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294年大元王朝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2020-01-22     摩爾沫兒2017

Hi~新朋友,記得點藍字關注我們喲

全世界崇奉的預言人有四:基督徒謂其天主是耶穌基督,回教徒謂是穆罕默德,猶太教徒謂是摩西,佛教徒謂其第一神是釋迦牟尼,於我對此四人皆致敬禮——忽必烈


1294年1月22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忽必烈,按中國皇帝的廟號稱為元世祖,按蒙古語尊稱為薛禪皇帝。



元世祖,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他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他曾患有腳疾,但並不妨礙他像其他蒙古貴族子弟一樣在戰場上屢建功績。


17歲時,其父拖雷因代大汗窩闊台受過,喝下巫水致死,忽必烈同母親唆魯禾帖妮和眾兄弟投靠到伯父窩闊台的帳下。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在忽里勒台大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滅掉苟延殘喘的南宋政權成為國策。拖雷一系開始得勢。


忽必烈被蒙哥任命為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他在這段時間內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和姚樞等等,並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還請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師的稱號,忽必烈悅而受之。


這段經歷,使忽必烈成為蒙古王公中對漢文化態度最為積極的一位。


八思巴篆文「宗仁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百戶印」


1253年,忽必烈被蒙哥派遣南征南宋的友邦大理國,在大將兀良合台的配合下勢如破竹,國王段氏投降,滅掉了這個有300多年歷史的國家,也從西南面對南宋形成半包圍。忽必烈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1257年,蒙哥親率大軍伐宋,忽必烈被任為東路軍的總指揮。


1259年,蒙哥死於合州城外的炮火中,忽必烈接妻子密報,急忙趕回北方同六弟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


1260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立為大蒙古國大汗,5月5日,忽必烈則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擁立下在中塬開平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1260—1294年在位)。


幼弟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為此發動戰爭爭奪汗位。


經過四年內戰,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大獲全勝,成為獨一無二的大汗。但他很快就不滿足於大汗的尊號,他還要成為整個中國的統治者。


青花鴛鴦紋大盤


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改名為中都,上都為陪都,並繼續推行漢法、任用漢族官員。


但四大汗國之中的叄國則因他違反歷來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行漢法的主張而紛紛終止藩屬關係,脫離了他的統領範圍。


僅伊兒汗國(首任伊兒汗即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在名義上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伊兒汗國也完全獨立了。


至此,蒙古大汗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僅止中塬地區、今新疆東半部、西藏和蒙古全境。


1264年,忽必烈在已臣服的吐蕃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負責處理和管轄當地的軍政事務,這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版圖。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按照中國封建王朝的禮儀,頒布即位詔書,自稱皇帝,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元朝皇帝(1271—1294年在位),正式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元世祖後像


與此同時,滅宋的時機也已完全成熟。


他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軍,用了六年時間圍城苦戰,攻陷了襄陽城。


1274年,大將伯顏率大軍自襄陽出發,順江而下,宋軍望風歸降。


1276年,攻陷臨安,接著從海陸兩路追擊南宋流亡政權。


1279年,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正式君臨華夏。


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員到台灣「宣撫」,同年,在澎湖設立了政府管理機構——巡檢司,台灣在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了中國中央政府的版圖。


忽必烈時代,開始在雲南設置行省,這是雲南地區完成中國化的關鍵一步。


除此之外,忽必烈時代還多次出兵其他國家:


兩次出兵日本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發動第一次出兵日本,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以叄萬二千餘人,東征日本。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出兵日本,史稱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餘萬人,到達次能、志賀二島,卻碰到颱風,溺死近半。


兩次出兵安南,兩次出兵緬甸,甚至在1292年,還曾出兵太平洋上的爪哇島。


這些戰爭大多未取得可持續的成果。


舞蹈俑


青年時期的忽必烈時常注意金、宋的文明,認識到「蒙古唯有與伊斯蘭文明及漢家文化融合,帝國長久立足於世界的理想方能實現」,因此身邊經常圍繞著來自中塬、中東等地的學者。


