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邂逅西域龜茲古國,講述16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2019-12-27     摩爾沫兒2017

Hi~新朋友,記得點藍字關注我們喲

2019年,敦煌以堪比網紅的速度紅遍網際網路,敦煌壁畫為無數人所讚頌。


然而,如果對敦煌壁畫的構圖、造型等追本溯源,則不能不提地處西域,那一個有著著名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等石窟壁畫藝術的龜茲


龜茲供養人 第8窟 右甬道外側壁


對於龜茲這個西域古國,許多人比較陌生。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並認識到「龜茲」這個西域古國名稱,是在十年前。


2008年作者小春的《不負如來不負卿》紅極一時。


也曾隨著作者穿越時空,在那漫長悠遠的千年歲月,滿目蒼痍的亂世紛爭里,駝鈴悠悠,唱響西域。


也曾嗟嘆,那紅塵之外的佛與法,凡塵俗世的情與愛,那段遺落在16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天人及比丘 克孜爾第224窟

主室側壁說法圖局部

現藏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


龜茲,就是作為這樣一個故事的歷史背景闖入我的視線,一度成為有生之年系列執念。之後去往敦煌,也多是源於此,卻始終未能如願抵達龜茲。


直到2019年12月18日,由新疆龜茲研究院、青浦區博物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青浦區博物館對外展出。


這一次,終於可以走近西域,近距離了解西域龜茲古國與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深刻內涵,感受古今變遷。


飛天(局部) 克孜爾石窟第8窟 袁廷鶴 臨摹


克孜爾石窟第8窟的《飛天》約作於公元7世紀,高156厘米寬329厘米,現場展品由袁廷鶴臨摹。


為主室前壁入口上方圓拱璧殘存的說法圖表現了諸天齊來聞法、奏樂歡慶的場面。正中為一華蓋,兩側各有兩身飛天,均有頭光、寶冠和披帛。飛天或執華繩,或捧盤,或彈琵琶,極富裝飾性。


漢代時,龜茲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

唐代時,龜茲為安西四鎮之一。


在歷史長河中,龜茲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道的重鎮,宗教、文化、經濟等極為發達,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薈萃之地。


東西方文化沿著古絲綢之路在這裡交匯、碰撞、融合,不斷地繁衍生息,孕育出了燦爛的古龜茲文化,曾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因緣畫》 庫木吐喇石窟第10窟

約公元10世紀 王建林 臨摹


庫木吐喇石窟第10窟《因緣畫》約作於公元10世紀,由王建林臨摹,畫面中每組為一個因緣故事。


坐佛均呈側身坐式,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袈裟,或交腳坐或結趺坐於蓮花座上,手勢各異。每身坐佛蓮花座下均有漢式流雲承托。


龜茲擁有比敦煌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有著名的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阿艾石窟,有著700多個遺存洞窟,近1萬平方米的壁畫。


這些石窟介於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表現了從公元三至十三世紀佛教藝術的傑出創造和高度成就。


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上的重要遺蹟,2014年6月,克孜爾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佛傳故事「阿闍世王聞佛涅槃悶絕後復甦」

克孜爾石窟第205窟


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共展出新疆龜茲研究院提供的43件壁畫臨摹作品、數字高清複製品,時代跨度從公元三世紀至十世紀,以佛教文化為主要題材,反映了古龜茲這一絲路「明珠」的歷史進程和獨特的文化傳統,體現了其宗教藝術、民族民俗、音樂舞蹈的發展與演變。


這次展出年代最早、也是面積最大的壁畫是數字高清複製品《天相圖》


第118窟主室券頂 天相圖(局部)臨摹


原作於公元三世紀,高229厘米,寬達500厘米,出自克孜爾石窟第118窟主室頂部,由日天、持杖托缽立佛、挾猿猴的金翅鳥、雨神、對鳥、立佛和月天組成,兩側菱格內繪圖案化的樹木和水池、坐禪比丘、伎樂和鳥獸等,表現山林禪修的意境。


克孜爾石窟早期洞窟畫面多以暖紅色調為主,藝術特色鮮明


涅槃圖 (局部)

克孜爾石窟第38窟 張愛紅臨摹


走進展廳,穿過克孜爾第38窟天宮伎樂圖等壁畫的臨摹作品,就來了以伎樂壁畫為著稱的克孜爾第38窟1:1複製的展覽現場。


從複製窟正面的小門進入,原等大的複製、色彩反覆對比後的精確呈現、新疆克孜爾的泥土……


瞬間感覺從青浦龜茲展廳穿越萬里來到了新疆克孜爾。


天人頭部 克孜爾石窟第38窟


這一仿真洞窟為克孜爾石窟第38窟,以伎樂壁畫為著稱,色彩絢麗,繪畫技法精湛,故德國人稱此窟為伎樂窟。


壁畫中富麗多姿的樂舞造型與種類豐富的樂器交相輝映,既有產生於中原地區的排簫和阮咸,也可見由西亞、中亞和印度等地傳入的箜篌等樂器,見證了絲路樂舞藝術在古龜茲交匯融合的歷史。壁畫中重視線條造型中的作用以及敷色上較多使用平塗,都體現出中原繪畫藝術的影響。


