显了蛇口工人集体“不可为而为 之”的精神力量,其形态柔美,神情坚毅,成为深 圳本地市民的集体记忆与物质遗产。在策展人看 来,她的出现或许成为移民众多的深圳形成集体 身份想象、文化认同的起始点。而作为静默地伫立 于滨海之域的神话形象,“女娲补天像”日渐成为 见证深圳特区惊人发展的“琥珀”——既是丈量 深圳四十一年来都市营造的空间标尺,也在当地 居民的供奉之下“庇佑”着这片土地。整个展览将 “女娲补天像”作为贯穿着古今时空的生动切片, 邀请十组艺术家针对“女娲补天像”的不同局部, 以或图像或意象的方法展开他们的提问与回应: 女娲是谁?她从哪里来?她将向哪里去?以此探究 “女娲”过往的身份、历史以及传说,试图重新书 写当代女娲神话。
> 天使,作者:武晨
“深圳是一个持续‘造梦’的地方,在这座城市的 建设和发展中,‘快’一直是个关键词,这也决定了 这座城的节奏。”《超译城市:平行于吊诡》单元 策展人周婉京说,“快”的背后藏着一个与技术有 关的线索——这个城市印证着本雅明所说的“机 械复制时代”的种种特征,而深圳令人惊叹之处恰 恰在于它的速度加快了图像的复制,让城市的建 设与人对这城市变化的欲望、逐新的欲望被驱使起来。
在这场展览中,周婉京与六位参展艺术家共同提出 “图像何为”的问题,目的在于由一种类似超译的 方法在解读图像之时,以各自的方式诠释深圳这 座城市。参展装置作品或结合深圳的地产楼盘图 像创作新的迷宫式呈现,或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图 像、叙事与元素的复制、重叠与融合,企图创造出 一个新的场域以视觉化现实——一个由多重多维 的仿像与模拟所构成的真实。观者在这样的场域中去识别并认同各种熟悉的元素与既成现实,并 因这种多重复制的结合所带来的荒诞体验与不可 置信性而反思当代生活中各种图像复制背后所潜 藏的意义。同时以深圳为起点,对城市物理空间和 在线虚拟空间的高速建设支撑着的互联网时代展 开想象。
> 持颐系列,作者:陈督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诞生于1979 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口号是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曾给那个时代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动能。40多年 后的今天,面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和全球疫情 等人类共同的困境,应该如何反思发展主义逻辑 下的线性时间观和生命价值观?于渺在策展单元 《百物之息》希望借此展览重返改革开放的原点 深圳,开启一场速度和效率之外的迂回之旅,展览 关注人与万物之间如何通过节奏和共振进行能量 交换,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态感知,通过神 话、传统仪式、前现代宇宙观、非西方人文思想和 科技等途径来重新审视人、非人与自然体之间的 复杂缠绕,探索替代式的生态感知和批判视角,给 理性思考注入宝贵的感性经验,通过给予、关怀、 互惠交换而非榨取来迎接更加值得拥有的未来。
策展人何志森则在公共空间单元《人民(的)公 园》汇集六位(组)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围绕 “公众参与”这一关键词思考如何让华侨城社区 居民作为双年展最重要的主体纳入到艺术创作之 中。“我们鼓励社区居民对作品使用、挪用,甚至 是再次创作,以此来挑战‘公共艺术’长久以来被 理解、发想和创作的方式,同时也挑战‘公共’的 定义和‘公共空间’的生产模式。”何志森说。
> 吃米,作者:李占洋
可以说,对多元文化和丰富艺术兼收并蓄和吐纳 百芳的宽容,使得深圳这座城成为与艺术共生的 大型公共空间。基于此,本届“创意十二月”期间, 包括《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在内的一 系列创意类活动,将整个城市化身为文化艺术的 海洋,成为城市生活与文化艺术互相浸润和影响 的阵地。例如,深圳民宿设计周之“梅鹤”创意设 计大赛将设计赛事作为激发城市创意力的推手, 不断激活特色民宿建筑艺术;龙岗数字创意产业 走廊文创IP开发者大会、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标识 设计大赛以互动交流、原创赛事形式赋能数字创 意新未来;《丹尼尔·克诺尔:物化》国际艺术家大 型个展则聚焦“稍纵即逝的艺术”的理念,展现艺 术创作与时代变迁的种种冲突相伴相生的历程, 也回应了艺术演进的多个侧面,构成与我国当代 艺术发展与演进的相互借鉴,统合在全球艺术历 史的脉络中,成为艺术与现实映照回旋的一场精 彩演绎。(编辑:九月)
文 Article / 李小芳 Li Xiaofang
图 Pictures / OCAT双年展 BOOMERANG – OCAT Biennale 2021、
《丹尼尔·克诺尔:物化》展 Daniel Knorr:Materi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