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疫情關係,售樓處關門,小區不讓進,一二手房都根本沒法做買賣,僅有一些成交記錄,也是過年前就敲定的,還沒走流程。
如今春暖花開,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住了,樓市成交量重新起來了。
最近很多人都看到新聞了,沒有一點點防備,深圳房價又起飛了。
但不是撒芝麻一樣均勻上漲,而是寶安漲最凶,和去年相比,不少小區漲了30%,也就是去年底還8萬,最近飆到10萬+。
注意,我說的不是房東報價,也不是恆大那種打折文字遊戲,而是真金白銀付出去的,實打實的成交價,大漲了。
2個月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疫情過後,房價怎麼走?》,還是篇10W+
我的核心邏輯是,房價短期漲跌主要還是取決於中央態度,如果為了救經濟,放棄「房住不炒」底線,重啟夜壺,結果不言而喻。
但如果底線不破,不管地方政府如何搞各種小動作,房價整體上還是會處於平穩狀態。
我當時給出的預判是:我對本屆政府有信心,中央肯定不希望房價再度大漲,但更不允許房價大跌。
也就是疫情過後,大漲的可能性很低,大跌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因此投資客,最好謹慎出手,剛需客,有合適就下手,畢竟長期看,漲的機率還是比跌的機率更大。
注意,這上面說的都是一二線,三線以下更多中小城市,長期看,房價肯定撐不住,硬撐著也是有價無市。
所以不是自住的房子,特別是商鋪寫字樓公寓這種,能出貨的,儘快出掉,怕錢放手裡變毛,想辦法置換到一二線。
2個月過去了,現在樓市大環境有啥根本性變化嗎?
我覺得並沒有。
當時我預計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打擊肯定會促使央行重新放水,但只要限購限貸這些核心調控政策不鬆動,這水就很難流入樓市。
這兩個月,也的確沒聽到政府救經濟大幅放鬆樓市調控的聲音,敢偷偷碰紅線的地方政府都被爆錘了。
當時沒料到的是,我們這邊熬過去了,病毒卻開始全球擴散,從韓國、伊朗,到歐洲、美國,再到數據失真的印度、拉美、俄羅斯、非洲……
繞了一圈,本來表現不錯的新加坡又二次爆發,政府不得不強令所有人戴口罩。
然後就是全球央行大放水,尤以美國最極端,開啟無節操無底線的無限放水模式……
相比之下,中國央行這次放水屬於相當克制,雖然一季度GDP破天荒跌了6.8%,但我們這邊最糟糕的時刻已過去,接下去是經濟逐步復甦的階段,會好起來的。
不過中國是外匯管制國,海外熱錢沒那麼容易進來。
進來了也沒那麼容易變成人民幣計價的不動產,更何況眼下歐美對中國的那個態度啊……只有腦袋被驢踢過的,才會現在這時來中國配置流動性極弱的不動產……
中國沒放鬆調控,海外熱錢也沒來炒,老百姓天天喊著「沒有報復性消費,只有報復性存錢」,那深圳這波到底怎麼炒上去的?
就像技術分析做事後諸葛亮推演永遠正確,預測卻經常不准,力哥也只能試著找找看背後推手。
首先,和疫情心理衝擊的關係很大。
這次以武漢和湖北為中心爆發的疫情,還是暴露了中西部城市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之間,在城市管理水平上的明顯差距。
尤其暴露了內地強二線城市,和北上廣深之間的差距,還很大。
推而廣之,不管是教育醫療資源的配置水平,還是就業創業的財富機會,一二線之間都還有不小距離。
這次疫情會讓更多有能力有財力的人,選擇往沿海走,往一線走。
那些原本在一線奮鬥,糾結到底咬咬牙紮根一線還是回家鄉二線安家的人,也會更傾向於留下來。
與此同時,3月以來,疫情全球擴散,對中國富人階層的思想也造成重大衝擊。
原本計劃移民的,面對海外洶湧的繁華聲浪,以及抗疫過程中,歐美應對普遍不及中國的事實,想法有所動搖。
對這些人來說,如果歐美不是最佳選擇,那國內最好的選擇還是一線。
其次,和放水貶值預期的關係很大。
過去十多年,一二線城市房價平均漲幅,和這十多年來GDP+CPI漲幅差不多。
也就是作為財富蓄水池,房價的持續上漲,既反映了經濟增長,也對沖了物價上漲。
儘管房住不炒,調控不松,但很多人還是有悲觀預期,認為這麼多超發貨幣,最終還是會進入樓市,提前下手才能抗通脹,保財富。
第三,和這次信貸投放模式的關係很大。
央行開閘放水,不代表一定會有通脹。
因為央行是向商業銀行提供廉價「麵粉」,讓銀行有能力做出低成本的「麵包」賣出去。
但不管多便宜的「麵包」,也要有人買才行,所以最近很多人都接到各大銀行的貸款促銷電話,在央行威逼利誘下,商業銀行鉚足了勁「用金融支援實體經濟」。
但銀行賣的「麵包」很特殊,就是錢,賣出「麵包」就是借出錢,價格是利率,但這玩樣兒沒法立即銀貨兩訖,得等一段日子才能把利息賺到手,但如果對方不還錢怎麼辦?
這就說到金融的核心:風控
不管「麵粉」多便宜,銀行都必須嚴格控制壞帳率,才能最終賺到錢。
而且利率越低,銀行利潤率越低,越要降低壞帳率,對低利率放貸反而更謹慎。
如今世道這麼差,央行又三令五申不許銀行把錢都貸給有政府信用背書的央企國企,導致無效信貸,必須直接支持民企和居民消費,怎麼辦呢?
