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过去的职业生涯里,经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
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和一个低绩效的团队,他们会有哪些区别?
我要怎么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高绩效队伍?
这个答案或许跟KPI、OKR这些绩效管理有关,或许跟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有关。
但归根结底,商业的一切都与人有关,战略是统筹所有商业硬变量的保护伞,而文化管理所有的软变量。
一家企业从创立开始,唯一始终存在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就是人。
我们常常习惯把一家公司的领导者称为CEO,首席执行官,但他还应该具备另一个头衔:首席情绪官。
为什么要强调情绪?
著名的咨询公司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让很多领导者惊讶的数据调查。
在大多数公司里,每天几乎只有10%~20%的人在高度参与工作。
盖洛普分析的原因中,有一条让我记忆深刻。
很多公司每天的主要目的就是三件事:生产产品、降低成本、开拓市场。
所以,他们把产品、运营和生产过程高度标准化,工作任务制定的简单,而且具有重复性,犯错了就扣钱,不需要员工有什么别的思想,只需要当好一个螺丝钉,照规矩办事就行了。
但是,当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背后的服务和品牌理念,你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价值;当我们经历过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疫情乃至未来AI的洗礼。
我们会发现一个客观的事实,今天很多企业不只是需要顺从的员工去完成重复性的任务,而是需要聪明的服务、创造性的知识,需要能够拥有自己思考,做出决策,利用专业能力与顾客进行互动的人才。
一个没有思想,对工作充满沮丧情绪,每天上班就像上坟的员工,是无法全身参与工作,创造价值的。
这就好比当我们失望的时候,这些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降低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让我们的反应变慢,热情减退,视野变狭窄,无法去思考未来的前景。
但当我们感觉到快乐的时候,这些积极情绪会让我们在高认知要求的工作上表现得更优秀,而且快乐和热情是会传导的,这就会让我们更多地考虑集体,而不只是个人。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和一个低绩效的团队,他们会有哪些区别?
我更想用朴实的一句话来回答:能不能让员工每天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和情绪,高度参与甚至享受工作的过程,期待自己创造的结果就是答案。
如果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员工的创造力,就等于我们只是单纯为了满足一个岗位的要求,找到一个人,把他摆在那里去打螺丝钉,浪费他们的才华。
如果我们没有调动员工的思想,企业也就无法得到他们的激情和认同感,这样自然就会导致低参与度和低绩效。
当然,我也听过许多高管的抱怨:“不是我不会管,不会跟他们交流,只是因为我手下的人不听话、不顶用。”
这也是很多中国式领导者的管理思维,
第一、他们不敢选择那些优秀,充满个性的人才,要么因为不愿意多花钱,要么就是无法容忍,理解不了。
第二、如果把他们的管理思想用两句话来描述,就是“好好干,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和“你不干,多得是人来干。”
其实,作为领导者,任何事都取决于我们所选择的人,因为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通过他人来实现的。
让人才理解决策,甚至比拥有正确的战略更加重要,正确的人能帮助我们定义正确的战略,并且推动战略执行,但反过来却不行。
所以,领导者主要的角色之一,就是找到所有团队成员的闪光之处,通过情绪上的管理,保持他们的高参与度,发掘他们内在的天赋和特质,激发他们最好的状态。
那么,如何去调动情绪?
在我创业和领导企业的生涯里,我认为一个人想要创造和灌输的情绪主要包括这5种:
1、目标感;
2、归属感和感激;
3、忠诚和信任;
4、自尊;
5、自豪感和参与感。
我们可以把它归结成为5个问题:
我们是如何赋予员工目标感的?是创造一个梦想,还是写一个数字告诉他们,这是你要完成的目标?
我们需要在组织内部树立一条明确的前进道路,并且,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被需要?
我们如何赋予员工归属感和感激的?是在墙壁上写上一条条标语,还是创造一个具有身份认同和共同价值的社区,关心每一个人的生活?
我们如何获得忠诚和信任?是拍拍肩膀,画个大饼,还是学会倾听员工的心声,与团队实现真正的沟通,以身作则,言出必行?
我们如何提高自尊?是用职业高低确定上下级关系,还是敢于于放权,建立过错补偿机制,对每一个员工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
我们如何培养自豪感和参与感?有没有着清晰的价值观,培养组织的独特文化?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也应该是一位情绪大师,明白哪些意识可以成为团队工作的起点,以及激发别人情绪的起点。
就像传奇CEO杰克·韦尔奇说的:
“你必须知道,当你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你负责的不是关于你个人的,这是关于他们的,是关于你的下属的。
你要一直关心他们如何发展,如何成长,如何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
你必须鼓励创意的流动,让你的团队都尊崇以下的行事理念:
每天都会有更好的方法,我如何才能找到它?我们可以去外面看看,看看其他公司是怎么做的,然后就用这种方法让人们参与进来。
参与至关重要,让他们能从你正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中获得一种目标感。
他们能获得就业保障吗?还是晋升?还是个人成长?把这些通通告诉他们。”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