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刻工、大成就 :王凤甲的故事

2022-07-06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小刻工、大成就 :王凤甲的故事

19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西式印刷所美华 书馆,1844年在澳门开办时雇用四至六名 中国工匠,逐渐增加到最多于1904年时雇 用190人。在这些中国职工里,除少数职员 外,绝大多数是分在铸字、印刷、装订等各 部门的工匠。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在美华工 作的记载,传教士在书信中也不常提及个 别工匠的行事,难得一见的是美华主任姜 别利(William Gamble)在几年间经常谈论 一名刻工及其工作,即使姜别利每次所谈 只是简短的片段,但拼凑起来已足以彰显 这名刻工王凤甲(Wong Feng-dzia)的不 凡成就,他从1861至1865年间以将近四年 时间,独自完成“上海活字”,即美华五号活 字、Small Pica的7400个字范的雕刻。

这套小活字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在中国广 泛流行,在外国也有人使用,因此王凤甲在近代 中文印刷史上有特别的地位。

中文印刷的时代变局

王凤甲的个人与家庭等背景都无从追溯,唯一 知道的是他进入美华书馆前就已是木刻印工。 他所处的1850与1860年代,中国正在西方势力 的压迫与影响之下,连中文印刷也难逃此种影 响而展开巨变,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为便于印 刷与传播书刊,积极推动以西式字模铸造的活字印刷中文,以取代木刻板印和手刻的活字。

> 王凤甲的作品“上海活字”

到1860年时,已有四种西式中文活字问世:香港 大活字与小活字、巴黎活字及柏林活字。香港活 字由伦敦传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拥有,在英国殖民地香港生产。巴黎活字由法国人李格昂(Marcellin Legrand)在巴黎铸造,柏林活字由普鲁士人贝尔豪斯(Augustus Beyerhaus)在柏林铸造。

这四种活字却各有问题。第一,有的字形太大, 香港大活字的尺寸是Double Pica(24点),柏林 活字为Double Small Pica(22点),巴黎活字为 Two Line Brevier(16点),香港小活字则是Three Line Diamond(13.5点)。其中,香港大活字与柏 林活字虽然都是比照当时中文书籍里面的字形大小而造,字体偏大,印成的书刊篇幅太多太厚,不便携带传播,成本也高,印刷中外双语对 照时也很难搭配适当的外文活字,外文部分会留下许多空白,既不美观也浪费纸张成本。第二,香港大小活字各只有5500个常用字,遇到其 他的字只能以木刻活字应急填充,但木活字与 铅活字杂凑并印,字形与吸墨效果不同,版面 很不美观。第三,巴黎和柏林两种拼合活字,为了节省逐一打造数万个中文字范(punch)的时间、金钱和人力,而分别打造部首活字和字根 活字,两者互相搭配可以拼合成许多不同的中文字,无法搭配的才打造全字。结果拼合而成 的字形怪异、生硬不自然,失去汉字的优美匀称,不容易吸引中国人阅读内容。

打造西式活字的正常工序,是先打造钢质字 范,其次从字范造出字模,最后从字模铸造活 字。在这三道步骤中,最困难也最花时间的是 第一步在硬度很高的钢质字坯上雕刻字范。拼 音文字由于字母数量有限,即使有大小写、正体、斜体之分,加上一些符号、数字等,一套拼 音文字的活字数量通常只有150个上下,所以 经常有人打造拼音文字的新活字,大小尺寸各 异、字体风格变化无穷,为数众多。中文则不 同,不但笔划复杂,字数又多达数万个,在19世 纪初中期要一一打造钢质字范实在是不可能 的任务。香港的两种全字各耗时二十多年,才 完成5500多个常用字,巴黎和柏林两种拼合活 字较快,也分别花费了约六年和八年的功夫才完成。

> 1867年美华活字样本1号字(局部)