那就找優質信貸人。
比如你名下有現金流水正常的企業,證明你有足夠的賺錢能力和還款能力,就會優先借給你。
但如今很多企業日子也難過,對銀行來說,更安全的借款人,是那些名下有一二線房產可抵押的。
就算以後你賴帳,我把房子收了拍賣,很可能比你按時還款還要賺。
所以現在不少銀行就做起了這種房屋抵押貸款的買賣。
你先全款把房子買了,再把房本抵押給銀行,最多能貸出7成,利率甚至比9折房貸還低。
別說二套房貸,這麼一搞,甚至比首套房貸還划算。
畢竟,人家是先全款買了房,拿房本抵押貸款,嘴上說是借錢去救企業保就業,非常政治正確啊。
但私底下把錢拿去買房,銀行也很難查啊~
第四,和深圳落戶門檻低的關係很大。
疫情衝擊和放水預期導致更多人有意願買一線,信貸支持政策又給一些頭腦活絡的人提供了繞過限貸的方法。
最後就剩一個問題:限購怎麼破?
一線中,北京和上海戶口都比金子還珍貴,廣州相對容易點,但也有一定門檻,相比而言,深圳落戶門檻非常親民,「來了就是深圳人」。
除了本身戶口在北上廣的不太願意為了深圳買房遷戶口,戶口在老家,本人又在深圳工作的,會有很強意願把戶口遷到深圳。
畢竟,前兩天南昌已把落戶限制全放開了,只要你是個人,不設任何條件,都能落戶南昌。
這個做法也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二線省城跟風。
連省城戶口都是白菜價,除非你家農村戶口連著很多大城市近郊的宅基地,否則,還不如遷到深圳買房呢。
最後,深圳本就集中了全國匯聚而來的最聰明、最勇敢、最吃得起苦、最想發財的一群精英,這些人腦子活,膽子大,對未來有樂觀預期,遇到眼下這種天賜良機,更有動力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那為啥寶安漲那麼厲害,連著南山為首的關內核心區一起漲,但龍崗、鹽田、大鵬這些東部地區基本沒啥動靜呢?
可能也是因為這波主要是聰明的有錢人在買,深圳中心一路西移,到南山前海後,再往前就是海,只能向北往寶安發展,最後和東莞濱海片區連成一片。
這個城市發展脈絡,過去幾年力哥反覆和大家叨逼叨,這是地理決定論,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深圳現在還能上車嗎?未來還能漲嗎?
我覺得深圳的城市定位和活力,配得上現在這房價。
只不過因為太易落戶,限購政策使不上勁,導致深圳相對北上,短期看,產生了一定「泡沫」。
注意,這裡說的「泡沫」,不是股市裡會崩盤的那種,而是性價比偏低,有點划不來的意思。
這幾年,北上房價都壓死死的,尤其北京,深圳如今的房價已超越北京,更是把上海甩老遠,獨領風騷。
講道理,假如你眼下都有房票,純投資,買深圳不如買北上,尤其不如買上海,相對明顯低估了。上海再怎麼唱衰,也不至於和深圳房價差那麼大。
如果你人在深圳工作生活,剛需,沒得選。
這次疫情,其實對深圳經濟衝擊遠大於北上,因為北京央企多,上海國企也不少,這兩座城市的三產內需都很強大,但深圳全是民企天下,尤其是製造業民企,主打外向型經濟,海外疫情泛濫,出口雪崩,對華為中興這些企業的衝擊更大。
打著「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低門檻吸引人才,本身沒毛病,但客觀上造成需求端無法抑制,房價持續上漲,現在又裝聾作啞……這種局面,我認為深圳市政府是要檢討的。
一是如果任由房價上漲,深圳最終難逃「香港化」魔咒,製造業外逃,人才外流(買不起房,賺了點錢只能滾蛋),最終損害的是深圳自身長遠利益。
二是深圳作為一線城市,房價走勢有標杆引領作用,無數雙眼睛盯著你,深圳暴漲會給全國人民一個很危險的錯誤信號,也就是現在很多人擔心的——
其他城市會跟進暴漲嗎?
上面分析了,只有信貸投放模式這一條具有普適性,會不會導致一些不限購的三四線城市也跟風上漲呢?
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
如果有人要這樣搏命,我只能送他8個字:飛蛾撲火,自尋死路。
第一和第二條因素,北上也有,但限購卡死死的,大量需求還一直壓著,不太可能像深圳那樣短期內迅速釋放。
眼下全國各大城市成交都在回暖,是因為之前2、3個月一直被壓著,現在買房需求屬於報復性釋放,能否長期持續下去,真不好說。
但不僅深圳,前幾天,上海某豪宅一手樓盤也出了個排隊搶購的新聞,大幾千萬一套的房子都有人搶,說明中國社會金字塔頂尖的人,已經敏銳嗅到貨幣貶值的氣息,用一線豪宅提前鎖定階層地位不下滑。
換位想一想,如果你是信用良好的有錢人,從銀行借到幾千萬低息貸款,如今這世道,你是選擇繼續招聘擴大生產做實業,還是拿去買房呢?
如果買房,是買老破小,還是買新建豪宅風險更低呢?
貨幣放水從來不可能根本性解決經濟問題,只會導致聰明人,富人,有信用的人,獲得更多廉價資金,用槓桿撬動財富進一步提升。
而不夠聰明的人,窮人,缺乏信用的人(純金融層面,非道德層面),往往只能被通脹洗劫。
現在這個世界的運行模式,真不太合理…