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新朋友,記得點藍字關注我們喲
公元前140年
漢武帝劉徹登基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是西漢第七位皇帝。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九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劉邦的曾孫。他七歲時被立為太子,十六歲登基,七十歲駕崩,有54年的統治歷程。
劉徹原名彘(zhì),天生聰穎過人。
三歲時,漢景帝抱他於膝上,問劉彘:「樂為天子否?」
劉彘回答:「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
劉彘信口而應的回答,使劉啟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
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慾特彆強,尤其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跡,過目不忘。
景帝深感詫異。在將其立為太子時,景帝改劉彘名「徹」。「徹」字表示充滿智慧,達到聖德的要求。
漢武帝十六歲登基。
他在位期間,在政治方面,繼承漢景帝的政策,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在政治方面,頒行「推恩令」,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
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在文化思想上,採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確認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統地位。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是西漢的鼎盛時期。
在他統治下的西漢帝國比羅馬帝國還要強盛,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繫,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漢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農民大量破產流亡。
漢武帝統治後期,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
漢武帝晚年殺戮太過,頗思悔悟。
李廣利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
公元前89年,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漢武帝在輪台宮殿里下《罪己詔》。
史書《罪己詔》記載:「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1655年1月19日
詞人納蘭性德出生
畫堂春 · 一生一代一雙人
清 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納蘭性德(1655-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大詞人。1655年1月19日出生 。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
康熙十五年(1676)於二十二歲時殿試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後循進一等,武官正三品。
納蘭性德雖然生命短暫,但著作頗豐:
《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賦一卷、詩詞各四卷、經解序三卷、文二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而且,這些多是其鞍馬扈從之餘完成,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的主要成就在於詞。
其詞現存349首,刊印為《側帽》、《飲水》集,後多稱《納蘭詞》,風格清新雋秀,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1929年1月19日
梁啟超逝世
梁啟超追悼會場景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立憲運動政治家和卓越的學者。他於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人。他11歲成秀才,16歲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
1895年春天,他赴京應考時,正趕上日本強迫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當時參加科舉會試的18省1200名舉人,一致推舉康有為和梁啟超上書朝廷。
在他們寫成的萬言奏書中,提出了「拒和、遷都、變法」的三大主張。
這一史稱「公車上書」的偉大壯舉,一時轟動了整個中國。
此後,梁啟超拋卻了金榜提名的「鴻望」,投身於維新政治運動中,開始了他矛盾重重的政治生涯。
最初他作為康有為的助手,是改良派的中堅,在同頑固派的論戰中,他筆鋒犀利,在自己主辦的《時務報》上提出一系列變法主張,成為中國近代思想解放大潮中當之無愧的鬥士。
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譯西書,宣傳維新變法理論。
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專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
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編輯《清議報》、《新民叢報》,主張改良保皇。
不久,他又從維護帝制轉向擁護袁世凱,辛亥革命後出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
1916年在反袁運動中,他又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後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
在護國戰爭中,他作為進步黨的領袖,公開撰文指責他的恩師康有為「復辟帝制」,同康有為徹底決裂。
「五·四」時期提倡民主與科學,倡導「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開白話文風氣之先。
「五·四」運動以後,梁啟超在反帝反封建的怒潮中再度捧起憲政藥方,大唱「改良經」,在科學與玄學中尋找折衷主義,在兩黨之外尋求「第三黨」。
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作編有《飲冰室合集》,共148卷,1500多萬字,是他投身改良運動36年後的巨著,曾經產生「飲冰一集,萬本萬遍,傳誦國人」的社會影響。
1934年1月19日
「滿洲國」改稱為「大滿洲帝國」
1934年1月19日,偽滿洲國在日本關東軍的導演下,在吉林長春恢復帝制。
中國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又當上了康德皇帝,並宣布將「滿洲國」改稱為「大滿洲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