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茶、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在 很长的时期内,咖啡豆曾是世界贸易市 场上仅次于原油的重要原料。咖啡催生 了人的灵感,咖啡馆孕育了诸多的政治 与文艺的精英,被赋予了强烈的人文主 义气息,使之逐渐成为了一个与思想、文 化、艺术不可分割的标志,承载了一个国 家、民族、地域的文化、时代的风貌、人 民的情感。可以说,咖啡以一种最沉默的 方式,改变着历史,还改变和记载着创造 历史的普通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近日,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杯子中的 生活:伊斯兰世界咖啡文化》(Life in a cup: Coffee culture in the Islamic world)的展览。 此次展览展出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伊斯兰文物和艺术品,向人们讲述了咖啡作为一种饮 料的诞生以及对伊斯兰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透过这个展览,也让我们看到了咖啡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影响。
>《早餐》保罗西涅克
咖啡的历史与文化
咖啡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非 洲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卡迪与咖啡的故事。伊 斯兰《古兰经》也记载了穆罕默德喝了天使 给予的咖啡后变得骁勇善战的故事。咖啡文 化最早可回溯至11世纪,最先从依索比亚被进口到阿拉伯,“Coffee”的名字也是从阿拉 伯古文字“Gahwah”而来的,其含义为“植 物饮料”。咖啡也经历了从阿拉伯宗教饮品 与药物到世界化饮品的过程。咖啡在15、16 世纪在中东地区十分流行,阿拉伯人认为咖 啡有助于消化,并可以治疗胃病,并发明了 将咖啡豆晒干进行熬煮的饮用方法,一直流 传至今。后来,由于咖啡提神醒脑的功效, 作为严禁饮酒的伊斯兰教众就用咖啡取代 酒精作为提神的日常饮品。随着奥斯曼土耳 其帝国在欧亚大陆的军事扩张,咖啡被引 入欧洲大陆。17、18世纪,咖啡逐渐风靡了 整个欧洲大陆,欧洲第一个咖啡馆诞生在 17世纪中期的英国牛津大学,是人们交流思 想、激发智慧的中心。在现代印刷业大发展 之前,欧洲的咖啡馆作为社会的媒体和沙龙逐渐成为了欧洲艺术家、政治家以及作家们 聚会的地方。人们对咖啡馆的喜爱正如奥地 利作家彼得·艾腾伯格(Peter Altenberg)所 言:“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 馆,就在去往咖啡馆的路上。”咖啡馆不仅 成为了文人墨客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了 他们的精神家园。
>《咖啡厅演唱会的角落》爱德华马奈
咖啡馆文化是19-20世纪巴黎生活的核心, 它以一种时髦而复杂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 生活中。作家海明威在巴黎的咖啡馆中找 到了诸多创作的灵感,在他的代表作《太阳 照常升起》中就列举了一系列咖啡馆的名 字;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的作者狄德罗曾 在巴黎的普罗科普咖啡馆(Cafe Procope) 写出了影响欧美革命和社会发展进程的著作;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和 卢梭也是这里的常客。咖啡馆的沙龙对不 同时期的文艺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诸 如巴黎著名的双偶(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和花神咖啡馆(Cafe de Flore),海 明威、乔伊斯、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 伏娃和阿尔伯特·加缪经常在这里讨论哲 学、文学等,这些咖啡馆甚至还推出了自己 的年度文学奖。
>《夜间的露天咖啡馆》凡高
艺术先锋者的咖啡馆
