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阅读,中国美书在柏林

2023-05-09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非凡阅读,中国美书在柏林

原创 赵乐

展览现场

在国内每年需要出版近50万种书的情况下,要让传统纸质书籍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视觉上的美感,封面的设计就成了“捷径”,以致让读者误以为:书好不好看都跟美有关。对于未曾把握住书籍设计中的专业词汇 — 如纸张的触感、微妙的字距、行距、白页等细节 — 的读者而言,当视觉性被等同于美(或说,设计)后,会不会难免塑造出“美不惊人死不休”的必然局面?

《陈天灼》 Studio NA. EO

近期在柏林视觉艺术中心(Center for Visual Arts Berlin)开展的“非凡阅读”(Another Reading)展览就似乎欲对此提问寻找解答。本次展览一次性收录了中国20位当代书籍设计师的近150件作品,观展者将有机会近距离地对这些“美书”进行观察,以理解过去所熟知的书籍装帧设计已不仅是“封面设计”那么简单。现实是,这一项工序在今日更是涵盖了装订工艺、字体和包装设计等元素。而其运用的效果与影响力,也从印象中的限量与当代艺术圈延伸到中国现代文学等更为大众化的类别,从而让“美书”无处不在,促成从业者的多样性。

《 说戏》 Jiang Qian&Qu Minmin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知名书籍设计师何见平就曾解释过:“纸张和装订,是中国书籍设计的两大特点。但今日的中国书籍设计师们,几乎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线装’方式来进行制作。他们往往会取其中的一个元素,比如线、缝合、折纸、粘贴等元素,并结合现代设计作新诠释。”他这段在 2018 年聚焦于线装工艺的“中国装帧 - 中国书籍设计”展览中发表的分析,仍显见迄今。像蒋茜和曲闵民设计的《说戏》(柯军、王晓映着)就是例子。

这本讨论昆曲的书,透过设计师们的重新思考,成功地让“主角”跨越出传统的框架进入新环境中,展现出当下的时代样貌。宛如一部剧本,整本书围绕着一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和一位痴迷昆曲的自闭症观众的“演出”而展开。随着剧情逐页的推进,读者也对昆曲的新语境有所体会。在设计的语言上,位于南京的两位设计师解释:“我们试图采用没有任何东方特色的纸张和装订方式去呈现一个东方文本。因为文本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气质即使源自东方,但仍可从内在散发。”

所以,以简洁和柔软的纸质,加上珠光白油墨印刷的组合下,《说戏》非常别致的手工装订让每一帖之间松而不散,且让大小不尽相同的页面彰显出新颖性,最终也就像“昆曲般优雅流畅”。

《 别》 PanYanrong

相同地,潘焰荣设计的《别》(彭程著)也在纸张上“动手脚”。这本小型概念书籍,外观像个白色小盒子,而内在的书页却选择充满皱褶的白纸,并以活字印刷术大力地,甚至可说是“几近穿透纸张”地印上作者所描述的许多与“别离”有关的情感,尤其是在抗击疫情后的重逢时刻。因此,盒子另外内嵌的一包纸巾,也就显得极致贴心。

来自香港的麦启桁,则以《啰啰唆唆 — 又一山人六十年想过写过 听过 说过的》展现出他非常重视字体设计的风格。这本书在设计上不仅需要考量到著名平面设计师又一山人(亦即:黄炳培)历年来的作品精选,也得以以近十万字来“交代”他过去不同身份交叠而成的人生历练,所以最终呈现一本厚重词典的形态也就极为恰当。而书中大小不一,形式多变的字体和排版,亦看出了他受香港传统雕刻招牌标示而启发的风格。不过最有趣的还是,书中以黑白双色呈现的整体形象。这一决定不仅为成品带来强烈的审美意识,也似乎为摆脱又一山人给人的“红白蓝之父”的印象,带出了作者于内容中,进行回顾和内省的一面。

《 啰啰嗦嗦》 Makkaihang

《啰啰唆唆》设计的紧凑和拼凑感,也与广煜所设计的《之间:“黑画”系列 — 兴海龙 2015》相映成趣。来自北京的他表示,兴海龙这位艺术家不太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艺术”。“和‘艺术’相比较,他的作品更像随笔和日记,更加平常和生活化。”广煜说道:“在他家里,他的作品充斥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甚至因为折叠和挤压,使作品出现破损。他并不介意这种破损,而是用一块报纸或是一条胶带从背面将画补好,继续放在那里。这种随意的态度成为了兴海龙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这让他印象深刻的画面也被重现于纸本封面上,无形中带出设计师“只要结果是‘合适的’我都不会拒绝”的设计手法。

在这一众书籍作品中,女性设计师也是焦点之一。像创办了“立入禁止”(Studio NA.EO)工作室的“迷盒”,或汐和、鲁明静、尹琳琳等人的代表作亦被收录和展出。前者的《陈天灼》作品集最“吸睛”的地方,就是将充满荒诞、怪异及疯狂情绪的艺术作品“包装”于一本看似处于静态的A5订装本子中,仅以封面上的互动式“眼睛切片”透露出内容的真相 — 难怪资深平面设计师卢涛会称立入禁止工作室的作品乃“这个行业的高阶之作”。

《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伊琳娜

另外,尹琳琳的“中国最美的书”:《骨科小手术》(杨礼庆、付勤著)、《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许晖著)和《浮生六记》(沈复著)皆彰显出她在设计上的“解构”能力。在《骨科小手术》中,她把68种小手术分类后,附上X光片和手术笔记,并按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设置为白色、红色、淡红色不同页面主色,从而让医科教材变得富有艺术性;为了符合《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书名“原来如此”的意境,尹琳琳巧妙地以隐藏的折页提供了书签和目录的功能;而后《浮生六记》的概念,她则将书中六个章节独立成册,分别装入由一张纸裁切和折叠而成的“书盒”中,不仅让阅读的体验更新颖,也成功打破了传统书籍的构成工序。

fotobyHeBo hesign10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书籍设计当然就是展览目录。出自何见平之手,目录上书封和书背的“碎化感” — 细纸条式的裁切设计 — 就立即让人联想到他在2018年推出的得奖之作:《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New Members 2007–2017》。被他堪比为玉米须,这个设计元素在读者掰去后就能发现到内在的“新鲜玉米”,而这玉米,就是展览中的设计师们了。虽然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但都对书籍设计充满热情,进而让作品如玉米粒般“晶莹饱满”。

“看着这些精彩的设计,我们都知道,正是书籍本身的魅力,驱使着当代中国这些充满活力和影响力的设计师。”何见平总结道。

文 Article / 赵乐 Zhao Le

图 Pictures / 柏林视觉艺术中心Center for Visual Arts Berlin

展览摄影 / HeBo hesign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420efa2e467ca9017787d9d8bf56b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