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景 视 域

2022-06-08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风 景 视 域

2021年年末,UCCA沙丘美术馆以群展“后视景观: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程”呈现一次以风景的表征入题的发 问:“一片风景被谁拥有?是土地的所有者,还是不经意将景色尽收眼底的游人?”展览汇集九位来自全球不 同地区的艺术家包括:瓦希柯·查赫齐亚尼、刘雨佳、艾丝利·乔乌肖鲁、覃小诗、沈莘、苏郁心、苏予昕、王卫、 钟云舒,通过绘画、版画、雕塑、影像、装置和行为表演等形式,基于各自研究和实践的场域进行特定创作。

风景,超越美学对象的存在

“作为媒介的风景,本身包含了我们认识世界时脑 海中产生的或远或近的画面,而这些画面背后是否 暗藏着世界的真正秩序?”“无论前景是否如学者们所预言的那般险象环生,在一个被悄然预设好的视 觉与精神世界,我们的经验、创造力和诗意到底有何 意义?”展览“后视景观”以风景的表征入题,不仅将 “风景”视为一种美学的欣赏对象,策展人还向观者 抛出了许多藏在“风景”背后并非亟待回答的问题。

艾丝利·乔乌肖鲁,《深溺排放》,2021,屏幕保护膜上蚀刻、拼接复原纸上植物性水彩,直径150cm

沙丘美术馆的展览空间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细胞状 空间彼此吸引联结而构成,自然光作为光源的一部 分为室内展厅提供照明,多个室外展厅朝向开阔的 海滩。进入展出现场,就像是一次直奔主题的发散性 讨论:驻足展厅之中可以听见海浪的奏鸣,望见远处 潮水拍打沙滩,艺术作品和自然环境形成一种有机 组合,除此以外,美术馆与在地环境之间的互文关系 又随时等待着被揭示、被更新——一次展览本就是 一次将自然风景、建筑形态和文化背景连接一处的 超越文化本身的文化假想。展览并不只是在一个海 边的美术馆制造一次关于诗歌、远方和旅行的浪漫 想象,而是选择将展览置入一个更为宏大,和更为痛 彻的叙述图景之中。

一本由美国学者、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W.J.T.米切 尔(W.J.T.Mitchell)编著于1994年的著作《风景 与权力》(Landscape and Power)的出版改变了 风景研究的方向,它把“风景”(Landscape)看成 是塑造文化力量的工具,是创建国家和社会认同感 的核心工具。米切尔在该文集中收录了包括萨义德 (Edward William Said)在内的多位学者的文章, 以跨地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探讨包含艺术、人类 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多层面的“风景”含 义。人类置身于风景之中所收获的丰富体验,反映出 风景背后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作为一种物质性的交 换媒介,一种心理占领的视觉地点,以及伴随人身份 和种族确认而形成的文化焦点,“风景不仅仅表示或 者象征权力关系;它是文化权力的工具,也许甚至是 权力的手段,不受人的意愿所支配。”

瓦希柯·查赫齐尼亚,《空的吧台》(第二部分),2021,路灯、木材、金属、太阳能电箱、线缆,尺寸可变

全球化,超越经验局限性的想象

“如何审度全球视域中的风景?又如何思考我们所 在的世界以及生活于其中的我们?”回到展览“后视 景观”本身,九位艺术家从风景的不同角度切入,无 论是对全球变暖的担忧,还是对家乡废弃景观的拼 贴挪用等等,不同景色和图像的背后是艺术家对包 括劳工、移民、居住、旅游、领土、种族、生态等等在 内议题的讨论,旅途和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景象被纳 入到更为宏大的关于自然、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全球 制景秩序中去探讨,“试图在景色的交叠与对话中, 揭示世界的内在联结与权力博弈”。策展人透过不 同主题和作品的呈现形式,将展览集合成一本感官 论文,展览本身对“风景”的讨论和观者所即时收获 的感知如同打开进入其系统建构和运作的开关,从而共同向我们揭示出“风景”词义背后纠缠驳杂的文化属性。

展览前言中引用彼德·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的全球化论述,或许是他挑选来自全球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加入展览的一个重要 原因:彼德·斯洛特戴克曾在《资本的内部》中指出, 地球曾是一个在人类的想象中不断被重新探索发现 的自然球形天体,在经历了近代的殖民主义发展及 欧洲国家的扩张之后,又在战后随着电子信息科技 演进及卫星在地球轨道的建立,迎来一个被媒体环 绕(甚至数字化的)全球化时代。

王卫,《海拔较高的山林》,2021,钢架、木工板、水泥 、瓷砖、水性漆,650×810×58 cm

1985年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瓦希柯·查赫齐 亚尼,2013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作品 源起于阿布哈兹(位于西亚高加索山附近,是一个 备受争议而事实上独立的政治实体)一栋废弃的建 筑,一群不被承认的个体就像这片不被看见的土地, 但它并非没有价值;1989年出生于台中的苏郁心在名为《守/森/杜》的影像装置中,质疑传统叙事中的 人类中心叙事逻辑;而1981年出生于四川的刘雨佳 则用影像远征,在风景叠置中探寻自然地貌与城市 景观的巨大变迁,以及逐渐消逝其中的文化传统; 1982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的艾丝利·乔乌肖鲁的作 品被策展人放置在沙丘美术馆的一个圆形的细胞孔 洞之下,自然光恰好落在艾丝利·乔乌肖鲁的作品之 上,像是一片打通自然和思维的“边界”的灵光。

苏予昕,《或旦或暝(苏澳—花莲公路)》,2021,沙、珊瑚沫、氧化铁、白糖、水晶沫、硫磺、泥土、赤铁矿、电气石粉与其他手工颜料于木板上,130×225×5.4 cm

“若旅程可以成为思维转化的过程,我们是否能在 一趟被经验预设的旅途中放慢脚步、诗意潜行?”伴 随海浪的奏鸣、远处潮水拍打沙滩的画面,和那一片 突然降落的灵光让人不得不再次回想起策展人方言 的发问,他所提出的那些并非亟待回答的问题,突然 之间和这座远离城市的海边美术馆发起了一次粒子 对撞,在这颗被海洋所包裹的星球内,我们可以通 过航行去往任何地方,我们也可以通过海洋,这片被 共享的,且无法被文化所全部侵蚀的风景,前往超越 经验局限性的全球性想象。(编辑:弥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bd478138ce26b1ae8351912f2b3f1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