在艺术上,巴黎蒙马特的狡兔咖啡馆(Le Lapin Agile)也成为了艺术家们的聚集地, 文森特·凡·高、保罗·高更、埃德加·德加、克劳 德·莫奈、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巴勃罗·毕 加索等是这里的常客,这里也成为立体派的 诞生地和实验场。狡兔咖啡馆的名字来源于 1875年画家安德烈·吉尔为这家店所创作的一 幅绘画,描绘了一只兔子从平底锅里跳了出来 的场景,这幅十分具有标志性的绘画就成为 了人们对这间咖啡馆的记忆点,后来就索性 改名为狡兔咖啡馆。24岁的毕加索在1905年 创作了《狡兔之家》(Au Lapin Agile)的画 作,是一幅描绘了巴黎波西米亚式生活的作 品,毕加索借鉴了艺术家亨利·德·图卢兹-劳 特累克创作风格中的海报元素,在其中将自 己描绘成了一名丑角,在他身边的女性是他 当时的情人热梅娜,在他们身后拿着吉他的 乐手则是狡兔咖啡馆的老板——弗雷德·热 哈赫。最初这幅画是被当作内部装饰挂在 蒙马特咖啡馆的,也是唯一一幅从1905年到1912年一直连续在巴黎向公众展示的毕加 索的画作。同样,初到巴黎的文森特·凡·高也 描绘过巴黎蒙马特的咖啡馆,即他在1886年 创作的《蒙马特露台咖啡馆》(Terrace of a Cafe on Montmartre),在这一时期,巴黎的 蒙马特高地成为了许多先锋艺术家聚会的 地方,凡·高的这幅作品描绘的是Auberge de la Bonne Franquette咖啡馆,至今仍然在营 业,是蒙马特历史最悠久的咖啡馆之一。艺 术家毕沙罗、西斯莱、塞尚、图卢兹-劳特累 克、雷诺阿、莫奈、左拉等都会经常在这家 咖啡馆聚会和用餐。在这幅作品中,凡·高用 柔和的色彩和暗的光线描绘了咖啡馆的露 台,里面的人物刻画几乎没有细节,棕红色的 色调显得画面十分灰暗。此外,还有诸多的 艺术作品也描绘了当时巴黎咖啡馆的情景, 例如荷兰印象派艺术家约翰·巴索德·琼金德 (Johan Barthold Jongkind)创作的《俯瞰蒙 马特》(Overlooking Montmartre, the Cafe Le Roi du Desert),法国亨利·格维克斯(Henri Gervex)的作品《巴黎的咖啡厅场景》(Cafe Scene in Paris,1877),意大利画家塔利奥·加 巴里(Tullio Garbari)在1916年创作的《洛东 达咖啡馆里的知识分子》等都描绘了当时巴 黎咖啡馆的景象。
>《巴黎的咖啡厅场景》,亨利·格维克斯,1877
众所周知,早期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画作 并不被学院派所接受,先后举办的几次展 览都受到了主流舆论的猛烈抨击,并被嘲 笑为“印象派”。以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为中心的艺术的反叛者,如莫奈、德 加、毕沙罗、雷诺阿和巴齐耶等就自动组成 了新的沙龙艺术圈,他们的聚会地点也从枫 丹白露转移到了离马奈画室更近的盖里波 瓦咖啡馆(Cafe Guerbois),每周五他们都 会在盖里波瓦咖啡馆一起交流和探讨艺术, 在普法战争后,聚会地点又搬到了蒙马特的新雅典咖啡馆(Nouvelle Athenes)。艺术 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就是在新雅 典咖啡馆创造了他的代表作《苦艾酒》,又 名《咖啡馆》。苦艾酒(Absinthe)是用艾草 或茴香一类的草本植物酿造而成的一种天 然绿色酒,被法国人称为“绿色小精灵”,在 当时深受诸多艺术家的喜爱,人们在咖啡馆 中聊天或欣赏演出时常常点一杯苦艾酒。德 加在《苦艾酒》中描绘了挤在咖啡馆角落里 的一对深色严峻的男女,右侧的男子是德加 的朋友台斯色丹,左侧的女子是演员爱伦·安 德雷,苦艾酒布局在整幅画的正中央,其意 义非比寻常。与之类似的还有文森特·凡·高 的作品《咖啡桌上的苦艾酒》,这幅创作于 1887年的作品则描绘了酒瓶中泛着淡紫色与 水绿色的光的苦艾酒,自然流动的光彩使得 整个画面传达出了一份咖啡馆的安静与愉 悦的氛围。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爱德华·马奈开始沉 浸在咖啡馆中,在整个19世纪70年代,马奈 的创作都是围绕着咖啡馆这一主题的,描绘 了这一时代巴黎咖啡馆的生活。例如《在咖 啡馆》(Au Cafe,1878)、《咖啡厅演唱会的 角落》、《在拉杜伊勒的咖啡馆中》、《在咖 啡馆中读书的女人》等。这些作品呈现了马 奈对19世纪巴黎社会生活的观察,大多是现 场写生的,描绘了当时人们在咖啡馆饮酒、 听音乐、喝咖啡、聊天和阅读的场景。在这 一时期,欧洲的文艺思潮伴随着咖啡馆文化 而兴盛,涌现了一批以咖啡馆文化为背景的 作品,展现了工业社会新旧交替时期的巴黎 景象。对马奈而言,咖啡馆是一种对传统思 想的反叛与现代巴黎生活的追求。正如他所 言,“咖啡馆保留了我们尖锐的智慧,它用 热忱的供应来鼓励我们,如果我们的理想 是成熟的,它终究会在这实现。”这一时期 的雷诺阿、劳特雷克、德加都创作了许多与 咖啡馆主题相关的作品,诸如德加的《在咖 啡馆阳台上的女子》,雷诺阿的《在咖啡馆》 等,艺术家们采用了印象派的手法表达了巴 黎都市的人生百态,给予了绘画真挚的情感 表达。
>《狡兔之家》毕加索,1905
