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新朋友,記得點藍字關注我們喲
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陸續捐贈和寄存,數量蔚為大觀,院方為此特別開闢專題展廳進行展覽,將捐贈和寄存的名品進行不定期輪流展出。
近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再度舉辦相關展覽,其中不乏精品:
清華嵒《寫生冊》之一(部分)
華嵒所繪題材廣泛,涵括人物、鳥禽、草蟲、畜獸、水族等,形象幽默生動,表情俱足,流露自家性情。
此冊未署年款,屬六十歲之後晚期繪製,為蘭千山館寄存文物。
博物館作為國家文物保護保存機構,其館藏文物來源主要通過考古發掘、社會捐贈、拍賣行競拍、文物收購等途徑獲得。
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脈相承,但與大陸博物館不同的是,其館藏文物除了依靠社會捐贈、文物收購之外,還接受私人寄存。
1969年,台北故宮制訂藏品徵集辦法,後又經過兩次修正,辦法中除了收購、捐贈者外,第四章為寄存,明文規定了接受私人庋藏的文物寄存。
清石濤《憶個山僧圖》
尺寸63.9×37.8厘米
圖寫清江泛舟,岸邊漁人攀網捕魚。雖著墨無多,落筆瀟洒,為簡淡之作,略似八大山人。
本幅為王世傑捐贈。
清虛谷《菊花》
尺寸110.3×31.4厘米
本幅畫叢菊盛放,花瓣以干筆雙鉤,菊葉則以濃淡披點,墨韻燥潤相間,深淺相融,襯以干枝黃蕊,倍覺清雅秀逸。
本幅為蔡辰男捐贈。
近代齊白石《酒柿》
尺寸135.5×61.6厘米
本作在畫幅上安排赭色酒罈,下方兩個提籃內分置黃柿和白百合。
跋云:「百事不如飲酒強。」
作者運用器物高低、瘦廣造型對比,以及色彩濃淡變化,巧妙取得畫面平衡。
本幅為蔡辰男捐贈。
然而,正如全世界任何博物館都不會無原則向社會開放寄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私人寄存服務也是有條件的。
比如它規定:
「寄存文物,需經台北故宮評定,如認為無價值者,則部分或全部謝絕;凡寄存的,其所有權仍屬於寄存者……寄存時間不得少於5年」等。
而在規定的寄存時間內,將有權使用這些寄存文物,比如將寄存文物展出。
近代王震《枇杷麻雀》
尺寸119.8×32.2厘米
本幅畫樹枝枝葉繁盛、結實纍纍枇杷,其上三隻麻雀聞香而來。
繪於癸酉(1933)秋日,畫面熱鬧溫馨,寫意繪成,敷色含蓄溫雅,墨彩交融。
本幅為吉星福、張振芳夫婦捐贈。
近代陳衡恪《石榴萱花》
尺寸138.4×34.7厘米
畫中作石榴、萱花,用筆蒼勁,線條筆畫中飽含水分,揮灑自然。畫法追隨明代陳淳、徐渭,並參用民國吳昌碩筆意,兼具寫意風格及金石派書法渾厚之趣。
本幅為林宗毅捐贈。
近代傅抱石《雪意圖》
尺寸89.7×57.2厘米
畫中雪峰聳立,三人在雪地上行走。用筆靈動,乾濕兼備。前景樹石墨氣淋漓,與留白雪山形成強烈對比,頓覺寒氣逼人。用筆雖簡而意遠,老辣中見瀟洒逸趣。
本幅為蔡辰男捐贈。
近代黃賓虹《黃山丹台》
尺寸90.2×32厘米
作者在圖上跋云:「松筱蔽行徑,黃山有丹台。拾級臨絕頂,峰巒面面開。丁亥(1947)賓虹。」
黃山山勢綿亘,風景奇絕,古來傳說黃帝、容成子、浮丘公曾在山中煉丹藥,留下煉丹台遺蹟。丹台隱秘在層層山巒間,別具幽深意味,筆墨追求渾厚華滋的意境。
本幅為蔡辰男捐贈。
為了保證入藏文物的貨真價實,台北故宮博物院採取了「三審制」,即預審、初審和複審。
「除非一件準備徵集的文物已經被文物主管部門評定為『重要文物』,可直接進入『複審』之外,其他計劃徵集的文物必須嚴格走完這三道程序,才可能獲得落戶資格。」
預審
由提出收藏該件文物的收藏單位的專家組成評委。
文物狀況檢測:評委將對文物的「健康狀況」進行嚴格檢測,將「重病」文物排除在外。
合法來源證明:要保證計劃徵集的文物非搶、非盜,出身清白。
初審
院長指派一位副院長做主席,同時至少指定5位院內專業人士作為委員。
在評審過程中,認為『應該買』的專家,要向認為『可以不買』的專家說明為什麼要買這件文物,對博物館有什麼好處,不買會怎樣。只要有一人持反對意見,該徵集計劃將被緩議。
複審
每3年聘任一次「徵集審查委員」,聘任人數大於30人。
院長從「徵集審查委員」中挑選4至7位進行最後把關,三分之二以上贊成才算通過。
「三審」中,各審級的評審委員不得重複,再大的專家也只能做一次評委。
而如果是計劃購買這件文物,還要進行鑑定估價,再由另外的專家組成「鑑定估價委員會」。
如此這般,真可謂「世界上最嚴格」的徵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