尽管打造中文活字不容易,还是有人愿意尝试。 那就是1858年来华接掌宁波华花圣经书房的姜 别利,而王凤甲也因此承担雕刻一套全新活字 字范的任务。

宁波的新活字计画

华花圣经书房是属于美国长老会外国传教部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的印刷所。它于1844年创立 于澳门,使用巴黎活字,1845年迁至宁波并改名 华花圣经书房。姜别利来华上任时又带来柏林 活字的字模,到1859年7月时铸出整套的柏林活字,接着从1860年起以电镀方式复制香港活字, 一旦完成将使华花书房成为唯一拥有四种中文活字的印刷所。姜别利不以此为满足,还构想打造一套新的中文活字。

姜别利打造新活字的构想,源自想用低廉的成 本印刷小开本的圣经,便于携带传播。因此他的 目标是打造Brevier、8点大小,尺寸约0.28 x 0.28 厘米的活字,也已经动手造出一些样品。后来应 该是觉得尺寸过小,印成的书不便阅读,不合中 国人的阅读习惯,于是决定打造Small Pica、11点 大小,尺寸约0.39 x 0.39厘米的活字,但仍小于 已有的香港小活字(约0.48 x 0.48厘米)。 尺寸已经很小,若要在字坯上刻出比已有四种活字美观的字形,难度更高,势必要有写刻技巧高明的中国工匠,才能造出大量工整优美的中文字范,也才好进行接下来的字模和活字工序。姜别利发掘出的中国工匠就是王凤甲。1859年7月12 日,姜别利写信告诉外国传教部的秘书:“我雇 用一名最好的木刻工匠已有一段时间,我教他如 何在金属的活字字坯上刻字,他也刻得非常好, 而且刻出只有中国人才能领会到的汉字韵味。”

从这封信可以知道,王凤甲到华花书房工作以 前已是技术高明的木刻工匠。进入华花书房后, 姜别利又教他在金属字坯上刻字的技术,他也 学得很出色,不过姜别利既然要他学金属刻 字,可知当时姜别利还是要依照传统工法从钢 质字范打造新活字,直到将近一年后的1860年 6月25日,姜别利在写给秘书的一封信结束前附带一笔,表示自己已想好一种制造字模的新方 法,成本很小,一旦成功将是一件大事。

> 1867年美华活字样本2号字(局部)

又一个半月后的1860年8月11日,姜别利再度写 信给秘书,比较详细地提到王凤甲和新活字的 计画:“我曾在一封前信中提到雇用一名木刻 工匠,他刻木质字范与钢质字范一样的好。新 活字每个字模的成本,包含木刻字、铜版、工资 等在内,大约是8分钱,因此若慎选5000个必要 的中文字构成一套活字,成本将不会超过400银 元,而且字形远胜于在外国所刻。”

这封信显示姜别利已经决定要以新技术打造活 字。王凤甲原有的中国木刻技巧正符合需要,姜 别利有信心他刻的字形会优于巴黎和柏林两种 活字。姜别利也估计新活字包含5000个常用字、 每个字模的成本与总价等。姜别利发明的打造活 字新法结合了中西技术,有两个主要特点,以木 质字范取代钢质字范,又以电镀取代人工打造字 模,如此可以大大降低技术难度、时间和成本。

又两个月后,姜别利在1860年10月15日写给秘书 的信中表示,自己上任后有两项重要的创新:一 是中文活字架的设计,一是从黄杨木字坯刻字 制造字模。后者成功后,预料将会创造中文活字印刷的新时代。姜别利对新活字很有信心,但是 他向美国订购的工具和原料还没全部到齐,同时华花书房即将在这年底搬迁到上海,因此新活字的制造要到上海以后才开始,后来还命名为 “上海活字”。尽管如此,这套活字计画的确始于宁波,主要的工作人员王凤甲也来自宁波。

上海开工与完成

1860年12月底,华花书房从宁波迁到上海并改名为美华书馆,王凤甲并没有一起迁移,而是在九 个月后的1861年9月才前往位于上海虹口的美华书 馆。姜别利于1861年10月4日谈到王凤甲归队后的 工作情况:“宁波那位刻字极好的刻工刚到上海来,已经在进行新活字的工作。他刻的字又小又 美观,真是无人可比。可是他一天只能刻成七个 字,而我们每个月要付他12元的工资,这使得成 本比我当初估计的要高,每个字模从原来的6至8 分钱提高为至少10分钱。不过,即使这样,比起以 往要打造钢质的字范,这只是一点小钱而已。”