透過他們的言談與經驗,除了伊斯蘭世界,忽必烈對漢地風俗民情的了解也超越了當代大多數的蒙古人。


不過在創立元朝的前後,蒙古人多不認同忽必烈要親近漢地學者的主張,所以忽必烈有感必須發動武力殲滅胞弟、成為大汗,理想才可能實現。


但是爭奪汗位的行動也使蒙古大一統的可能性消失了。


往後即使忽必烈在漢地推行漢法,但身邊蒙古貴族反對實施漢法的聲音始終大於支持。


由於改變蒙古人的觀念是如此的困難,加上版圖擴張至日本的出征失敗了、治理中塬的難度高於預期,而且由色目人管理財政的帳面成果確實比漢人來得豐碩、精明,因此在尚武的大環境下,失意的忽必烈不復當年的威望,他選擇了與蒙古貴族妥協,漢人的地位終於煺到最末階,種下了漢人日後積極反抗蒙古人的意志,


元代畫家劉貫道繪有一幅《元世祖出獵圖》,或可一展元世祖風采。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出獵圖

絹本設色 82.9x104.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作於元世祖至正十七年(1280),在元代人物畫中屬於全景式大尺幅作品。


此圖描繪的是元世祖率隨從出獵的情景。畫面以廣袤無垠、色調單一的荒漠為背景,沙丘之後,正有一列駱駝馱隊橫越。近處元世祖忽必烈及隨從們勒馬暫駐。



元世祖外穿白色裘衣,內著金雲龍紋朱袍,乘一匹黑馬,側身向後張望。近處人騎聚集,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



其中騎乘黑馬、身穿白裘者,應為元世祖,與世祖並駕的婦女,似為皇后,其餘八人,應是侍從,其中尚有黑奴一名。



隨從諸人勒馬環繞周圍,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



畫面左側一少年正側身挽弓欲向空中的飛禽勁射,眾人的目光大都被這一舉動吸引,注視著是否能弓響禽落。



圖中人物、馬騎無論衣著、裝備皆刻畫精細,表情神態自然生動,而世祖的面容,更與本院所藏<元歷代帝後像>冊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證兩圖的寫實。


雖然劉貫道的畫作傳世甚少,但由此軸中人物的傳神,可明劉氏善畫的美名,非憑空得來。


圖中人物用鐵線描,線條細勁流暢,設色濃麗。人物刻畫得生動自然,如世祖的雍容、挽弓少年的專注都畫得很傳神。


圖中馬匹亦各具姿態,體現出作者對此類生活的稔熟,觀察之精細和深厚的功力。


此圖不僅是一幅優秀的人物鞍馬畫作品,亦是研究元代前期人物肖像畫的重要資料。也有學者認為此圖缺乏質樸豪縱的氣息,可能系由元中後期宮廷畫家追畫。 


此圖左下方署「至元十七年二月御衣局使臣劉貫道恭畫」。


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是劉貫道補入御衣局的第二年。



劉貫道(約1258-1336)字仲賢,元代畫家。河北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


家貧性聰慧,自學成才,至元十六年寫御容稱旨,補御衣局使。


所畫道釋、人物,全宗法晉、唐。畫山水宗李成、郭熙,佳處逼真。花竹鳥獸,亦能集合諸家之長,成為當時畫壇的高手。


人物宗晉、唐,形態生動逼真,展卷恍然置身於人物對話之中,手勢、眉睫、鼻孔皆有動態,可謂神筆。山水宗郭熙;花鳥走獸集諸家之長。


傳世作品:


《積雪圖》軸,絹本,水墨山水

圖錄於《故宮書畫集》


《消夏圖》卷,絹本,設色

為元畫中上乘之作

藏美國納爾遜艾金斯博物館


《夢蝶圖》卷(局部),絹本,設色

縱30厘米,橫65厘米

藏美國王己千先生懷雲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pwj5m8Bgx9BqZZIrj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