天宮伎樂 克孜爾石窟38窟 張愛紅臨摹


克孜爾38號窟左右壁的《天宮伎樂圖》是集龜茲樂舞藝術之大成的一幅代表性壁畫。


伎樂圖每組兩人,一男一女,膚色一棕一白,或左舞瓔珞,右擊掌;或左彈阮咸,右吹排簫;或左托花盤,右彈箜篌;或左擊答臘鼓,右吹橫笛;或左吹觱篥,右彈五弦琵琶……


此前有文章認為,觀此窟,即可知《大唐西域記》所記的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絕非虛言。


龜茲研究院學者統計,龜茲石窟壁畫樂器可達18種,包括了印度、波斯、中原和龜茲本地系統的樂器,數量遠遠超過了印度石窟里的樂器,如此排場的「天宮伎樂」其後更是直接影響了敦煌莫高窟眾多石窟。


第38窟主室券頂 天相圖

公元4世紀 高159厘米 寬400厘米 臨摹


第38窟主室券頂中脊繪天相圖,從左至右依次為日天、風神、立佛、金翅鳥、風神、立佛、月天。


月天為月牙形,其四周有十六顆星環繞,意為眾星拱月,外圈環繞四隻飛翔的大雁;立佛著袒右袈裟,袈裟呈棕紅色,衣紋清晰可見,勾勒出形體;金翅鳥為雙頭,口叼蛇形龍,尾呈扇形展開;風神為女性形象,裸上身雙手緊拽風袋;日天為圓形,亦有四隻大雁環繞在周圍。


第38窟主室前壁 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

公元4世紀 高215厘米 寬400厘米 臨摹


第38窟主室前壁的《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 》,畫面中心為彌勒菩薩交腳坐於方形高座上,有頭光和身光,形體高大,頭戴三珠冠,赤裸上身,帔帛繞肩自然垂於雙膝,飾臂釧和瓔珞等。兩側各繪有六身造型優美、姿態各異的聞法天人。


畫面中殘缺部分於1906年被德國探險隊盜取。


《龜茲供養人》 克孜爾石窟第30窟 李佛 臨摹


克孜爾尕哈30窟的《龜茲供養人》約公元6世紀,由李佛臨摹。


該圖繪於克孜爾尕哈30窟右甬道內側壁上,供養人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製作聖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


圖中龜茲供養人像男性剪髮垂項,上身穿翻領、折襟、窄袖聯珠紋錦大衣,腰束聯珠紋革帶,佩長劍。下身穿窄口褲,腳蹬尖頭皮靴。


伎樂天人 克孜爾石窟第77窟 約公元4世紀


《伎樂天人》 克孜爾石窟第77窟 呂明明 臨摹


克孜爾石窟第77窟的《伎樂天人》約作於公元4世紀,呂明明臨摹。


畫面中繪三身伎樂,各伎樂之間以邊飾相隔。其中左邊一身胸前懸鼓,雙手作拍擊狀。中間一身執華繩作供養狀。右邊一身頭部微傾,雙手執物。


《龜茲供養人》 克孜爾石窟第14窟 郭峰 臨摹


第14窟為縱券頂方形窟,主室券頂中脊繪天相圖,左右兩側券腹繪菱格本生故事畫。


圖為左側券腹菱格本生故事畫,可識別的本生故事有馬璧龍王救商客、白象王忍痛拔牙、彌蘭不孝頭戴鐵輪、智馬捨身救王命、獅王捨身不失信等。


一佛一菩薩 庫車吐喇石窟新1窟 徐永明 臨摹


龜茲壁畫為什麼在青浦展覽?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時,上海還是個小漁村,青浦就是江南文明的發祥地。


當時,青浦為蘇州管轄,他們迎來了一個偉大的詩人叫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這位龜茲的後裔在蘇州當太守後,曾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


在青浦和庫車之間,青浦的絲綢源源不斷地從江南運到安西、龜茲,是絲綢把這兩個地方聯繫在一起。


過去長安到龜茲要九千多公里,今天長安到青浦又要三千多里。


因為龜茲壁畫,今天青浦又和龜茲聯接在一起,這是一場穿越千里的遇合。


絲路遺韻·五彩龜茲

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

持續至2020年2月20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RW4TG8BMH2_cNUgf1h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