姜别利说王凤甲每天只能刻成七个字,原因应该 是如下文所述他的身体健康不好,而刻小字又很 费视力和精神的缘故。不过,王凤甲每月12元工 资是很高的待遇,十几年后(1875)同一布道站的 两名中国人牧师鲍哲才与黄文兰,每月工资分别 才9元和10元而已。姜别利欣赏王凤甲的技艺,并 没有计较他的产量和工资是否相配的问题。何况 姜别利又认为比起刻钢质字范,王凤甲的工资只是戋戋之数。姜别利又在美华书馆1861年的年报 中表示,这套新活字完成后,字形的优美将超越 历来任何中文活字,他指的不仅是已有的四种西式活字,也包括所有逐字手刻的活字。

> 1867年美华活字样本3号字(上)和4号字(下)

称赞王凤甲的人不只姜别利。当时长老会上海布道 站最资深的传教士克陛存(Michael S. Culbertson), 也写信告诉秘书:“刻工(即王凤甲)正在刻我们 的两套新活字中最小的那一套,我刚看过一些用 他所刻活字印出来的字样,确信那是所有中文活 字中最好的产品,也将是最有用处的。”

1861年9月开工后,新活字的工作进行顺利。一年 后美华书馆的1862年年报简略报导,已经刻成将 近两千个字 ,但还没有电镀成字模。

1863年5月初,姜别利写信给秘书报导新活字的进度,并附寄一份以新活字印有一百来字的样张 给秘书,并说已经电镀了五六百个字模。当时在 新活字以外,美华书馆也在电镀香港小活字,姜 别利还得兼顾印刷部门的事务,各项工作彼此影 响,难免拖累进度。姜别利决定加紧活字赶工, 为此雇用一名上海外人印工帮他照料印刷部门, 他自己则专心于铸字,同时增加电镀字模和活字 的工匠人数至8人。进度加快后,姜别利于1863年 10月6日向秘书报告,新活字已经刻成2900字,电 镀成字模的也有2000字,其中1000字已经铸出活 字。姜别利又提到王凤甲:“刻工的身体状况不 好,进度缓慢,但是他慢工出细活,刻出的字好 到连中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认为全中国应当 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因为他的技术是我亲 自训练的,中国人还没有这种技术。”

在1864年5月21日的信中,姜别利谈到王凤甲每个 月完成三百字,已刻成将近五千字。每个月三百 字,不计礼拜日,王凤甲平均每天完成超过十个 字,比原来每天七个字增加一半产量,这很可能 是他在姜别利赶工的压力下,不顾自己的健康尽 力而为的结果。至于已刻成将近5000字,姜别利 最初在宁波时估计的是新活字将包含5000常用 字,到1864年时修正增加为7400字,其中6000常 用字为全字(和香港小活字相同),1400个为部首 与字根的拼合活字,可以拼成约19000字,连同全 字共可排印约25000字,因此上海活字也是一种 拼合活字,可排印字数是在宁波最初估计数目的 五倍,也多于已有的四种活字,用处大为增加。

姜别利在1864年5月21日的信中又说,这套新 活字已由秘书命名为“上海活字”(Shanghai Font)。秘书之意显然是要这套活字与已有的巴 黎、柏林及香港等活字相提并论。不过“上海活 字”的名称流传不久,到1868年时姜别利为便 于中国人向美华书馆购买活字时称呼,将各种 活字名称从大到小重新编成简单易懂的一至六号,上海活字也改称五号活字。

1865年7月20日,姜别利报告上海活字的字范已 经全部刻完。从1861年9月开工,经过将近四年时 间,王凤甲终于达成这桩不容易的任务。姜别利 随即又交付他新的工作,将500个最常用的汉字刻 成更小的字范(Ruby、5.5点,尺寸约0.194 x 0.194 厘米),大小只有上海活字的四分之一,而他也不负期待完成使命,刻成美华书馆的六号活字。一 个疑问是木刻字有时一人写、一人刻,有时一名刻 工就包办两者,王凤甲是否又写又刻,包办写和 刻两项工作?由于姜别利从头到尾只提王凤甲一 人,没有提过另外有人写那些蝇头小楷,上海活字很有可能就是王凤甲又写又刻而成的杰作。

