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沅沣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卡尔广场城铁站
金色是闪耀的,象征辉煌和荣誉;金色也是中性的,不燥不寒,适配万象。维也纳的城市旋律冠以金色最为恰当。这座城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豪华的宫殿,还有恢宏的音乐和先锋的现代主义探索。维也纳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印记并未随着时间而迭替覆盖,而是依环形大道渐次排开,以丰富的层次构成城市的金色景观,演绎维也纳的金色旋律。
老城圆舞曲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是文化名城,众多巴洛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和希腊式的建筑、雕塑分布城中。不仅有尖顶耸入云端的中世纪圣斯特凡大教堂、曾作为四代帝国王朝皇宫的美泉宫和拥有浓郁巴洛克风情的美景宫,还有被誉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世界最美图书馆”之一的奥地利国立图书馆。这些熠熠生辉的经典建筑积蓄成维也纳深厚的城市底蕴。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现代主义序曲
奥地利是连接东西欧的纽带,首都维也纳更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冲锋阵地。维也纳分离派即是典型代表,它虽历时短暂,但却对推动现代设计的进程功不可没。维也纳分离派与传统风格分道扬镳的建筑探索成为世界现代主义运动的序曲。
维也纳风景
维也纳分离派的主要创导者之一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其杰出代表作品《Judith I》和《The Kiss》在美景宫展出,是维也纳的现代艺术瑰宝。克里姆特的学生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是比其老师更天才的画坛巨匠。在其短短28年的生命历程中,席勒摆脱学院束缚,探索生命的形态和“人性”的表达,成为表现主义绘画的早期代表,是突破传统艺术的先锋。克里姆特和席勒都是维也纳推动现代艺术序曲中闪耀的音符。
维也纳分离宫
建筑家约瑟夫·奥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1867-1908)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主要领袖。他设计的维也纳分离派宫(The Secession Building)采用纯粹的几何形体与克制的装饰语言,是维也纳分离派的建筑宣言。
、
路斯楼
分离派另外两位发起人是建筑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 1870-1956)和艺术家、设计家卡罗曼·莫塞(Koloman Moser, 1868-1918),他们也是著名的维也纳工作室(Wiener Werkstätte, 1903-1932)的创始人。维也纳工作室是分离派从事社会创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阵地,在这里汇集了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和从事陶瓷、家具、饰物等众多工匠艺人,近百名员工,半数是各自行业的大师,代表作涉及各个领域。维也纳工作室以其前卫、艺术和永恒的设计影响了包括包豪斯、美国装饰艺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等几代建筑和设计风格。
卡尔广场城铁站
被誉为“现代维也纳城的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其设计生涯是维也纳古典设计向现代设计演变的一个缩影。瓦格纳参与了维也纳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包括著名的卡尔广场城铁站(Karlsplatz Stadtbahn),实用的钢架结构配以精心设计的镀金纹样,展现了建筑功能与优雅装饰的非凡结合。
Majolica House是瓦格纳的早期分离派代表作,它与旁边另外两栋公寓楼统称为The Linke Wienzeile Buildings,是维也纳的特色地标。建筑朴素的外立面结构透露着功能至上的本质,而墙面上生出的色彩缤纷的花卉图案折射出暧昧的新艺术印记。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奥地利邮政储蓄银行(Austria Postal Savings Bank)作为维也纳早期现代建筑的经典代表,被认为是瓦格纳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瓦格纳通过探索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将新材料组合应用,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意外收获了基于材料的表达而呈现的几何装饰之美。这座建筑成为瓦格纳离开新古典与新艺术,走向现代的标志。
城市景观交响乐
哈斯大厦
在历史名城中建设造型独特的当代建筑必然会引发争议,维也纳也不例外。但争议并未削减维也纳建设当代新建筑地标的热情。1990年落成的哈斯大厦(Haas House),由汉斯·霍莱因设计,规格不一的柱形楼体被玻璃外墙覆盖,镜面中映出街对面斯蒂芬主教座堂的尖顶。光鲜与朴素、极简与繁琐、娱乐与信仰、对立与融合,现代时尚与古老文明在维也纳的街头相遇、交错,如交响乐般在城市之中回旋激荡。同样与原有城市地貌产生互动的,还有与瓦格纳设计的桥梁合在一处的Spittelau Viaducts Housing。这是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早期作品,不规则几何楼体,内曲外直,通体白色,现代感极强。
Falkestrasse 解构屋顶
蓝天组(Coop Himmelb(l)au)是一家建筑、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公司,于1968年在维也纳成立。蓝天组是现代建筑领域中解构主义的先锋,其前卫设计遍布全球。蓝天组在维也纳的创作小到Falkestrasse的解构屋顶,大到利辛河岸边的Liesing Brewery城市综合体。后者沿河岸的山脊地形建成蛇形结构,南侧线性的梯田式建筑往河边延伸。在两排建筑中间预留了可变的、流动的公共广场和空间序列,通过购物中心与新设计的利辛格广场交织在一起。这个东西向延伸的城市肌理被宽阔的廊道打破,让北部绿地和南部的城市空间可以自由流动,将利辛河以南的现有住宅、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和北部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奏响热情洋溢的城市景观旋律。
城市综合体
社区随想曲
维也纳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不仅因为城市浓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的现代都市建设,其在住房和社区设计中的浪漫情怀,也成为让人难以抵挡的诱惑。
百水公寓
举世瞩目的明星建筑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由奥地利建筑师百水先生(Hundertwasser, 1928-2000)设计,坐落在维也纳东区一条僻静的小街上。公寓本是为低收入人群而建,却因返璞归真的设计让这栋建筑成为了艺术品,具有了生命力。整栋公寓色彩绚丽、空间多变、造型曼妙,植被蔓延成为天然的空间造景,如此童话世界使得每年有上万人排队申请百水屋的租住权。
维也纳煤气罐城
维也纳煤气罐城(Gasometer City)是在四个容量为9万立方米的圆柱体煤气贮藏罐旧址上改造建设而成。在尊重煤气罐的历史原貌,保护原有建筑外观的基础上,四座罐由四个建筑师团队设计完成。法国设计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完成A罐设计。18幢弓形住宅塔楼有间隔地嵌入煤气罐内墙,组成一个环,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和塔楼间的玻璃窗照亮整个内部空间。B座罐由蓝天组(Coop Himmelb(I)au)设计,内有12层住宅和一个多功能剧场,同时在B座罐的另一侧,蓝天组沿着表面建了一座18层高的盾形公寓。奥地利建筑师Manfred Wehdorn设计的C座罐采用维也纳传统住宅设计风格。四个单元楼由走廊相连,房间层层缩进,宽敞的露台与室内花园,透露着浓郁的维也纳生活情调。D座罐则由Wilhelm Holzbauer设计,垂直分层,建成了城乡档案馆与住宅。改造后的煤气罐城,拥有了独特的空间魅力和建筑生命,前所未有的居住体验让这里炙手可热,而这就是维也纳对生活的随想和对浪漫与品质的诠释。
“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是维也纳分离派的艺术宣言,对自由的追求是针对当时传统流派的禁锢,而在今日的维也纳,自由已不再奢侈,美好生活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信条。
文 Article / 赵沅沣 YuanFeng Zhao
图 Pictures /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