与此同时,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四只猫咖啡馆 (El Quatre Cats)亦成为了立体派先锋艺术 家的聚集地。四只猫咖啡馆是由艺术家拉 蒙·卡萨斯和佩雷·罗梅乌在1897年开办的,初 衷是想创办一间类似巴黎黑猫咖啡馆的店, 四只猫咖啡馆开办后很快就成为了巴塞罗那 艺术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建筑师等人聚 集举办展览、文学讨论会和音乐会的场所。 艺术家毕加索、达利、米罗和高迪都是四只 猫咖啡馆的常客。1899年,17岁的毕加索就 在这里举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画展。平常 的时候,毕加索在人流穿梭的咖啡馆为顾客 画夸张古怪的肖像,在四只猫咖啡馆的日子 中,毕加索和其他艺术家共同留下了很多草 稿,亦曾为四只猫咖啡馆制作宣传海报。四 只猫咖啡馆见证着毕加索的成长,也给予了他更多的创作空间。关于咖啡主题的创作, 与毕加索一起发动立体主义运动的法国艺 术家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在1919 年创作了《咖啡吧》(Cafe Bar)。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毕加索还在创作时,布拉克则走向 了战场,头部负伤的他一度被认为不能完全 康复,这幅作品充满了活力,布拉克热衷于 视觉和触觉的肌理表现,生动活泼,充满了 愉悦的气氛。与之类似的还有西班牙立体主 义艺术家胡安·格里斯(Juan Gris)在1915年 创作的《早餐》,咖啡作为典型的早餐饮品 代表着清醒与新一天的开始,画面中描绘了 一个打开的带有把手的咖啡研磨机和咖啡 壶的轮廓,还有当天的报纸。格里斯的作品 带有一种黑色的幽默,用简单立体的线条将 想要表达的情感及内心世界透彻丰富的表现 了出来。
>《洛东达咖啡馆里的知识分子》塔利奥·加巴里,1916
此外,一战时期前卫的达达艺术也在伏尔 泰咖啡馆诞生了,这间咖啡馆是由德国人雨 果·巴尔与其妻子在苏世黎共同开办的,以法 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命名。达达艺术正是 在这里诞生,由一群前卫的艺术家用一把 裁纸刀戳入字典后选用了法语Dada, 意为空 灵、糊涂。1916年6月,达达出版了《伏尔泰 咖啡馆》的小册子。达达艺术通过反美学的 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认 识以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抗议。正如艺术 家汉斯·让·阿尔普所言,“出于对1914年世界 战争无谓杀戮的厌恶,我们在苏黎世献身艺 术。当枪声在远方发出持续而低沉的隆隆声 时,我们竭尽全力唱歌、绘画、拼图、写诗。我 们在寻求一种基于原则的艺术来治疗时代的 疯狂,寻找一种可以在天堂和地域之间回复 平衡的事物的新秩序。”
咖啡杯中的日常生活
咖啡作为饮品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也成为诸多艺术家喜欢表现的主题。 诸如,法国点彩派艺术家保罗·希涅克(Paul Signac)1887年创作的《早餐》,是艺术家为 法国杂志La Vie Moderne创作的,描绘了中 产阶级清晨饮茶、喝咖啡的生活场景,画中 人物生活精致考究,但彼此之间又冷漠毫无 交流,具有一种讽刺意味。凡·高在阿尔勒期 间也创作了表现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夜间咖 啡露台》(Cafe Terrace at Night,1888),画面 表现了夜间阿尔勒一家咖啡馆的外景,零散 的几个人坐在咖啡馆的露台上,一盏黄色的 灯照亮了整个露台和人行道,街道上深蓝色 的房屋在群星闪烁的星夜下向远处延伸。与 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还有美国艺术家爱 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创作的《夜鹰》 (Night Hawks,1942),也被称为《夜游者》, 作品创作于珍珠港事件之后,人们都生活在 巨大的不安之中,画面描绘了纽约深夜一家 寂寥的咖啡馆和四个疏离的人。画中有一位 侍者和三位顾客,餐厅外城市的街道空旷寂 寥,夜幕黑暗冷峻,咖啡馆在霍普的笔下就 像置身于城市黑暗中的一座光亮小岛。画面 中的四个人看似处在同一空间之中,但都没 有谈话或看着其他人,表情动作倦怠、冷漠 和疏离,呈现出了一种都市人与人之间孤独、 疏远、空旷和寂寥的关系与氛围,这幅作品 激发出了人们深刻的情绪。
>《苦艾酒》,埃德加德加1867
正如语言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言:“咖啡 馆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场所,还是一种思想,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场合,一种哲学理 念。”咖啡馆与欧洲沙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 系,先锋艺术家们在咖啡馆中掀起了反叛传 统的新的艺术思潮,亦通过作品捕捉和记录 了时代的风貌。此外,艺术家的咖啡杯中还 记录着平凡的生活、人间的百态与流转的四 季,这些都成为了咖啡文化与艺术史的一部 分。(编辑:九月)
文 Article > 李萌 Molly Li ;
图 Picture > 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