> 1867年美华活字样本5号字(上)和6号字(下)

令人惊讶的是上海活字还未完工,姜别利已用于印刷图书和开始销售活字了。原来他急于证明上海活字的字小而美,印成书刊所占篇幅和成本都 少,的确是价廉物美,所以要王凤甲先刻圣经新 约内的2700多个不同的字,到1863年9月刻完后, 再经电镀字模与活字,1864年8月起,用于印刷 新约。姜别利屡次报导这部书的印刷情况,很有 自信其美观将远远超过历来所有的中文圣经。 后来这部书有机会赠予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的几位大臣。据美国驻北京使馆的代办卫三畏 (Samuel Wells Williams)表示,几位大臣对于书 中的活字和印刷之美大为赞赏,说是见所未见, 也承认即使最上乘的木刻印刷也望尘莫及。卫 三畏先前担任来华印工二十余年,非常关注中文 活字的进展,早在1863年见到进行中的上海活字 时,已称赞字形美观,也预料这套活字将大有用 处。后来,他编纂中英双语字典《汉英韵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4 年由美华书馆出版,也以上海活字印刷。

至于上海活字的销售,姜别利于1865年6、7月间 主动写信给法国皇家印刷所的所长推销,对方 也愿意订购。全套活字于1868年时交货,价款 1800元。此外,耶鲁学院教授惠特尼(William D. Whitney)于1865年中写信给姜别利,代表美 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订购一 部分上海活字,姜别利迟至1869年3月交货,价款 358元。这只是上海活字完成前的两笔交易,等 到完成后订购的中国国内外客户就更多了。

结局与结语

王凤甲完成上海活字的半年后,姜别利于1866年1 月25日写信给秘书报告王凤甲辞世的不幸消息: 此人(王凤甲)有些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他就 现身在需要他承担任务的时刻,所有人都说从来 没见过像他做得这么好的事情,中国的确没有比 他更好的工匠了。难得的是他在健康不好的情况 下,还能完成上海活字的刻字工作。他在两个星期 前的礼拜日(1866年1月14日)受洗成为基督徒,死 于上个礼拜日(1866年1月21日)的凌晨两点钟。”

在1866年的美华书馆年报中,姜别利逐一感谢秘书 等人及美华各部门员工的协助与效率。他特别提 到王凤甲,表示上海活字得以完成,归功于他细致 入微的技巧和孜孜不倦的耐心,直到过世为止。姜 别利发明从黄杨木刻字电镀成活字,是制造中文 活字的革命性技术。他也认为这是自己来华的两 大贡献之一。这项新技术首先就应用在上海活字 的创制,而王凤甲正是实现上海活字的关键人物。

王凤甲简直就是专为上海活字而生的,如姜别 利所说,在打造这套活字需要人手的时候,王 凤甲就出现了;上海活字完成后,他竟然也随之 过世。王凤甲除了有高明的手艺,令人印象深刻 的是,尽管他的健康状态一直不好,却能坚守岗 位,中途还能应需要提高产量,坚持到任务完 成。虽然在姜别利的记载以外,难以觅得更多王 凤甲的史料,但这些记载已经凸显王凤甲鲜明 的形象,就是一位社会地位不高的寻常刻字工 匠,凭着高明的技术和坚忍的毅力,创造中国近 代印刷史上一套令人赞不绝口,也广泛流行的活 字字范。尽管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但他开创的上 海活字或者说美华书馆五号活字,在数十年中 生产了许多中国人的精神食粮。(编辑:九月) (作者为中国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 系哲学博士,曾任淡江大学、南华大学教授)

文 Article > 苏精 Su Jing ;

图 Picture > 来自苏精先生提供史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96ef67a3c97682e086abf45f172d7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